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唵嘛呢呗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門)▪P21

  ..續本文上一頁以隨你喜歡地對狗擲許多的棍子,但只能對獅子擲一次。當你被念頭密集轟炸時,逐一對治每個念頭將會永無止境,就像狗一樣。最好能像獅子,找到這些念頭的出處——明空,在其上波動的念頭就像湖面的漣漪般,但其深處則是純一的不變狀態,安住在那無波動的相續狀態中,持誦六字大明咒。

  

  

  

  

  24 四瑜伽——專一、離戲、一味、無修

  

  

  佛教的修行之道可廣泛地分爲因乘和果乘兩大系統來加以闡述。因乘包括了小乘及一般大乘,講述五道;果乘即密咒乘,則談四瑜伽65:專一、離戲、一味和無修。四瑜伽的教授著重在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融合。

  

  65 四瑜伽:專一、離戲、一味、無修。此四瑜伽在達波劄西•南嘉(Tako Tashi Namgyal)的《大手印•心性與禅定精要》(Mahamudra:The Quitessence of Mind and Meditaion,香巴拉出版社,1986年印行)最後一章裏有詳細的闡述。

  

  

  專一瑜伽

  

  

  

40.

  

依于靜相相續動念斷;

  

于動相中靜相自性倚。

  

動靜不二住于平常心;

  

證悟專一境中誦嘛呢。

  

  一般而言,心有動、靜兩面。有時候,心是甯靜無念的,像一潭靜水,就是靜相。最後,念頭必從中生起,就是動相。然而在實相上,雖然靜中多少有些念頭的活動,但實際上,兩者之間並無分別——靜的本性是空,動的本性也是空,動、靜只是心的兩個名相罷了。

  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曾留意心的狀態,也不會注意心是靜的還是動的;當你禅修時,一個念頭可能從心中生起,例如逛街的念頭,如果你覺察到這個念頭,讓它自行消融,就是念頭的結束。但如果你還停留在不知念頭生起的狀態中,任由它發展下去,就會引生第二念——生起想要休息一下的念頭,霎時你就會發現自己已經站起來並准備去市場了。很快地,許多念頭和想法隨之而起——要買這個、要賣那個等。這時你已和持誦嘛呢咒相隔遙遠了。

  念頭不斷生起是很自然的,重點在于不要試著阻止,因爲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讓它們解脫。做法就是住于離戲狀態中,讓念頭自生自滅,不與任何他念串連。當你不再持續念頭的遷動時,它們就會不留痕迹地自行消融。當你不再用造作來擾亂靜止之心時,你就能不費力地住于心的本然寂靜中。有時,你讓念頭流動,注視著它們後面那不變的自性;有時,突然切斷念頭之流,注視著赤裸的覺性。

  無數的念頭和記憶在心中生起,被我們習以爲常的習氣所攪動。一個接著一個,每個念頭似乎已經消失,但只是被下一個念頭取代;輪到下個念頭,在它讓路給未來的念頭之前,也僅是短暫的現前一念。每個念頭都會重拾前一念的動量,所以隨著時間流逝,一串念頭的影響力也增長了,這就是“迷妄之鏈”。如同我們所說的念珠,實際上是成串的珠子。因此我們也常稱心是短暫念頭的相續,這樣連綿的念頭構成了意識之流——心河,心河通向存在的大海。我們相信心是一個實體,是奠基在不充分的探討上。我們相信心今日所見之河和昨日所見一樣,但事實上,河水連一秒鍾都未曾停歇——昨日之河的河水肯定現今已成了海洋的一部分。同樣的事實也發生在從早到晚流過心河的無數念頭上。我們的心河只是許多短暫念頭的相續,沒有一個你可以指出爲心的單獨個體存在。

  現在如果我們依照中觀的邏輯來探查念頭的過程,很明顯地,過去的念頭已經死了,就像屍體一樣。未來的念頭尚未出生。至于現在的念頭,也不能說它們有任何屬性,如位置、顔色或形狀等;它們不留痕迹,無處可覓。事實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念頭之間並無任何可能的接點。如果過去念和現在念之間有任何真實的連續性存在于其間的話,就表示過去念是現在,或現在念是過去;如果過去真的能以這種方式延伸到現在,那未來也必定已經是現在了。但無論如何,由于對念頭真實本性的無知,我們保持這種習性,將念頭視爲不斷的連結、一個接一個,此乃迷妄的根本。正是這個習性,使我們愈來愈被念頭和情緒所控製,直到全然迷亂爲止。

  覺知念頭的生起,並平息那些攻擊你的念頭波浪是極爲重要的。例如,嗔是一種極具破壞力的習氣,能毀掉你在其他方面可能擁有的一切美好功德。沒有人喜歡和發怒者在一起;蛇的外表並沒有天生駭人之處,但因爲蛇通常具有攻擊性,只要一看到他們,就令人心生恐懼、厭惡。不管是人或蛇,如此強烈的嗔恨,只是未曾檢視惡念日積月累的結果。如果在嗔念生起的一刹那,你了知嗔念是什麼,並明白它有多麼負面,你的憤怒就會自動平靜下來,可以與任何人好好相處。相反地,如果你讓第一嗔念引生第二嗔念,馬上就無法控製怒氣,甚至甘冒生命危險也不惜要毀掉你的敵人。

