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唵嘛呢呗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門)▪P22

  ..續本文上一頁上的了解後,再開展對顯空不二的直接體悟和信心。了悟二谛的不可分,是一種甚深的體悟,完全超越任何的智識概念,這就是離戲瑜伽。安住在此見上,持誦六字大明咒。

  

  

  一味瑜伽

  

  

  

42.

  

于外相上斷除心貪執;

  

于心性上外相假穴塌;

  

心相不二無盡大開展;

  

證悟一味境中誦嘛呢。

  

  客觀事物向我們主觀顯現的方式,是心的作用使然。事物對我們來說,不管是清淨或染汙、好或壞、吸引人或討人厭,端賴己心對它們的感知方式,就像寂天菩薩在提及地獄道時所說的:

  

  

烙鐵地基誰人造?

  

烈火圈圍何由來?

  

皆因惡念所從生。

  

  事實上,當你的感官接觸到某物時,這個物體所扮演的唯一角色,就是促發你意識的認知作用。從那時起,由于受到宿習和過去經驗的影響,當你的心對此物體有所反應時,整個過程則是完全主觀的。因此,當你的心充滿了憤怒,整個世界似乎成了地獄;當你的心是平和的,離于任何的執著或成見,且無論你做什麼都如法時,你體驗到的每件事都是本然清淨的。佛視地獄如同淨土;染汙的衆生看淨土則像地獄。

  我們被妄念所染的認知也是如此,就像一個黃疸病人的視覺受到膽汁的影響,使他把白色的海螺看成黃色。由于執著使心將妄念投射于外相上,當心一感知到某物時,就馬上執取那個認知,然後評估它是喜歡的、討厭的或中立的,最後以這個扭曲的認知爲基礎,做出貪愛、厭惡或漠不關心的行爲而造業。

  爲了要切斷心的執著,應了知萬法皆空,就像你所見海市蜃樓的水一樣。美麗的形相對心沒有任何利益,醜陋的外表也無從傷害心,斬斷希望與恐懼、喜好與厭憎的系縛,在了知一切現象無非心的投射中,安住于平等舍。

  一旦你了知心的真實本性,這整個虛構的世俗外相和你對它們的執著就會塌陷,好和壞、淨和垢便喪失其強製特性而融成一味,你將達到如米勒日巴尊者的證悟境界;對鐵與金沒有絲毫分別。當岡波巴供養他黃金和茶時,米勒日巴說:“我是一個老人,不需要黃金,也沒爐子可煮茶。”安住在此見上,持誦六字大明咒。

  

  

  無修瑜伽

  

  

  

  

43.

  

心之自性明空本解脫;

  

明覺任運心念自清淨。

  

心覺不二于一明點中,

  

無修法身境中誦嘛呢。

  

  心的究竟本性是本然明覺(primordial awareness),念頭從中散發,就像光從太陽輻照出一般。一旦了悟這個心的本性時,妄念會消失,如同雲在虛空消散。心的本性離于染汙,無生、住、滅;以密咒乘的詞彙來說,就稱爲本然相續之心68,或住于當下的離戲(ever-present simplicity)。在佛經中也提到,如《般若波羅密多經》中所說:

  

  

心,

  

心不存在,

  

其相爲明。

  

  68 本然相續之心,藏文的 gnyug-ma。

  

  當你檢視靜相的心、動相的心和這個能了知動靜二相的心,無論你花多久時間去找“心”,除了空,你找不到任何東西:心無形、無色、無體,這是心的“空”相。但心能夠知道事情、感知現象界的無窮變化,這是心的“明”相。空、明不二,就是本然相續之心。

  現在,你心的明性被妄念所障蔽,但當此障礙清除時,你會開始揭顯覺性的光輝,直至念頭一生起就立刻解脫的境界,好似水上之畫,才畫下就消失無蹤。以這種方式去體悟心,就會探觸到根本的佛性,此即第四灌頂的修行。當心的本性被了知時就稱做涅槃,當它被妄念障蔽時就稱做輪回;然而不管輪回或涅槃,從未與這個究竟的相續分離過。當對明覺的證悟達到爐火純青時,妄念的堡壘將被攻破,可一勞永逸地進駐超越禅修的法身殿。此時不再有座上和座下的分別,證量將不費力地得以穩固,這就是無修瑜伽。住在法身的無盡空中,持誦六字大明咒。

  歸結之,專一瑜伽著重在調伏自心,離戲瑜伽建立“觀”,這兩者在一味瑜伽的證量中合而爲一,當此證量不可動搖時,就是無修瑜伽。

  密咒乘的四瑜伽和經乘的五道相對應,因此把經乘和密續的見、修、行結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所有不同層次的法教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斷除煩惱,因此它們彼此是完全一致的。許多不同的法教支派反映了不同弟子的需求和不同上師的智慧,實際上是同一條河流。

