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不同于一般善念所做的善行,永遠不會被憤怒或其他煩惱毀壞。
⑤ 淨土:諸佛智慧之化現。依佛之叁身有不同層級。有些只有佛能見;有些是菩薩亦能見;有些如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則投生其中的凡衆也可見。我們可經由不斷憶念下列四事,得以往生此種淨土:1)淨土的功德。2) 殷切祈願往生淨土。3)令衆生皆得大樂之發願。4)累積福慧資糧。
因此,不管我們做什麼,心永遠是最重要的。這也是佛教教法著重于使心完美的原因。心是王,身、語爲仆,必須聽心吩咐行事。是心産生信心,也是心感到懷疑;是心存有愛,也是心懷有怨恨。
所以,向內省察你的動機,因爲這決定了你所行是善或惡。心如同透明的水晶,放在何種顔色的布上,就現出何種顔色——在黃布上是黃色,藍布上是藍色,諸如此類。同樣地,不管外相如何呈現,你的心態替心著色,決定了行爲的特質。心的本質並不是那麼遙遠或不可測知,它永遠當下立現的。但如果你想看清楚心是什麼樣子,你找不到有某種東西是紅的、黃的、藍的、白的或綠的;它既非方亦非圓,更不是一只鳥、一只猴子或任何東西的形狀。心純粹是認知和記憶無數念頭的所在。如果你的思緒是善的,那麼你已調伏了心;如果用心不良,那就是還未調伏心。
馴心使其向善需要毅力。不要認爲:“佛是完全證悟者,觀世音菩薩⑥是悲心的化身,如我這般的凡夫如何助人?”不要氣餒,當你的發心愈來愈廣大,行善能力也將隨之擴展。現在你可能沒有像觀世音菩薩那樣的本領,但開展的方式就是修習佛法。如果你不斷發願利益他人,真正實現的能力自會顯現,就像水往山下流一般自然。
⑥ 觀世音菩薩:大悲之佛,此偈頌所述之修持主尊。
所有的困難皆導因于不顧他人。無論你做什麼,都應常常端詳自己的心性之鏡,檢視爲自己、爲他人所做所爲的真正動機。慢慢地,在任何環境下你都能開展出馴心的能力;同時藉著跟隨往昔成就者的腳步,在一生中便可證悟成佛。善心好比一塊金光閃耀的沃土,能以其黃金般的光芒照亮整片天空。但假若身、語、意未曾調伏,要獲致任何證悟的機會是很渺茫的。時時留意你的念頭、言語和行爲;如果身、語、意走錯了方向,你在佛法上的修學都將徒勞無功。
輪回是指衆生的行爲受到無明煩惱所擺布的情境,自身的痛苦無所不在;涅槃則是超越了所有痛苦的狀態,換句話說,就是成佛。如果我們任由心隨著負面的喜好遊走,自然會走上輪回之路。現在我們正處在十字路口:我們很幸運地在有佛出世,並傳授佛法的世界中投胎爲人;我們遇到能傳授佛法的善知識,接受他的教導,同時身心俱全,可實修其教法。現在端看我們的決定:是要以帶領一切衆生到達證悟的殊勝之境來攀登解脫道?還是要往下墮入更深、 更難以逃脫的輪回迷宮?
9 如何修學此教法
藉由佛法的教授,我們可以帶領所有衆生臻至圓滿佛果。因此,當我們領受法教時,去除讓我們無法清楚了解法教的習染——斷器叁過⑦、六垢⑧和持法五失⑨——是很重要的,否則修學這些教法只是浪費時間而已。請以全然的正念專注于這些教法之上,同時廣修六度⑩。
⑦ 斷器叁過:1)不留心法教,猶如倒放之壺,所倒之物皆被糟蹋。2 ) 遺忘法教,猶如底有破洞之壺,所倒之物皆被漏盡。3)以惡念聞法,猶如含毒之壺,所倒之所益物皆被毒染。
⑧ 六垢:1)以驕傲心聞法,認爲自己足可媲美上師。2)缺乏信心聞法,專挑上師與法教的毛病。3)冷漠對待法教,認爲有無受法皆無關宏旨。4)不是被周遭事物分心(掉舉),就是內弛而昏昏欲睡(昏沈)。5)煩躁,認爲講法太冗長或外境無趣。6)氣餒,認爲沒有能力修法或證悟成佛。
⑨ 持法五失:1)牢記句子,但不記得意義。2)牢記意義,但不記得句子。3)牢記句、義,但不解其旨趣。4)牢記句、義,但搞錯順序。5) 牢記錯誤之義。
⑩ 六度:能脫離輪回的超越之行或圓滿之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其之所以超越,系因超越了對世俗布施、持戒……等的執著。
10 此教法的內涵
我們在此修學的教法是以《前、中、後叁善道》爲名,附題是《見、修、行的修法——證悟者的心要寶藏》。作者劄•巴楚仁波切是大菩薩寂天(Shantideva)11的化身。終其一生,他示現出完美無瑕的戒行、無盡的慈悲、深奧的智慧,以及對世間俗務的全盤出離。
佛陀以其善巧方便和無量慈悲開示了許多廣大甚深的法教,全收集在叁藏(Tripitaka)12中。解釋這些法教的“論藏”(Shastras)13,不是佛陀所親撰,乃是由其後曆代的佛教大師——爲人所稱頌的印度班智達(panditas)及西藏博學的成就聖者所寫成。巴楚仁波切所寫的這個教法,即是此論藏或釋論的一例。
