..續本文上一頁ivities):又被稱爲四種證悟事業,即息災、增益、懷愛、及解脫(也就是強迫將意識送往更高的存在境界)。
菩提心的法教是多麼殊勝呀!只要能夠在心中體驗一點點都不得了!一刹那的負面念頭,將使我們承受無數輪回的苦。反過來說,一刹那的菩提心,可以摧毀無數劫以來,一切惡行的果報。一念的菩提心,能夠聚集一切功德和淨行。出自這種動機的任何行爲,都是屬于海洋般廣大的大乘事業。我們應當用欣喜和熱忱的態度修持菩提心,這種熱忱永不能退減。
讓自己習慣于菩提心,如同保持花園整潔般,不讓雜草、昆蟲、木屑泛濫。讓我們一起來修持菩提心,結合大乘和聲聞乘的功德,使我們變成可以漸漸裝滿稻谷的容器,或漸漸滴滿水的水皿。無論我們是在修持聲聞乘或菩薩道的法門,或密咒乘的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一切行爲都應成爲菩提心誓言的支柱。就算在修行密咒乘,也應保證並肯定我們的菩薩戒。
我們所做的一切包括聽聞、思索及禅修,都應被視爲修心的助力。如果能運用菩提心,把一切納入修心的道路,我們可以培養出不可思議的正面心態。用這個對治方法,可以改變一直以來所生起的負面情緒。用這種方式,讓菩提心做爲我們經常的朋友。
成就叁無離。
身、語、意要永遠從事正面的行爲。當我們在做大禮拜、繞行佛塔之類的正面行爲時,心意、語言應當與身體同步。當我們積聚語的善行時,例如念誦咒語,身與心要同時參與。當我們生起善念,身和語也要同時參與。如果做大禮拜或繞行佛塔時,我們聊天,或心中充滿各種負面情緒,就如同在吃有毒的食物。所以,當我們做出正面行爲時,身、語、意要一體行動。
修心無偏頗;
修行要遍徹。
修心不能有分別心,不要挑選對象,要針對一切,不論對象是否有生命。任何念頭的生起,都應該成爲修行的道路,而不是修心的障礙。這不能隨便說說,要深入自心,真心實踐。
恒修所無能避免。
對于無法逃避的困難,我們應當經常禅修。很多人要害我們,要與我們競爭,上一刻友善,下一刻沒有任何理由就背叛我們;有時候,沒有任何明顯的理由(也因爲自己的業),我們就是不喜歡一些人。對于這些人,更要生起菩提心,尤其在困難的時刻。
要尊敬、服侍長輩、父母及上師。蓮師曾說:“不要成爲長輩心中之痛;恭敬地服侍他們。”幫助他們及任何需要幫助的人,就是走上菩薩道。不要從事任何與此態度相左的行爲。
不依賴余緣。
當我們擁有足夠的衣食,健康良好,擁有一切所需,無憂無慮時,我們不應執著,也不該依賴這些好處。反過來說,當我們無法享有這種條件,一切不如意時,我們應當利用這種情況來激勵自己的勇氣,把困境當做菩薩道路。困難的時候,不能放棄;這反而是我們修持兩種菩提心,把一切經驗帶到修行道上的最佳時機。
今當修主要。
在過去許多生世中,我們曾經曆各種狀況,曾經富裕,曾經被敵人戰勝,失去一切。我們曾享盡天道的歡娛,也曾是政治迫害的受害者。我們曾是麻瘋病患,或受其他疾病迫害。這一切快樂和痛苦的經驗,並沒有帶給我們任何事物。此生,我們走上了佛陀闡述的道路,遇見許多有成就的心靈導師;這一次,我們要把握機會,讓一切情境變得有意義,並且去做是最重要的事。
商人來到遍布珠寶的島嶼,卻空手而返,他會無顔見人。對我們而言,也是如此。我們要善用現在修行的順緣。如果能夠讓真實的菩提心生起,就算我們貧困、無名也沒有關系。
佛法有兩種面向:傳授與修行。傳授不過是嘴巴的工作,而許多聽聞佛法的人卻不修行。俗語說:“聽法者多,修法者少。即使那些稍事修持的人,也分心而迷失。”
對佛法而言,修行重于傳授和討論。佛法要真的去“修”。就算念誦百萬咒語、從事各種善行,但如果心是散漫的,就不會有任何利益。如此一來,法教對我們無益,菩提心也沒有機會增長。在所有修行之上,要勤修菩提心。
一本尊,觀世音,諸佛總集;
一咒語,六字真言,諸咒總集;
一佛法,菩提心,生圓二次第一切修行之總集。
知此,一切皆解脫,持頌六字真言。
菩提心是一切修行之主;此外,一心根據上師指示修行,勝過依賴書本的知識智力。黃金和鑽石愈提煉愈精純,因而愈珍貴。對于上師傳授的法教,透過精進的修行,我們的領悟會愈來愈深。佛陀說:“把我的話當黃金,切它、熔它、提煉它;仔細檢視我的法教,不要只因爲尊敬我而接受它。”佛陀的法教如同熔化和提煉的黃金。透過聽聞,我們開始了解;透過禅修,我們的領悟愈來愈深廣。持續專注地修行,非常重要。在所有行爲中,最重要的就是靜坐禅修。禅定時,不要到處動,要安靜地留在座位上。站起來只會摔跤!要坐直,不要太僵硬。記住,上等修行者會磨破自己的坐墊,不會磨破自己的鞋底。
