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獄,或讓他們升官,那麼我們不應該期待獲得他人的肯定。如果我們長期認真修行,或知識廣博,嚴守戒律,也不應當期待他人的尊敬。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發現他人知識淵博,應當祈願他們能夠真正博學;如果他們嚴守戒律,應當祈願他們能夠像佛陀時代的弟子;如果看到他人修行,應當祈願他們的心與修行合而爲一,沒有障礙,他們的道路能引領他們走向最後的目標。這應該是我們禅修的方式,關心他人勝過自己。如果我們能做到,也不應爲自己慶賀,認爲自己做了什麼偉大的事。瓦君30曾給過這樣的忠告:“不要依賴他人;專心對本尊祈請。”不要依賴他人,認爲他人會給我們食物、衣物等等。然而,要對叁寶生起完全的信心。有一種說法:“相信上師是究竟的皈依;利益他人就是究竟菩提心,因此不要炫耀自己的成就。”永遠持守這種態度,因爲依賴他人,結果未必如我們所願。
30.瓦君(Radreng):也就是種敦巴,見21.
不應暴戾。
如果我們在公衆場合被忽略,不要認爲自己是這麼好的修行者,人們怎麼不在乎我,不來供養或請求加持。此時,不能煩燥,不能嚴辭以待。此刻,我們還不能用法教來對治我執。我們忍辱的程度非常脆弱,如身上的水疱。我們易怒的程度,則像一只頭痛的熊。這完全是因爲無法用法教來對治。
不輕喜怒。
水晶球因自身的透明,而呈現各種顔色,放在什麼上面就變什麼色。同樣的,有一種修行者得到很多金錢就會想:“哇,這是多麼慷慨的功德主。”但如果得不到錢,就口出惡言,牢記在心。我們不能被如此微小的事情動搖。
莫期待回報。
如果幫助他人,或有機會修行,我們不應當期待他人的感謝、稱贊或給予好名聲。如果我們能夠終身修持兩種菩提心,在座上和座下皆正常禅修;如果我們能將心與禅觀融合,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就不會是凡夫的經驗。再說,如果不被日常生活幹擾,有助于禅修的進展。但如果禅修時非常的專注,事後完全分心,就無法對禅觀産生信心。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座下培養許多正面習慣,但在禅修過程中不專注,修行同樣是無意義的。要努力做正確的修行。
結語
此教義之精要,
由金洲上師所傳授,
能將五濁之肆虐,
轉化成覺醒之道。
五種衰敗(五濁)如下:在末法時代,(一)衆生因饑荒、疾病、武器與戰爭的肆虐而早逝;(二)衆生有邪惡的習性,不傾向善德,全然反對無上法教;(叁)衆生壽命很短;(四)墮落情緒非常強大;(五)所有的觀念和見解都粗糙而錯誤。
在這種時代,樂因很少。衆生累積惡業,惡業帶來苦果。上述的惡劣條件無處不在。我們像是要穿過森林,但林中樹枝全纏在一起!雖然如此,透過修心,無論我們遭遇疾病、邪靈作惡、障礙或毀謗等傷害,我們都能把它們用來做爲覺醒的道路,持續增進的善德。如同一個完全知道自己是誰的人,把毒藥當救命丹呑下。他不會死,反而像孔雀,毒食更增添它的美麗燦爛。
殊勝的菩提心帶來所有利益。透過它,我們能夠結集身、語、意一切正面行爲,讓我們的心與法教合而爲一,爲自己及他人爭取輪回與涅槃的一切快樂。精進修心,不久之後就能夠爲衆生及自己成就豐富的福祉。
因著過去修行之善業,
得到強烈之加持,
我無視于苦及他人之指責,
尋找降伏我執之指示;
我死而無悔。
偉大上師切卡瓦·耶喜·多傑是瑜伽士之王。他曾向許多噶當派大師求教。在接受這個修心法教後,他透過聞、思、修,真正走上修心道路。最後完全去除對自我的珍愛,關心他人超過自己。
因法王劄巴及其弟子請求,
揭露這如寶藏般的精要開示,
願所有衆生修行,
並成就兩種菩提心。
因有成就的大乘修行者劄巴·嘉岑(Drakpa Gyaltsen)反覆地請求,僧侶督美在寂靜的俄邱寺寫下以上《修心七要》的精要說明。劄巴·嘉岑曾對弟子說:“不要以爲觀世音是住在布達拉山上有著四臂的人;你只要去見那位住在俄邱寺的喇嘛,接受他的開示就好了。在觀世音身上也不會見到比他多的東西。”
從小,督美就懷有強烈的菩提心。當他年紀尚幼時,有一次他走到外面方便。回來時,他看到一棵覆滿雪的草叢,以爲那是一個人,而把自己的衣服脫了,披在草叢上,赤裸回家。
母親問他:“你的衣服呢?”