所有不同的法教,最終皆爲了要證得解脫。其多樣浩瀚,正反映出修行者的各種根器與特性。《前、中、後叁善道》特別以易懂易修的方式來陳述,但仍完整涵攝了小乘(Hinayana)和大乘(Mahayana)14法教的精要。
一如傳統,這個教法可分爲叁部分:緒論、正文和結論。每一部分皆有其特定的主旨:首先討論末法時期的衰敗和衆生的強烈痛苦;其次闡明經乘(Sutrayana)15和密乘(Mantrayana)16的見 、 修、行;最後是要從日常俗務中解脫出來。
11 寂天菩薩: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著有《入菩薩行論》之大班智達,其中廣泛描述菩薩慈悲道之最基本和重要大乘經義。
12 叁藏:字義爲“叁個藍子”。律藏爲佛陀建立的在家、出家戒律之總彙。經藏爲佛陀之講經。論藏詳述宇宙和衆生之形成、結構與過程,並將成佛之道上各次第予以分類。)
13 論:在九種論中,只有1)、6)、9)有效,其它六者應舍棄:
1)適當主題之論。2)不當主題之論。3)無意義主題之論。4)爲求作者名聲之論。5)爲激發矛盾之論。6)爲啓發發靈性修持之論。7)欺瞞之論。8)非出于慈悲之論。9)能令解脫輪回下叁道痛苦之論。
14 小乘乃爲自身尋求自輪回中解脫者之道;大乘則爲利益一切衆生之故而求圓滿證悟。
15 經乘:釋迦牟尼佛所說法之佛經總集,分爲大乘及小乘經典。
16 密乘:釋迦牟尼及其它諸佛所說法之密續總集。不僅闡述化身佛境界,亦談及報身佛、法身佛之微妙和究竟境界,又稱金剛乘。
第一部分,力促我們內省自己的過失和輪回生活的過患。如此我們才會認清自己庸碌地忙于事業和其他以自我爲中心的活動,無非是自欺欺人之舉,因爲我們都受好惡所縛,貪愛友人而怨恨仇敵。了知這些是多麼無意義,自會對其厭煩而開始産生強烈徹底的出離心。這種企求解脫的決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礎,因爲只有當我們洞悉輪回的過患時,才會急切地全心投入修行。
佛陀在初轉*輪時,開示“在輪回中,無一非苦”,此乃四聖谛17的第一谛。衆生都在追求快樂,但由于無明,所作所爲都恰與能真正帶來快樂的做法相違。他們不能了解真正的快樂唯有了悟佛法,而被自心所造作的貪愛和瞋恨盤據,陷入妄想之網中,在痛苦中打轉而無法自拔。
現今的世紀被稱爲末法時期18或余法時期,是因爲它僅殘留了遠古偉大黃金時期的少許完美特質。今日的人們悖離佛陀的法教, 只有極少數的偉人真正遵循佛法生活著。每個人都極度渴望幸福, 但這個時代盛行的觀念和生活形態只帶來更多痛苦。
活在叁惡道中的巨苦是如此劇烈得難以想象。地獄道的衆生被難忍的炙熱與嚴寒折磨;在餓鬼道中,是無法想象的饑渴交迫;畜生道在無知愚癡中,被奴役剝削,深受恐懼之苦。即使我們無法全盤了解這些惡道衆生的感受,難道不應當至少想想自己在這一生的作爲所帶來的痛苦嗎?
如同噶當派(kadampa)的聖者曾說的:“最好的教法,是能照亮我們內隱過患的教法。”首先,我們應當銘記輪回是苦,然後認清自己的過失,找出過失的原因。痛苦的本源是無明,而無明的本源則是誤認有“我”。殊勝的月稱菩薩(Chandrakirti)19曾說:
最初說我而執我,
次言我所則著法,
如水車轉無自在,
緣生興悲我敬禮。
執著于我的身體、我的心和我的名。 我們努力排除自己不喜歡的,抓取自己想要的。這是執著,也就是自我的基本作用,是痛苦的根源。
爲了使我們思考末法時期的人們是如何行止的,此教法的第一部分旨在澄清我們對輪回的認知,並啓發我們對輪回産生深切的悲感。這會使我們産生強烈的動機,將自己從各種習氣中無明所造就 的永恒痛苦中解脫出來。但不管動機多強烈,單有動機還是不夠。之後我們所需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才能真正從輪回中解脫出來。換言之,即我們要如何修習佛法。
17 四聖谛:1)苦——應知苦谛。2)集——應棄苦因。3)滅——應達滅谛。4)道——應證此道。
18末法時期,即梵文 kaliyuga:“殘破時期”或黑暗時期,久遠前黃金時期之圓滿,只剩下毀墮的殘迹。尤以下列五種衰敗爲甚:1)命濁—— 壽命減少。2)劫濁…
《唵嘛呢呗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