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們只是無法抓住的空響罷了。
我們在述說過去的故事、談論現在的情況與商討未來的計劃時,絕大部分都是無意義的愛憎表達。話語來來去去,毫無實據,無迹可尋。你可能聽到有人上午被稱贊,下午就被斥責。人們心存惡念時,可能說著甜言蜜語;相反地,當他們心懷善意時,所言可能冷酷無情。如果你將一切的言語當真,必定被誤導。所以不要理睬世俗的閑談,改以念誦祈禱文和咒語,並大聲讀誦佛經。
由贊美和批評所産生的快樂和痛苦瞬間即逝。被恭維時,不要驕傲,把贊美當做在夢中或幻想時所聽到的某種東西。告訴自己被贊美的不是“你”,而是那些經由修行所培養的美好德性。事實上,只有那些證得解脫之人,才真正值得贊美。
被批評時,把它當成一個認識自己潛藏過失的機會,以增長謙卑。誠謂:“責難與惡劣對待,是禅修之花的根源。”它們是你的上師,用以摧毀執著和渴愛。若將惡語和苛責當做修行道上的逆增上緣,將激發修行,使你持戒更加謹嚴。你要如何報答這樣的恩惠呢?
對一個已經明了言辭如幻本質的菩薩而言,批評和, 毀謗只會增進他的禅定修持。無論遇到好的或壞的情境,兩者都會增長他的福德與智慧。他從不會任由煩憂和欲望擺布,因爲他的心安住在無擾的圓滿正見中。他舍棄了所有世俗的價值,卻得到未曾追求的尊崇。
對我們來說,即使一心一意付出所有,企求名聞天下,總還是會遭人诋毀;縱使我們因勇氣、美貌或權力而成名,所獲得的聲名畢竟還是暫時的。
所以當你受到恭維時,想一想這只是因爲你實踐了佛法的教授而已。當你受到批評時,用它來提醒你增長對別人的悲心,舍棄輪回的行爲方式。
15.
所見非是人者是騙徒,
所說非是話語是謊言。
與焉今日無人可信倚,
吾人孑然一身任悠遊。
生活在這個時代,就像困居在食人魔聚集的島上,絕不能放松警戒。我們遇到的任何狀況,很容易轉變爲悲慘境遇的來源;我們遇到的任何人,也很可能把我們引入歧途。唯有一件事可以確定;只有善知識能給我們有效的建言。這點必須謹記在心。
既然心這麼容易被物質現象的妄念愚弄,又很容易被世俗妄語攪擾,那麼遠離這些到僻靜之處禅修不是比較好嗎?這是開展對衆生慈悲心的最好方式。如果你日複一日如是修行,最後就能以菩薩的無盡悲心來行事。
全心全意修持菩提心,直到明白此生的活動是何等令人受挫和毫無意義,是非常重要的。你會爲這黑暗時期衆生的微脆而感傷,並生起強烈出離輪回的決心。如果這些態度能真正深植于心,大乘佛法的功德與成就一定會應運而生。如果出離輪回的真正決心並未根深蒂固,那麼你的佛法修行將永遠不能全然展開。
16.
身行正法所行逆衆人;
言說正語所言怒衆人;
善心真誠純淨反遭忌。
是故適己韬光養晦時。
現下讓別人明白我們真正內涵的時機尚未成熟,也不是給予勸告、期待他們變得更好的時候——那只會激怒他們。此時反而是檢視自身過錯,並對症下功夫的時刻。
我們活在人心錯亂的時代;人們所做或所說,很少跟他們真正所想一致。人事快速變遷,使我們無法依賴任何人事物。事實上,除了具德上師,沒有人能給我們可信賴的忠告。
在過去,任何人受了出家戒,穿上僧服——佛陀法教的光榮表征,並正確修持佛法,就會得到大家的贊同、尊敬和支持。現在,如果有人這麼做,人們會以爲他不是在自我炫耀,就是人格不健全,而無法適應這個世界。
如果你以純淨的心去幫助別人,他們會懷疑你一定想愚弄他們。如果你說真話,必然點出人們的缺點,沒有人喜歡如此。與其這樣,不如隱藏你真正的內涵,像灰中余燼般過活。下一個偈頌便解釋要如何去做。
17.
