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不同于一般善念所做的善行,永远不会被愤怒或其他烦恼毁坏。
⑤ 净土:诸佛智慧之化现。依佛之三身有不同层级。有些只有佛能见;有些是菩萨亦能见;有些如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则投生其中的凡众也可见。我们可经由不断忆念下列四事,得以往生此种净土:1)净土的功德。2) 殷切祈愿往生净土。3)令众生皆得大乐之发愿。4)累积福慧资粮。
因此,不管我们做什么,心永远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佛教教法着重于使心完美的原因。心是王,身、语为仆,必须听心吩咐行事。是心产生信心,也是心感到怀疑;是心存有爱,也是心怀有怨恨。
所以,向内省察你的动机,因为这决定了你所行是善或恶。心如同透明的水晶,放在何种颜色的布上,就现出何种颜色——在黄布上是黄色,蓝布上是蓝色,诸如此类。同样地,不管外相如何呈现,你的心态替心着色,决定了行为的特质。心的本质并不是那么遥远或不可测知,它永远当下立现的。但如果你想看清楚心是什么样子,你找不到有某种东西是红的、黄的、蓝的、白的或绿的;它既非方亦非圆,更不是一只鸟、一只猴子或任何东西的形状。心纯粹是认知和记忆无数念头的所在。如果你的思绪是善的,那么你已调伏了心;如果用心不良,那就是还未调伏心。
驯心使其向善需要毅力。不要认为:“佛是完全证悟者,观世音菩萨⑥是悲心的化身,如我这般的凡夫如何助人?”不要气馁,当你的发心愈来愈广大,行善能力也将随之扩展。现在你可能没有像观世音菩萨那样的本领,但开展的方式就是修习佛法。如果你不断发愿利益他人,真正实现的能力自会显现,就像水往山下流一般自然。
⑥ 观世音菩萨:大悲之佛,此偈颂所述之修持主尊。
所有的困难皆导因于不顾他人。无论你做什么,都应常常端详自己的心性之镜,检视为自己、为他人所做所为的真正动机。慢慢地,在任何环境下你都能开展出驯心的能力;同时藉着跟随往昔成就者的脚步,在一生中便可证悟成佛。善心好比一块金光闪耀的沃土,能以其黄金般的光芒照亮整片天空。但假若身、语、意未曾调伏,要获致任何证悟的机会是很渺茫的。时时留意你的念头、言语和行为;如果身、语、意走错了方向,你在佛法上的修学都将徒劳无功。
轮回是指众生的行为受到无明烦恼所摆布的情境,自身的痛苦无所不在;涅槃则是超越了所有痛苦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成佛。如果我们任由心随着负面的喜好游走,自然会走上轮回之路。现在我们正处在十字路口:我们很幸运地在有佛出世,并传授佛法的世界中投胎为人;我们遇到能传授佛法的善知识,接受他的教导,同时身心俱全,可实修其教法。现在端看我们的决定:是要以带领一切众生到达证悟的殊胜之境来攀登解脱道?还是要往下堕入更深、 更难以逃脱的轮回迷宫?
9 如何修学此教法
藉由佛法的教授,我们可以带领所有众生臻至圆满佛果。因此,当我们领受法教时,去除让我们无法清楚了解法教的习染——断器三过⑦、六垢⑧和持法五失⑨——是很重要的,否则修学这些教法只是浪费时间而已。请以全然的正念专注于这些教法之上,同时广修六度⑩。
⑦ 断器三过:1)不留心法教,犹如倒放之壶,所倒之物皆被糟蹋。2 ) 遗忘法教,犹如底有破洞之壶,所倒之物皆被漏尽。3)以恶念闻法,犹如含毒之壶,所倒之所益物皆被毒染。
⑧ 六垢:1)以骄傲心闻法,认为自己足可媲美上师。2)缺乏信心闻法,专挑上师与法教的毛病。3)冷漠对待法教,认为有无受法皆无关宏旨。4)不是被周遭事物分心(掉举),就是内弛而昏昏欲睡(昏沉)。5)烦躁,认为讲法太冗长或外境无趣。6)气馁,认为没有能力修法或证悟成佛。
⑨ 持法五失:1)牢记句子,但不记得意义。2)牢记意义,但不记得句子。3)牢记句、义,但不解其旨趣。4)牢记句、义,但搞错顺序。5) 牢记错误之义。
⑩ 六度:能脱离轮回的超越之行或圆满之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其之所以超越,系因超越了对世俗布施、持戒……等的执着。
10 此教法的内涵
我们在此修学的教法是以《前、中、后三善道》为名,附题是《见、修、行的修法——证悟者的心要宝藏》。作者札•巴楚仁波切是大菩萨寂天(Shantideva)11的化身。终其一生,他示现出完美无瑕的戒行、无尽的慈悲、深奥的智慧,以及对世间俗务的全盘出离。
佛陀以其善巧方便和无量慈悲开示了许多广大甚深的法教,全收集在三藏(Tripitaka)12中。解释这些法教的“论藏”(Shastras)13,不是佛陀所亲撰,乃是由其后历代的佛教大师——为人所称颂的印度班智达(panditas)及西藏博学的成就圣者所写成。巴楚仁波切所写的这个教法,即是此论藏或释论的一例。
