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门)▪P7

  ..续本文上一页——环境恶化。3)见浊——众生见的毁坏。4)众生浊——才能退失。5)烦恼浊——烦恼障增多。第五偈之注解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19月称菩萨:生于印度南部某婆罗门家族,是龙树菩萨的大弟子(译注:月称菩萨应是佛护的再传弟子,为印度大乘佛教晚期,亦即密乘于印度佛教兴起之时期,约为公元七、八世纪,距龙树菩萨的二、三世纪有别)为一著名学者,证得殊胜成就并以神通闻名。例如由画中母牛挤乳供给僧团,用神通号令石狮怒吼而退敌。是那澜陀佛学院的教师,曾在此与得观世音菩萨亲助之月官辩论达七年。此处系引述月称菩萨《入中论》(Madhamaka vatara)中有关悲心启敬偈。

  

  第二部分解释如何将对治所有轮回染污的佛法真正用于实修。它详释佛陀教法的核心——大乘的见、修、行。藉由修持这些教言,过去因无明所造成的业果和染污将被净化,所有本俱的解脱和证悟特质将得以彰显。在这些教法中,特别着重诸佛慈悲的化现——大悲观世音菩萨的禅修教导。

  首先,必须彻底建立正确的“见”。建立见,意味着对胜义谛的完全信解,了知情器世间虽然显明、有用,却全无任何究竟的实性。这种对万象“显而空”的见,是开展出完美佛果的种子。对见的正确了解是建立见的第一步。然后,为了把见和自己内在的体悟相融合,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持,这就是“修”。在任何时地皆能保有认见的修持,则是“行”。透过见、修、行三者持续结合,修持佛法的“果”会完全成熟。诚如俗谚所说:“当牛奶被细心地搅动,奶油就制成了。”

  修行的果是什么呢?温柔与持戒代表了悟(under-standing):了无烦恼则是禅定的征兆。这些和所有解脱的功德,会在我们的生命中札根,并自在地显现在行为中。建立见,就好比了解某种特殊工具的特性和效用;修是去购买这工具,并学习如何使用;行是随时时娴熟地使用;果则相当于用它所达成的完美任务或成品。

  此教法的第三部分,说明修持的成果是在日常生活中免除俗务的羁绊,并能与教法融为一体。当我们对轮回生出强烈的厌离心,克服轮回能带来幸福的妄念后,将自己浸润在佛法修行中,日增的自在会自然现起:我们不再被引发痛苦的事物诱惑。唯有将心转离俗世的目标,发展真正的出离决心后,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

  

  

  

  

  

  

<启敬偈>

  

  11 顶礼

  

  正文由顶礼“南无 世自在王”(Namo Lokeshvaraya) 开始。

  这句梵文的意思是“顶礼宇宙无上圣王”,意即顶礼最伟大的观世音菩萨(Avalokiteshvara,或藏文的Chen-rezi)。

  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广被一切众生,从平民到国王,从声闻、缘觉到所有的十地菩萨20。观世音菩萨体现了无别于广大佛心的大悲心。悲心在佛陀的法教中具有如此的核心地位,是因为一切深广的菩萨道是从悲心所生;悲心也是觉悟的本心。在世俗谛的层面,观世音菩萨是诸佛的心子,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示现十地大菩萨之相。就胜义谛而言,他是诸佛、诸佛净土和此劫一切转轮圣王化现的根基。因此,他被尊称为“宇宙无上圣王”,意指他不仅是世间所谓君王,更是佛法之王、悲智(悲心与智慧)之尊,完全脱离轮回三界21,永远超越生、老、病、死。为了满足众生所有的需求,他化身无数,从国君到平民、动物。他示现圆满的解脱来利益一切众生 。

  

  20声闻:字义为“听闻者”,听闻佛法并依法修持者。缘觉(辟支佛): 字义为“自为佛者”,终生在道上精进而未有上师指导者。此二者与阿罗汉,意指“杀贼者”——即消灭烦恼敌障者——皆属小乘僧众,其目的皆为自求解脱。菩萨则发愿救度轮回中一切众生。因为利他、勇敢的发心,使菩萨历经大乘十地,终证得圆满究竟之佛果。

  21轮回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轮回中三种主要生存状态:1)欲界:由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组成,皆具强烈烦恼。2) 色界:由较高的天神组成,因前世福报或禅定修持而得生此界。3)无色界:由天神所成,但不同于色界之天神,其无形色:依三摩地(禅定)之别而有四天。

  虽然上二界的寿命从人类的标准看来极为长寿,也没有欲界所见的烦恼,但仍受到无明的摆布,因他们尚未去除有“我”的谬误。即使其粗重烦恼暂被压抑,但烦恼习气还未能以无我观根除,所以色界、无色界的天神仍会再度堕入下三道的剧苦中。唯有证悟空性、彻底遣除烦恼后,才能明心见性而从轮回中解脱。

  

  

  

  

  这是一开始即以大虔诚心向观世音菩萨顶礼的原因。接着是更扩大的顶礼:

  

  

1.