對治情緒比離家修行更重要。如果我們離家修行,卻有著更強烈的貪、嗔、癡,那麼我們的行爲對修行而言,是有害而無益的。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善用對治。
勿犯錯。
要防備自己犯下六種錯誤或誤會。
錯誤的耐性或容忍。有些修行者缺乏衣物,受盡風寒,外貌可憐,但仍然堅持修行。他們或許缺乏物質,但不需要我們的憐憫。眼前的不舒適是短暫的,也是幫助他們未來解脫的方法。這是一種勇氣,而且不同于一般英雄的勇氣。一般英雄爲了毀滅對手,保護同族,在與敵人相爭時受盡苦難,或被敵人俘虜,受盡折磨。
錯誤的興趣。一心一意爲此生累積財富、權勢和享受,而不去修持佛法,也是一種錯誤。
若欲正確修行,
以法維護己身,
以簡樸生活維護法,
以死亡念頭維護簡樸生活,
在寂靜山洞維護死亡之念。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要幫助所有如母衆生,帶領他們成佛。我們永遠不能認爲自己禅修有成、曾經閉關、娴熟儀式而自滿;也不能因爲會念誦,或知道一切關于修行的事而自豪。這些都是修道上的障礙。
勤修世間法而非佛法。這也是一個錯誤。要記得:“學習是從聽聞法教而來;聽聞法教可以扭轉邪惡;聽聞法教讓我們唾棄無用的道路。”努力了解所聽聞的法教是屬于勝義谛或俗義谛,然後努力掌握語言背後的究竟意義,之後要全心修行。這就是進步的方法。許多“專家”嘗到佛法的滋味,帶著理性知識的武裝,卻讓自己岔入歧途,不斷和對手進行辯論,爲的是得到世間的滿足感。他們所嘗到的佛法滋味,反而讓他們走偏了。
錯誤的慈悲。在山間小屋修行的隱士,缺乏食物和溫暖的衣物,爲了佛法而曆經各種艱辛。我們不應當憐憫這樣的修行者。我們不應當操心:“可憐的修行人!他們會餓死!”反過來說,真正要可憐的是不斷惡行的人,例如殺了成千上萬人的軍事將領,軍事英雄;他們的嗔恨會把他們帶入地獄道。我們應將慈悲給予那些真正需要的人。
幫錯忙。如果努力讓親友享受世間的快樂和成功,而不讓他們接觸佛法,也是一種錯誤。如果真正關心他們,就應當協助他們認識心靈上師,教導他們如何修行。日複一日,要向他們指出解脫之道。好人就像能治病的樹,經常接近他們,自己就能變好。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教導別人如何從商,如何欺騙他人,如何戰勝敵人,他們也會變得跟我們一樣不善。
不妥的喜悅。因敵人受苦而感到喜悅是不妥的。我們應該隨喜任何善德,以及該欣喜的事情。反過來說,當人們從事善行,當修行者實行無數八關齋戒29,或建造寺廟、佛塔、佛像,或印經文,我們要祈願:“願他們在此生及來世,能永遠行善。願他們的善行能讓菩提心生起。”這是正確的隨喜方式。當我們不喜歡的人被上司處罰,甚至被殺死,如果我們因此感到喜悅滿足,認爲他得到應得的報應,是錯誤的喜悅。
要走上無誤之道,以上六者是要屏棄的錯誤行爲。
29.八關齋戒(Nyungne):與觀世音菩薩有關之嚴格清淨修行。修行包含念誦咒語、嚴格進食及大禮拜。
修行要有恒。
當人生順利,心滿意足時,我們會傾向修行;當我們餓了,沒有東西吃,就會失去修行的興趣。這是因爲我們對法教缺乏完整的信心。俗話說,:“肚皮飽了曬太陽,這是我們像修行者的的時候。一旦事情不順,我們變成凡人。佛法無法和我們的心融合在一起。請加持我們,讓心中生起正確的態度!”另一句話說:“落入凡夫行徑的修行者,永不會解脫。爲外表而念誦咒語,無益于修道”
修行要精進。
修行要全心投入,讓自己完全浸潤在修心之中:有時禅修空性,有時生起出離心,有時對衆生發慈悲心。透過仔細的探索和檢視,我們會更下定決心,愈來愈努力去修持修心的法門。
分析試驗求解脫。
首先要分析我們哪一種情緒最強,然後專注而努力地去對治。當我們面對某些特定狀況時,仔細檢視這情緒是否增加。我們應該觀察情緒是否會生起,生起時要能辨認出來,透過對治的協助,把它去除,然後持之以恒,直到情緒不再生起。
不應自持。
如果能幫助他人,提供食物和衣著,協助人出…
《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