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連續七周、七天一次的獻供法會。但身爲一個佛法修行者,當某人死時,你能做的最有利益之事,便是禅修佛法的精義,並將此功德回向給亡者。
此佛法精義、佛法的心要,就是任何事物沒有“我”的存在。輪回之樹就是根植在相信有一個我,根植在執著事物爲真,根植在“我執”。一旦這種執著被智慧之火燒盡,整棵樹及所有妄念的枝幹、貪嗔的繁茂枝葉,也被燒得一幹二淨。
沒有這種了悟,只爲了錢財或炫耀的法會,只會延誤你的修行,最後成爲一個大障礙。了知財富和權勢畢竟是空,保持無疵的生活方式,全心投入修行,對此生就如同對屍體一般沒有任何貪執。生命充滿不確定,就像泡沫隨時會破滅——沒辦法確知到底是明天早晨先來,還是死亡先到。事實上,每一次的呼氣都無法確定是否能再次吸氣。
如同在喪葬期間,每周定期爲亡者做七一樣,在你的生活中也有兩個修行應每天早晚規律地遵行。每天早上要發菩提心,並祈請整天都不會忘記爲他人的福祉著想。每天晚上回想白天的所思所爲,反省有多少是緣于悲心,有多少是出于自私;在你決定什麼該做或不該做之前,先審視你最細微的心態和意圖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要認爲小動作沒關系,因爲最細小的惡行可以引發一連串毀滅性的結果,就像星星之火足以燎原。相反地,如同涓滴之流也能快速注滿大水壺,一個小小善行彙入其他衆善時,累積的成果很快就變得可觀。若能以此方式承認己過、真誠忏悔,決心從現在開始去除自私的想法和行爲,回向善行的功德給一切衆生,決心增長更多的悲心,並透過常保覺知和檢視自己的行爲,漸漸地行爲就會愈變愈好。
過去有一個偉大的聖哲,賢明的劄汗(Drakhen),決心要消除他所有的缺點。白天裏,每當他生起一個惡念,就在身旁放一個黑石子,生起一個善念就放一個白石子。一天下來,他數有多少黑石子,有多少白石子。剛開始,石子全是黑的;但過不久,由于持續警覺,他做到每天的黑石子和白石子一樣多。最後,當他完全訓伏心性時,只剩下白石子。你應該像他一樣契而不舍,直到沒有任何行爲抵觸法教爲止。不要忘記以這種方式淨化自己,保持利益一切衆生的意願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們堅持夠久,就能夠做任何事情。曾經有個富人去見佛陀,他連一點小東西也舍不得給人,因吝啬而受苦。爲了讓他習慣布施,佛陀教他把他的右手想成自己,左手想成別人,當從一支手遞東西給另一支手時,就當成是在送禮。當這個守財奴以這種方式逐漸習慣于施予的想法時,佛陀告訴他把水果、谷物等小東西送給他的妻子和小孩。然後佛陀告訴他要行救濟,先是給鄰居的窮人,再來是遠方的貧者。最後,他終于能夠把他所有的財富、衣服和食物布施給全區的窮人。這時佛陀告訴他,他已成就了真正的布施。
同樣的訓練也可以用來發展或消滅任何善念或惡念。例如,可用這種方式來培養虔誠心,直到你的心只充滿對上師的憶念,自動覺得無論發生任何事,一切都是上師的安排。甚至對他的回憶——他的聲音,他的手勢——你都會熱淚盈眶。當這種真正的虔誠心生起時,注視它並了知心的本性是無色無相的。
37.
虔誠之子入修持法門;
出離之子掌世俗家業;
慈悲之女嫁叁界新郎,
生計職責圓滿誦嘛呢。
一般人會盡最大的力量來撫養子女,爲他們尋找好姻緣,讓他們繼承財富和家産,示範要如何關照親友、征服敵人,就如同曆代祖先所做的一樣。但父母一直期望孩子所得到的這種成就是短暫的,終歸是有害的。做爲一個佛法修行者,你應當追求的是在心中生出不可動搖的虔誠之子,好好經營你的修行家業。
由于害怕家道中衰及香火中斷,多數人都想生兒育女,並盡早讓他們嫁娶。身爲佛法修行者,應害怕修行中斷、浪費生命,而激勵自己在心中孕育出離之子,使他有能力掌控日常的家居生活。當你了解輪回生活終究無法滿足時,出離心就會誕生了。既然世俗的喜悅只是短暫的幻夢,實在沒有理由期盼成功或害怕失敗。如果你突然致富,也沒有理由執著或驕傲,只要正當、有意義地運用財富就行了;用你得到的任何權力來爲叁寶和偉大的上師們效力;用你擁有的任何土地來利益僧團。簡言之,無論你得到什麼,都用來護持佛法和利益衆生。依次而行,你如夢般的財富和權勢將帶來愈多如夢般的功德,轉而讓你愈接近如夢般的證悟門檻。
一般的父母都期望女兒能嫁到有錢、有地位的好家庭。同樣地,基于對衆生的大愛與仁慈,你應該毫不猶豫地把累積功德的女兒嫁給利益衆生的新郎。如果你具備了珍貴的菩提心,你自然會過著真正有意義的生活。因此以悲心增進你的所有行爲,淨化你的染汙,回向你的功德給一切衆生,請持誦六字大明咒。
23 圓滿次第
38.