  

若汝圣名甘露点滴耳,

  

生生世世必得闻法音,

  

盈满稀有殊胜三宝名,

  

祈愿吉祥安乐普遍布!

  

  在此将顶礼的范围扩展到对佛、法、僧三宝。三宝之名说起来极容易,却拥有加持一切有情的无限力量,将其自轮回中救拔出来。这些名字犹如天界的无死琼浆——甘露(amrita),一滴便足以慰解轮回的剧苦。仅是听闻三宝之名,便种下了解脱的种子,来生必降生在有佛法传布的地方,能够踏上成佛之道。

  我们应视佛为老师,法为道路,僧是道上的友伴。

  在胜义谛,即法身的层面上,佛心如虚心般遍知,如实了知每件事。在报身的层面上,佛语超越了生死,持续不断地传法;在化身的层面上,为了让我们这样的凡夫能理解佛法,佛身化现为释迦牟尼佛,也就是贤劫出世千佛中的第四佛。

  释迦牟尼佛诞生在印度,是释迦族净饭王和摩耶王后所生的悉达多太子。年轻时,他享尽王室生活的一切欢愉,后来毅然抛弃俗务,奉行六年的禁欲苦行。最后他连苦修也屏弃了,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Vajrasana)22证得究竟的证悟。为了利益众生弘法四十年,最后当众生的福报已尽,他示现大寂静的无余涅槃(parinirvana)23。

  佛陀以其全知力,看出教导对象中各种不同的习性和倾向。为了让每个众生都有达到证悟的方法,他开演了八万四千种法门。这些教授——法,就是第二珍宝。

  佛陀三个时期的教授被称为三转*轮。初转*轮在鹿野苑(Varanasi),教导小乘、大乘共通的四圣谛。二转*轮在灵鹫山(Rajagriha),阐明大乘的胜义谛法教——即离于一切相并超越所有概念的真理。这些教授皆涵摄在《般若波罗密多经》(Prajnaparamita Sutra)的十万偈颂中。三转*轮发生在几个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主要传授金刚乘的究竟法教。

  佛法包含了教法(Dharma of Transmission)及证法(Dharma of Realizaton)。教法是经、律、论三藏中佛陀所说的话语;证法是对法教的实证,透过戒、定、慧的修习而来。

  第三宝是僧伽(Sangha)24,藏文的音译是根敦(Gen-dun),意指“善德的群体”。传统上,菩萨是大乘的僧伽,声闻、缘觉是小乘的僧伽。但一般而言,所有听闻佛法、思惟佛法及修行佛法的人就是僧伽。

  三宝是无上皈依处,是所有佛法修持的基础。顶礼三宝亦即同时顶礼了一切上师、佛和菩萨。

  

  22 金刚座:印度的“金刚座”,在今日比哈尔省(Bihar)的菩提迦耶(Bodh-Gaya)。

  23 涅槃:佛为了教化众生、尤其为彰显无常而示寂。依密咒乘所说,佛或成就上师的肉身虽灭,其心却融入遍布之法身中,故其加持更胜以往。

  

  

  

  

  

  12 作者著偈之发心

  

  

  巴楚仁波切视三宝为最尊贵的导师,他的心侵润在佛法中而过着圆满清净的生活,因此他的教授是全然纯净与信实的,写作此偈颂乃发自一片悲心,没有任何的自傲和骄慢。他很谦逊地说:

  

  

2.

  

彷佛入秋时节之柿果,

  

若干内犹青涩外似熟,

  

吾貌佛法行者状如是,

  

心法不一斯法难高妙。

  

  当夏季入秋时,柿子各有不同的成熟阶段。有些柿子看似成熟了,但内部仍然青涩。这就好比有些人摆出一副佛法修行典范的模样,内心却充满染污的想法,满脑子都在想着如何累积财富、举行村庄的大法会以沽名钓誉。

  反之,有些柿子看似青嫩,内里却已经成熟。这就像有些人虽然表现得像无知卑下的乞丐,却已完全脱离轮回俗虑,具足信心,达到真正的禅修体验和了悟。

  另一些柿子不论外、内都青涩不成熟,就像那些未曾进入佛法的人,对佛法一窃不通,也毫无信心可言。

  最后,有些柿子外观和内部都已成熟。他们如同伟大的菩萨,内在充满智慧和慈悲,外在则示现无尽的利生行为。事实上,巴楚仁波切无疑就是这些完美的菩萨之一。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25,曾如此颂扬他:

  

  敬祈无畏法王吉美秋吉旺波尊26;

  外相乃寂天菩萨,

  内相为大成就者夏瓦雷巴27(Shavaripa),

  究竟本性即苦自解脱28(Spontaneous Liberation o…

《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