他說:“外面一個人快要凍死了,我把衣服給他。”母親走到外面,看到的是一棵草叢。
督美就是如此的菩薩。他真正在修行,完全體驗了菩薩道。
以上所述菩提心的修持,是佛陀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要。如果我們現在無法圓滿地成就它,修心的法門仍然會爲此生帶來快樂;對于來世,我們既可避過下叁道,也可利益任何與我們有緣的衆生。佛教中有許多甚深廣大的法教,例如大手印和大圓滿,但我們的心有限,又不夠精進虔誠,無法經由這些法教得到解脫。雖然如此,只要練習修心,我們就會得到很大的利益。這是一個殊勝的教導,菩薩一切法教的精要,而且一再被贊歎。讓我們不受幹擾地修心。
願從開始到現在,包括自己上師在內的所有證悟諸佛,爲利益一切衆生所許下的宏願,透過印行此法本的一切努力而得以達成!願一切吉祥!
心之甘露
修心七要祈請文
蔣揚·欽哲·旺波著
《修心七要》是俱足七聖教義的無上噶當派之訣竅,這是依著切卡瓦·耶喜·多傑叁殊勝功德行的傳統來诠釋。
第一,首善功德行
I. 論名
心意之甘露,修心七要祈請文
II. 禮贊
頂禮最高乘諸法友,
輪回涅槃諸善之源,
經上師恩典之加持,
願以叁信淨化我心。
第二,中善功德行:著作本文意
I. 前行 法教之基礎
上師恩典之加持,
知此殊勝人身難得而易毀,
在己諸行業報中願知所取舍,
願此前行法令己生起解脫真決定。
II. 正行 菩提心的訓練
上師恩典之加持
願淨化虛诳之能所二執入虛空,
願能修習甚深之自他交換,
且續禅修勝俗二谛菩提心。
III. 轉惡緣入菩提道
上師恩典之加持,
願視諸惡及痛苦,
皆爲我執邪靈之把戲,
願轉此爲菩提道。
IV. 一生實踐此修行
上師恩典之加持,
願精簡一生修行要義,
決定淨行、積累資糧、除障、許願,
一生實踐此五力。
V. 心意練習之征兆
上師恩典之加持,
當一切生起爲我執之對治,
我心自由、快樂及有信心
願將一切惡緣轉爲道。
VI. 修心之承諾
上師恩典之加持,
願我守諾言,不虛僞,
願無偏頗,且少作樣顯于外,
守護修心之承諾,如己護命般。
VII. 修心格言
簡言之,上師恩典之加持,
願我真誠而修心,
以此深入勝俗二菩提心之格言,
于此身成就無上乘之了悟。
第叁,末善功德行
I. 回向
全心渴求修此法——修心七要,
此乃絕世之主及弟子之心要,
以此功德回向一切衆生,
願彼皆得覺醒之成就。
II. 後記
此祈請文乃由蔣揚·欽哲·旺波,一位對珍貴的噶當派傳統懷抱著最高敬意的流浪者,在拉薩河的聶塘,在殊勝的阿底峽尊者法像前,專心一意而寫下。
願善德永續!
附錄一:注釋
① 觀世音。藏文Chenrezig,梵文Avalokiteshvara或Lokeshvara。慈悲的菩薩,佛陀八大心子之一。他是諸佛語的精義,也是諸佛慈悲的化身。他是叁佛部怙主的叁位菩薩之一(另兩位是文殊菩薩和金剛手菩薩),也是西藏地區及西藏人民的守護者。
② 俄邱·督美·藏波(Ngulchu Thogme Zangpo,1295-1369):偉大上師布敦仁波切(Buton Rinpoche)的弟子,噶當派著名上師,《佛子叁十七行頌》的作者。
③ 蓮師:又名烏金·貝瑪·炯涅(Orgyen Pema Jungne),銅色山淨土之蓮師。無上智慧和瑜伽事業的密乘大…
《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