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随你喜欢地对狗掷许多的棍子,但只能对狮子掷一次。当你被念头密集轰炸时,逐一对治每个念头将会永无止境,就像狗一样。最好能像狮子,找到这些念头的出处——明空,在其上波动的念头就像湖面的涟漪般,但其深处则是纯一的不变状态,安住在那无波动的相续状态中,持诵六字大明咒。
24 四瑜伽——专一、离戏、一味、无修
佛教的修行之道可广泛地分为因乘和果乘两大系统来加以阐述。因乘包括了小乘及一般大乘,讲述五道;果乘即密咒乘,则谈四瑜伽65:专一、离戏、一味和无修。四瑜伽的教授着重在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融合。
65 四瑜伽:专一、离戏、一味、无修。此四瑜伽在达波札西•南嘉(Tako Tashi Namgyal)的《大手印•心性与禅定精要》(Mahamudra:The Quitessence of Mind and Meditaion,香巴拉出版社,1986年印行)最后一章里有详细的阐述。
专一瑜伽
40.
依于静相相续动念断;
于动相中静相自性倚。
动静不二住于平常心;
证悟专一境中诵嘛呢。
一般而言,心有动、静两面。有时候,心是宁静无念的,像一潭静水,就是静相。最后,念头必从中生起,就是动相。然而在实相上,虽然静中多少有些念头的活动,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无分别——静的本性是空,动的本性也是空,动、静只是心的两个名相罢了。
大部分时候我们不曾留意心的状态,也不会注意心是静的还是动的;当你禅修时,一个念头可能从心中生起,例如逛街的念头,如果你觉察到这个念头,让它自行消融,就是念头的结束。但如果你还停留在不知念头生起的状态中,任由它发展下去,就会引生第二念——生起想要休息一下的念头,霎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站起来并准备去市场了。很快地,许多念头和想法随之而起——要买这个、要卖那个等。这时你已和持诵嘛呢咒相隔遥远了。
念头不断生起是很自然的,重点在于不要试着阻止,因为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让它们解脱。做法就是住于离戏状态中,让念头自生自灭,不与任何他念串连。当你不再持续念头的迁动时,它们就会不留痕迹地自行消融。当你不再用造作来扰乱静止之心时,你就能不费力地住于心的本然寂静中。有时,你让念头流动,注视着它们后面那不变的自性;有时,突然切断念头之流,注视着赤裸的觉性。
无数的念头和记忆在心中生起,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习气所搅动。一个接着一个,每个念头似乎已经消失,但只是被下一个念头取代;轮到下个念头,在它让路给未来的念头之前,也仅是短暂的现前一念。每个念头都会重拾前一念的动量,所以随着时间流逝,一串念头的影响力也增长了,这就是“迷妄之链”。如同我们所说的念珠,实际上是成串的珠子。因此我们也常称心是短暂念头的相续,这样连绵的念头构成了意识之流——心河,心河通向存在的大海。我们相信心是一个实体,是奠基在不充分的探讨上。我们相信心今日所见之河和昨日所见一样,但事实上,河水连一秒钟都未曾停歇——昨日之河的河水肯定现今已成了海洋的一部分。同样的事实也发生在从早到晚流过心河的无数念头上。我们的心河只是许多短暂念头的相续,没有一个你可以指出为心的单独个体存在。
现在如果我们依照中观的逻辑来探查念头的过程,很明显地,过去的念头已经死了,就像尸体一样。未来的念头尚未出生。至于现在的念头,也不能说它们有任何属性,如位置、颜色或形状等;它们不留痕迹,无处可觅。事实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念头之间并无任何可能的接点。如果过去念和现在念之间有任何真实的连续性存在于其间的话,就表示过去念是现在,或现在念是过去;如果过去真的能以这种方式延伸到现在,那未来也必定已经是现在了。但无论如何,由于对念头真实本性的无知,我们保持这种习性,将念头视为不断的连结、一个接一个,此乃迷妄的根本。正是这个习性,使我们愈来愈被念头和情绪所控制,直到全然迷乱为止。
觉知念头的生起,并平息那些攻击你的念头波浪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嗔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习气,能毁掉你在其他方面可能拥有的一切美好功德。没有人喜欢和发怒者在一起;蛇的外表并没有天生骇人之处,但因为蛇通常具有攻击性,只要一看到他们,就令人心生恐惧、厌恶。不管是人或蛇,如此强烈的嗔恨,只是未曾检视恶念日积月累的结果。如果在嗔念生起的一刹那,你了知嗔念是什么,并明白它有多么负面,你的愤怒就会自动平静下来,可以与任何人好好相处。相反地,如果你让第一嗔念引生第二嗔念,马上就无法控制怒气,甚至甘冒生命危险也不惜要毁掉你的敌人。
但请千万牢记,念头只是诸多因素与短暂机缘和合的历程。无论念头好坏,都没有具体的存在。只要一个念头生起,你了知它的空性,它就无力产生第二念,迷妄之链将在当下停住。如前所述,这并不表示你要试着压抑心的原创力,或应尝试用特殊的对治法去止住每个念头;单单只要了知念头的空性,让它们安住在宽坦的心境中,心的纯净本性,质朴不变,就会住于明明不动中。
至于禅定的两种方式:“止”和“观”66,“止”提供“观”的基础,使“观”能够打开心的本性,让你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如果“止”的基础不稳固,“观”也不会稳固,你将很难控制妄念。因此修行专一瑜伽,住于不动的明觉中是很重要的。
66 止(shamatha)观(Vipashyana),有时英译为“广念”(Vast perspecrive)或“宽见”(Wider seeing)。
离戏瑜伽
41.