所有不同的法教,最终皆为了要证得解脱。其多样浩瀚,正反映出修行者的各种根器与特性。《前、中、后三善道》特别以易懂易修的方式来陈述,但仍完整涵摄了小乘(Hinayana)和大乘(Mahayana)14法教的精要。
一如传统,这个教法可分为三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论。每一部分皆有其特定的主旨:首先讨论末法时期的衰败和众生的强烈痛苦;其次阐明经乘(Sutrayana)15和密乘(Mantrayana)16的见 、 修、行;最后是要从日常俗务中解脱出来。
11 寂天菩萨: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着有《入菩萨行论》之大班智达,其中广泛描述菩萨慈悲道之最基本和重要大乘经义。
12 三藏:字义为“三个蓝子”。律藏为佛陀建立的在家、出家戒律之总汇。经藏为佛陀之讲经。论藏详述宇宙和众生之形成、结构与过程,并将成佛之道上各次第予以分类。)
13 论:在九种论中,只有1)、6)、9)有效,其它六者应舍弃:
1)适当主题之论。2)不当主题之论。3)无意义主题之论。4)为求作者名声之论。5)为激发矛盾之论。6)为启发发灵性修持之论。7)欺瞒之论。8)非出于慈悲之论。9)能令解脱轮回下三道痛苦之论。
14 小乘乃为自身寻求自轮回中解脱者之道;大乘则为利益一切众生之故而求圆满证悟。
15 经乘:释迦牟尼佛所说法之佛经总集,分为大乘及小乘经典。
16 密乘:释迦牟尼及其它诸佛所说法之密续总集。不仅阐述化身佛境界,亦谈及报身佛、法身佛之微妙和究竟境界,又称金刚乘。
第一部分,力促我们内省自己的过失和轮回生活的过患。如此我们才会认清自己庸碌地忙于事业和其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活动,无非是自欺欺人之举,因为我们都受好恶所缚,贪爱友人而怨恨仇敌。了知这些是多么无意义,自会对其厌烦而开始产生强烈彻底的出离心。这种企求解脱的决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因为只有当我们洞悉轮回的过患时,才会急切地全心投入修行。
佛陀在初转*轮时,开示“在轮回中,无一非苦”,此乃四圣谛17的第一谛。众生都在追求快乐,但由于无明,所作所为都恰与能真正带来快乐的做法相违。他们不能了解真正的快乐唯有了悟佛法,而被自心所造作的贪爱和瞋恨盘据,陷入妄想之网中,在痛苦中打转而无法自拔。
现今的世纪被称为末法时期18或余法时期,是因为它仅残留了远古伟大黄金时期的少许完美特质。今日的人们悖离佛陀的法教, 只有极少数的伟人真正遵循佛法生活着。每个人都极度渴望幸福, 但这个时代盛行的观念和生活形态只带来更多痛苦。
活在三恶道中的巨苦是如此剧烈得难以想象。地狱道的众生被难忍的炙热与严寒折磨;在饿鬼道中,是无法想象的饥渴交迫;畜生道在无知愚痴中,被奴役剥削,深受恐惧之苦。即使我们无法全盘了解这些恶道众生的感受,难道不应当至少想想自己在这一生的作为所带来的痛苦吗?
如同噶当派(kadampa)的圣者曾说的:“最好的教法,是能照亮我们内隐过患的教法。”首先,我们应当铭记轮回是苦,然后认清自己的过失,找出过失的原因。痛苦的本源是无明,而无明的本源则是误认有“我”。殊胜的月称菩萨(Chandrakirti)19曾说:
最初说我而执我,
次言我所则著法,
如水车转无自在,
缘生兴悲我敬礼。
执着于我的身体、我的心和我的名。 我们努力排除自己不喜欢的,抓取自己想要的。这是执着,也就是自我的基本作用,是痛苦的根源。
为了使我们思考末法时期的人们是如何行止的,此教法的第一部分旨在澄清我们对轮回的认知,并启发我们对轮回产生深切的悲感。这会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机,将自己从各种习气中无明所造就 的永恒痛苦中解脱出来。但不管动机多强烈,单有动机还是不够。之后我们所需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才能真正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换言之,即我们要如何修习佛法。
17 四圣谛:1)苦——应知苦谛。2)集——应弃苦因。3)灭——应达灭谛。4)道——应证此道。
18末法时期,即梵文 kaliyuga:“残破时期”或黑暗时期,久远前黄金时期之圆满,只剩下毁堕的残迹。尤以下列五种衰败为甚:1)命浊—— 寿命减少。2)劫浊…
《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