所顯皆妄是故非真谛;
輪涅唯分別心無有他。
了悟妄念立解圓十地;
娴習解脫訣竅誦嘛呢。
心之本性
現在談到的法教屬于大圓滿部分修持法教中的一種,超越任何概念的圓滿次第修持。
在《叁摩地王經》(Samadhiraja-sutra)中說:“我們應該了解,從無生的見地來看,我們覺知的所有事物——我們的身體、房子、車子等,沒有一樣是真實存在的。”如果你仔細觀察每件事物,你將找不到它開始存在的那一點,或它繼續存在的那一刻,乃至停止存在的時間點。一個特殊現象的産生,純粹是由于一連串因緣的連結,如同陽光和夏日雷雨的結合産生了彩虹。如果你能夠全盤確信整個不斷顯現的外在幻相其本性爲空時,就是最終的圓滿次第。
我們凡夫相信輪涅的一切現象是先有開始,然後以某種方式存在一段時間,最終停止存在。但如果我們運用中觀的邏輯來深入分析事物,在任何現象中連最微小的粒子都不複存在。一旦我們了解這點,就很容易放下輪回,亦不受涅槃吸引,因爲這兩者也不過是分別心的投射罷了。以佛的眼光來看,即使是功德的累積和六度的修行都沒有任何本具的實質。
無論我們多麼願意相信事物是恒久的,但事實終究不是如此。昨日的快樂轉爲今日的憂傷;今日的眼淚變成明日的歡笑。由于不同的因緣成熟,善業惡業、快樂痛苦等煩惱隨之成形,但一位覺者視世間如幻,對我們來說如此真實的世界,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像海市蜃樓或昨晚夢裏所征服的王國一樣。因爲我們如此深信物質世界真實、可觸知的存在,而對事物有著強烈的愛憎。除去了這種信念,我們的心就不會受製于這些妄念,也就不會有輪回。
凡夫之心就像躁動的猴子般反複無常。給它一些食物,馬上就高興起來;當我們拿起棍子要打它時,又突然變得凶猛。每一瞬間,心都不停地想到新事物。這一刻也許我們虔誠地想起上師,下一刻又渴望某件事物。這一連串的念頭和心境不斷改變,就像風中千變萬化的雲朵,但我們仍把它們看得十分重要。一位瞧著小孩玩耍的老人,十分清楚遊戲進行得如何都不重要,遊戲中發生的任何事既不會讓他得意,也不會令他煩亂,但孩子們卻把它看得很嚴重。每當我們遇到痛苦,就像小孩一樣覺得難過沮喪,往往不能視其爲過去惡行的如夢業果,好趁此機會來代他人承擔受苦。我們會認爲自己做了這麼多的修行,實在不應該有這些痛苦,開始懷疑上師和叁寶的加持。這種態度只會徒增我們的困難罷了。
心創造了輪回及涅槃,心只是念頭,除此之外無他。當你了知念頭是空的,心就不再有欺騙你的力量。但只要你把妄念當真,它們就像過去累世所做的一樣,會繼續無情地折磨你。爲了控製心,你必須清楚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還要非常機警戒慎,不斷檢查你的思想、言語和行爲。
心住在身體裏,如同屋子裏的訪客,無論身體遇到什麼,是心去看、聽、嗅、嘗和感覺。一旦心走了,身體只是一具屍體,對于放在眼前的東西是美或醜一點也不在乎;也不會在意被稱贊或侮辱;被織錦包裹時不覺得舒適,被焚燒時也不覺得痛苦,身體本身只是一個物體,基本上和一堆土石並無不同。當身心分離時,介于身心之間的“語”也消失了,就像遁去的回聲。在身、語、意中,意最重要,佛法必須在心意上下功夫。
當你了知心的空性時,攀緣就會消退,你不再被自己的妄念驅使。當一位菩薩在利他時,既沒有要求回報的想法,也沒有要別人贊揚他的仁厚,對于他的善行更沒有絲毫的執著。這就是究竟的觀世音菩薩,也就是慈悲和空性本身。
39.
自心明空不二即法身,
放下無飾本然自性明。
無爲獨當一切所作法;
安住裸然明空誦嘛呢。
心外求心根本是徒勞,因爲它就在心內。當我們談到“心”時,必須知道我們談的是凡夫心,那個無數念頭的串鏈所産生並維續的迷妄心境;或是在此所說的心之本性——那個清淨、完全離于妄念的明覺空性,一切念頭的本源。
爲了說明這個區別,佛陀教導了兩種禅修方式:一種像狗,一種像獅子。如果你向一只狗擲棍子,它會追那棍子;但如果你向一頭獅子擲棍子,獅子會追你。你可…
《唵嘛呢呗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