  但請千萬牢記,念頭只是諸多因素與短暫機緣和合的曆程。無論念頭好壞,都沒有具體的存在。只要一個念頭生起,你了知它的空性,它就無力産生第二念,迷妄之鏈將在當下停住。如前所述,這並不表示你要試著壓抑心的原創力,或應嘗試用特殊的對治法去止住每個念頭;單單只要了知念頭的空性,讓它們安住在寬坦的心境中,心的純淨本性,質樸不變,就會住于明明不動中。

  至于禅定的兩種方式:“止”和“觀”66,“止”提供“觀”的基礎,使“觀”能夠打開心的本性,讓你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如果“止”的基礎不穩固,“觀”也不會穩固,你將很難控製妄念。因此修行專一瑜伽,住于不動的明覺中是很重要的。

  

  66 止(shamatha)觀(Vipashyana),有時英譯爲“廣念”(Vast perspecrive)或“寬見”(Wider seeing)。

  

  

  離戲瑜伽

  

  

  

41.

  

擇分俗谛確立勝義谛;

  

于勝義中俗谛互倚現。

  

二谛無別本然離戲境;

  

于不造作見中誦嘛呢。

  

  就一般的世俗谛而言,我們可能會接受這個現象界可被分割成許多不可分的微小粒子,但中觀的邏輯則證明,這樣的粒子從未單獨或永久存在。若是這樣,我們怎能說物體是真實地存在呢?同樣地,雖然我們試著將心分解爲不可再分割的瞬間意識,我們也發現它們在究竟上是毫無任何實體存在的。

  了悟這個空性——無任何真實存在——的相續和遍布,就是了悟勝義谛。這是心的本然狀態,離于任何障礙。在這種狀態下所看到的一切現象,就如諸佛所見般如夢如幻。在這種狀態下,念頭不會引發煩惱或造業;在順境時不會産生驕慢或貪執,遇逆境時則快速轉化爲逆增上緣。舉例來說,遇到令你討厭的人,不但不會發怒,反而會幫你生起慈悲,成爲一個了知勝義谛與菩提心不可分的機緣。如果你不能放棄對事物的執著,那只是因爲你無法了悟其空性。一旦你了悟空性,就不再爲如夢的成功驕傲或因如夢的失敗而沮喪。

  有些人發現他們身處在美麗舒適、富裕安全的環境下,而有些人卻活在危險惡劣、貧瘠匮乏的環境裏;這些不是偶然也非精心設計的結果。出生在好地方是前世布施、樂于助人及行善的結果;而出生在不堪的生存環境,是因爲過去生中攻擊、監禁……等傷害他人的結果。現象並非造物主的傑作,只是許多因緣和合所顯現的産物,就如同雨後陽光照耀,天空現出的彩虹一樣。因此,這輩子你所得到的快樂、健康、富貴、人見人愛,或不快樂、貧窮、疾病纏身、被人輕視,也是你過去累世諸多行爲的後果。的確,情器世間的種種只是許多短暫緣起遇合的結果,這就是一切現象是如此無常、不斷曆經變化的原因。

  所以當你深入檢視任何事,總會碰到空性,也唯有空性而已;空性是每件事的究竟本性。身爲一個在資糧道或加行道67上的初學者,我們對空性還沒有真正的體悟。我們知道有煙代表有火,但煙不是火,不過循著煙我們可以發現火。同樣地,空性見和對空性的真正體悟是不同的,了解這點非常重要;但追隨這個見,並逐漸熟悉它,我們將離于任何概念或理論,而達到對空性的真實了悟,這就是對中觀的究竟體解;不可分的二谛、顯空合一。

  

  67五道:于資糧道及加行道時,只對究竟自性有個概念。唯有證得初地,進入了見道,才能見道究竟的、萬法本然的空性。透過修道的時展,此見會加深,變得愈來愈廣大,直至十一地無學道,完全證悟時,即是佛的境界。

  

  一切現象的空性就是勝義谛,而它們顯現的方式就是世俗谛。藉著對世俗谛的分析,你將了悟勝義谛,因爲勝義谛是一切事物的究竟本性。如果全世界——所有陸地、山脈和森林——都被破壞殆盡而徹底消失,只有遍一切的虛空存留下來,同樣的情形也會發生在當你真正了悟世俗現象並不是以有形的實體存在時;除了遍一切處的空性外,不留一物。但只要你仍然相信世俗谛是堅固的、有形的存在,就永遠無法了悟勝義谛。一旦你了悟勝義谛,你就會明白個中奧妙——整個世俗現象無窮的展現——無異于一個妄想或迷夢,于焉你將無任何的貪執。了悟顯空爲一,即是所謂的離戲,或離于一切概念的限製,離于一切造作。

  二谛並非兩個分離的個體,像牛的兩只角般,它們只是本性的“顯”相和“空”相而已。先對這個見有了智識…

《唵嘛呢呗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