择分俗谛确立胜义谛;
于胜义中俗谛互倚现。
二谛无别本然离戏境;
于不造作见中诵嘛呢。
就一般的世俗谛而言,我们可能会接受这个现象界可被分割成许多不可分的微小粒子,但中观的逻辑则证明,这样的粒子从未单独或永久存在。若是这样,我们怎能说物体是真实地存在呢?同样地,虽然我们试着将心分解为不可再分割的瞬间意识,我们也发现它们在究竟上是毫无任何实体存在的。
了悟这个空性——无任何真实存在——的相续和遍布,就是了悟胜义谛。这是心的本然状态,离于任何障碍。在这种状态下所看到的一切现象,就如诸佛所见般如梦如幻。在这种状态下,念头不会引发烦恼或造业;在顺境时不会产生骄慢或贪执,遇逆境时则快速转化为逆增上缘。举例来说,遇到令你讨厌的人,不但不会发怒,反而会帮你生起慈悲,成为一个了知胜义谛与菩提心不可分的机缘。如果你不能放弃对事物的执着,那只是因为你无法了悟其空性。一旦你了悟空性,就不再为如梦的成功骄傲或因如梦的失败而沮丧。
有些人发现他们身处在美丽舒适、富裕安全的环境下,而有些人却活在危险恶劣、贫瘠匮乏的环境里;这些不是偶然也非精心设计的结果。出生在好地方是前世布施、乐于助人及行善的结果;而出生在不堪的生存环境,是因为过去生中攻击、监禁……等伤害他人的结果。现象并非造物主的杰作,只是许多因缘和合所显现的产物,就如同雨后阳光照耀,天空现出的彩虹一样。因此,这辈子你所得到的快乐、健康、富贵、人见人爱,或不快乐、贫穷、疾病缠身、被人轻视,也是你过去累世诸多行为的后果。的确,情器世间的种种只是许多短暂缘起遇合的结果,这就是一切现象是如此无常、不断历经变化的原因。
所以当你深入检视任何事,总会碰到空性,也唯有空性而已;空性是每件事的究竟本性。身为一个在资粮道或加行道67上的初学者,我们对空性还没有真正的体悟。我们知道有烟代表有火,但烟不是火,不过循着烟我们可以发现火。同样地,空性见和对空性的真正体悟是不同的,了解这点非常重要;但追随这个见,并逐渐熟悉它,我们将离于任何概念或理论,而达到对空性的真实了悟,这就是对中观的究竟体解;不可分的二谛、显空合一。
67五道:于资粮道及加行道时,只对究竟自性有个概念。唯有证得初地,进入了见道,才能见道究竟的、万法本然的空性。透过修道的时展,此见会加深,变得愈来愈广大,直至十一地无学道,完全证悟时,即是佛的境界。
一切现象的空性就是胜义谛,而它们显现的方式就是世俗谛。藉着对世俗谛的分析,你将了悟胜义谛,因为胜义谛是一切事物的究竟本性。如果全世界——所有陆地、山脉和森林——都被破坏殆尽而彻底消失,只有遍一切的虚空存留下来,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当你真正了悟世俗现象并不是以有形的实体存在时;除了遍一切处的空性外,不留一物。但只要你仍然相信世俗谛是坚固的、有形的存在,就永远无法了悟胜义谛。一旦你了悟胜义谛,你就会明白个中奥妙——整个世俗现象无穷的展现——无异于一个妄想或迷梦,于焉你将无任何的贪执。了悟显空为一,即是所谓的离戏,或离于一切概念的限制,离于一切造作。
二谛并非两个分离的个体,像牛的两只角般,它们只是本性的“显”相和“空”相而已。先对这个见有了智识…
《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