寂靜山林獨居以藏身;
息交絕遊少言以藏語;
專倚注視己過以藏意;
此即所謂秘密瑜伽士。
一旦你受製于各種紛擾的活動,就永遠不能從妄念中解脫;所以,單獨住在遠離世俗享樂的地方是很重要的。沒有一個地方比鮮爲人知的幽僻山谷洞穴更適合棲身了。那裏只有野生的鳥、獸爲鄰。在這種環境下,你的慈愛與悲心將會增長,貪愛與嗔恨會從內心消失,而你的禅修也不會受幹擾而分心。
嘴巴是罪惡之門。雖然話可以從口中輕易溜出,但它所帶來的後果卻深遠而嚴重。多數的聞談只是貪愛和嗔恨的表達而已。如果你說得太多,將惹上麻煩,就像一只鹦鹉落到被關在鳥籠的下場。所以應舍棄不必要的閑談。
是心讓我們在輪回裏徘徊流轉;是心不斷地産生貪、嗔、癡、慢、疑五毒;心必須爲遍布叁界的妄念負責。與其讓這個愛惹麻煩的猴子心性恣意地糟蹋我們,不如持續細察自己的過失,只要惡念一生起,就采取適當的方法來對治它。舉例來說,增長無私來對治貪愛;增長慈愛來對治嗔恨;思惟十二因緣41如何造成輪回來對治愚癡。善行的關鍵就是修心,這就是爲什麼說:
苦行要旨善護心;
除此,苦行有何益?
不斷檢查心境是否與法教一致,或已被煩惱入侵。如果心能守戒並保持明覺,身和語自然就會跟進。這種心的內在修持,就是真正的上師,佛法是隨時都可以運用的,否則它又有什麼用?
41 十二因緣:因果互倚的瀑流,由無明開始而生起世俗谛的現象。
隱匿的瑜伽士是不會跟他人厮混,也不涉入世俗活動的修行者,既不求名也不求追隨者。他對修行有一股不可抗拒的灼熱渴望,並抓緊法的根本——出離輪回的決心。現在你可能會想:“若我現在舍棄了所有世俗活動,以後會怎樣?我要如何找到食物、住所和其他東西?”如果你讓這些迷妄的疑慮和不安支配余生,只會使輪回的網愈扯愈緊。一旦這些根深蒂固的習性持續,痛苦也會延續下去。除非你真的厭惡世俗生活,並滿足此刻所擁有的一切,否則你不會是一個好的佛法修行者。
18.
無一可信是故起厭憎,
無一具義是故悲惆怅,
所欲時不我與堅決心;
恒念如斯叁事得裨益。
我們經常把對我們友好的人當做朋友,把那些擋我們的路的人視爲敵人,但這些判斷相當不可靠。那些我們現在認爲是朋友的人,將來可能輕易地變成敵人,反之亦然。從沒有一件事是完全固定不變而牢靠的。
輪回中的種種事物,終將如水塘上的指劃般不留余迹。這一生不管我們多麼努力奮鬥以求取成功與幸福,甚至工作到精疲力竭,也將毫無所獲,因爲在我們跨入死亡門檻時,又能帶走什麼?
當我們投入一些計劃時,內心充滿著過去和未來的種種思緒,失去當下的念念分明;這樣要從情緒的羁絆中獲得自由,是非常困難的。總之,在這一生中即使想要實現所有計劃和想法的一半,也不夠時間去完成。認知到這一切毫無實義,並對今生所有的世俗活動感到嫌惡和疲憊,我們不就應該堅持修行佛法嗎?
從沒有人不死。即使是已證悟的覺者、釋迦牟尼佛具足佛的叁十二相和八十隨形好,也示現肉身死亡以提醒衆生無常。即使是梵天(Brahma)、帝釋天(Indra)及其他輪回中最高天界、壽命長達一劫的天人,也終究難逃一死,因爲他們尚未根除煩惱障,必再投生下叁道。試想我們擁有這個諸多不完美的脆弱人身,又該當如何?
如果你自以爲了不起,稍有不適就發怒,那麼你絕不會是個真正的修行者。直到現在,我們都只想著自身的舒適、成功、家庭和朋友。無數累世以來,我們只想到自己的幸福;現在是開始想想什麼對他人最好的時候了。我們現今的喜悅或悲傷,正是過去世種下的果報,因此對苦樂存有希望和恐懼是毫無意義的。相較于無數衆生的福祉,自身的苦或樂根本不重要。所以,欣然接受痛苦以提醒自己輪回的不完美,用它來激勵修行,並做爲消解他人痛苦的時機。同樣地,用快樂去滋長你的力量,努力趨向證悟,並增長慈愛之心。
思惟這一切,悲哀、厭離和決心就會自然生起;目睹衆生的境況,你卻無能爲力而傷悲;想到在墮落的輪回裏持續漂流,就感到厭離;于是決心藉修習佛法來做點事。
19.
樂時不再歡樂有時盡;
不欲痛苦依法斷離苦。
無論苦樂知昔業力作,
是故于此毋須希懼爾。
此時此刻,你或許正體驗著各種幸福歡愉,但這些都不會久長,所以不要執著。今生你必會經曆各種困難、疾病和其他麻煩;重要的是從這些經曆中,了知法教的真實意義。
不論何時我們經曆痛苦或快樂…
《唵嘛呢呗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