  舉世無雙的達波醫師——尊貴的岡波巴大師,先承事一位噶當派上師,並修習大乘道,後來在米勒日巴尊者足下修行密乘的大手印、拙火和其他那諾六法,成爲噶舉派的傳承祖師之一。偉大的噶當派上師以經乘的修持而聞名,也教導弟子大手印的完整次第和那諾六法等,他們善巧地將這些修行融合在一起。不要忘了,重點不在于我們的修行屬于經乘或密乘、在這個或那個層級,而在于它是用來做爲有效對治執著和煩惱的法門。

  

  

  

  

<轉化六根、五毒、五蘊>

  

  

  在密乘涵攝各種不同階段的無數教授中,其精華是視一切相爲本尊身、所聽一切音聲爲咒語。了知一切念頭爲法身。以此方式將六根的認知、五毒煩惱和五蘊轉化爲其對應的智慧,並了悟身、語、意即是金剛壇城、本淨的俱生壇城。

  

  

  25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44.

  

色即本尊生起次第訣;

  

美醜與否所執自解脫。

  

無執心之顯相觀音身,

  

見色自解脫中誦嘛呢。

  

  心猶如虛空,沒有形體,必須透過身體才能從事各種行爲,使我們走向輪回或涅槃。即便在中陰階段,也有一個幻身使我們經曆從此生到下一生的各種不同階段。當心與身合一時,我們就能經由感官及其對應的意識來感知這個現象世界。這些感官意識的功能只是純粹認知其相應的對象——色、聲、香等,而不加任何東西。然而,心會在這些認知上多加著墨,如“這是美的”、“那是醜的”、“這可能會傷害我”、“那會帶給我快樂”等。這既非外在物體的形狀,也不是眼睛或視覺産生了這些主觀的闡釋導致業的累積,而是“心”的緣故。美的事物本身並不具備利益心的特質,醜的事物也沒有任何傷害心的天生力量。美與醜只是心的投射,外在物體本身並沒有能力使我們産生快樂或痛苦。例如,看到同一個人,有人覺得快樂,有人卻覺得痛苦,是“心”把這種特質加諸于感知到的物體上。

  如此,當客體與六根之一相遇時,便由第六識——意識——産生愉悅或嫌惡的認知。這種扭曲的認知乃是因執著所致,此即造成輪回的基礎。倘若沒有執著,認知就會解脫爲智慧,這便是涅槃純淨的體驗,在此境界中不再需要排拒愉悅的感受。爲了離于執著,你應該練習了知一切境相爲諸佛淨土,一切衆生爲本尊。以此來看待事物,轉化你對世界的認知爲本淨,得以讓你了悟諸佛淨土的所有功德。

  當你仔細分析宇宙中的各種無盡現象和一切衆生的本質,你會發現除了空性的相續外,再無余物。誠謂:“空性的真理是萬物的真理。”事實上,是空性讓無盡的現象得以顯現出來。我們所感知的現象界是空性任運的展現,是淨土,而一切男女衆生是觀世音和度母,此即密咒乘的根本教授。

  我們現在被美的事物吸引,排斥任何醜陋的東西;看到朋友就高興,看到不喜歡的人就生氣。這些主觀的反應都是由于心對客體的執著所産生。當我們連魔都可以看成是觀世音菩薩智慧的示現時,執著就能被清淨,再也沒有任何魔能幹擾我們的生活或修行了。當我們視一切現象本然清淨,是本尊、咒語及智慧的化現時,一切的感官認知都可以當做修行之道。當我們把由空性中生起的萬物看成是觀世音菩薩的顯現時,便證得了無盡清淨法界(expanse of infinite purity),不再對好壞染淨起分別;一切都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朋友是觀世音,敵人也是觀世音,一切都是觀世音菩薩。

  當這種覺受生起時,小心不要抓住不放或感到驕傲。這廣大的清淨不是我們修行的産物,而是事物的真正本性。金礦中的黃金在與其他物質相混時,其本質從未改變,曆經提煉和鍛造的過程,只是讓它呈現原貌而已。同樣地,情器世間的萬物和衆生本來是空,現象不會被不淨觀所毀損,也不會因淨念而增長,真實本性一直不曾變異。

  如原頌所言,體驗一切外相爲清淨的練習是生起次第的重點,這通常代表了對本尊的觀修。但如果你不能持住觀想的所有細節,那就把世界看成淨土,一切衆生皆具本尊自性就可以了。安住在此體悟中,持誦六字大明咒。

  

  

  

  

  

  

《唵嘛呢呗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