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门)▪P8

  ..续本文上一页f Suffering)

  

  25 蒋扬钦哲旺波:持明吉美林巴的语化身(译注:蒋所钦哲旺波应是吉美林巴尊者的身化身,其语化身为巴楚仁波切,意化身为多钦哲仁波切),与巴楚仁波切同时期,是当时最伟大的上师之一。他曾遍游西藏十三年,以便受持许多迄今未断但濒临消逝之传承的珍贵教法。他也在禅定中由过去各大师授法而延续了许多早已失传的传承。法王钦哲旺波将这些法教和其它重要法教整理成《五大伏藏》(The Five Great Treasureas)。他有五个主要化身,包括蒋扬钦折哲却吉罗卓(1893-1959)和顶果钦哲法王,他们利生弘法的事业遍满、永不止息。

  26 邬金吉美秋吉旺波:巴楚仁波切的名字。

  27 夏瓦雷巴:印度大成就者之一,曾化身为猎人。

  28 苦自解脱(sdug-bsnga rang-grol):观世音菩萨名号之一

  

  这绝非只是表面的称赞。如巴楚仁波切的生平故事所显示的,任何他所想、所说或所做,完全符合佛法。正因如此,才让他有这般谦让的说辞。

  任何想教授佛法的人,必先使佛法成为他生命的主体;若只是复述教法是无益的,就像一个耳聋的音乐家演奏乐曲,不管曲调多美,自己都无法听闻。领受教法时,我们的动机应该是真诚发愿, 愿自身能如法实修;如果我们只想尝试学得一些东西,以便教导他人,就像乞丐演奏音乐是为了牟利,以这种心态去接受教法,于己于人都毫无意义。同样地,为了自己的名声和地位而搜集佛法知识,也是错误的。如俗谚所说:“知识愈多,骄慢愈大;离家乡愈远,离诚实愈远。”在我们内蕴的烦恼尚未调伏之前,又如何去利他呢?这就像身无分文的乞丐高谈要喂饱整座村庄,只不过是个笑话而已。为了确保别人真正的福社,我们必先使自己完善,直到一如巴楚仁波切般。他谦称自己对佛法毫无了悟,整个人却饱含了佛法的要义。

  

  

  

  

  

  

  

3.

  

如是因汝善士勤劝请,

  

不忍殷殷之故坦言道。

  

于此末法时期非常理,

  

心无谄曲敬献此密意。

  

  如果你指出某人的错误,即便他是你的子女或学生,也会很生气。如果你奉承他,即使称赞的是他没有的特质,他也会很开心。如同谚语所说:“纵使雷声大作,终究只是噪音。”如果人们老是赞同、谄媚我们,我们会觉得很舒服没错,但对培养修行者的特质却毫无帮助。真正最能帮助我们的,是要能指出我们的过失,指示正确的对治方法。黄金经过不断地锤炼,才愈见精纯。同样地,不断认清自己的过错,并运用上师的教示,才能将自己的负面品性转趋解脱道上。

  当一个惹麻烦的人被揪出来以后,整座村子才会恢复宁静;相同地,当一个真正慈悲的老师揭露我们的过失,使我们了知并杜绝这些过患后,祥和才会回到我们身上。在此,巴楚仁波切一如在其名著《普贤上师言教》(Kunzang La-me Shelung)29中坦言不讳般,直捣我们各种过患的核心,以便引导我们走上正确之路。但他只阐述佛法的精义,因为我们不需要知道太多细节。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迈向成佛的心法。

  在这些偈颂中,巴楚仁波切表示,虽然他没有任何伟大的证悟,但若至少能鼓舞我们下定决心脱离轮回,激起慈悲心,也就不枉撰写此偈了。

  

  29 《普贤上师言教》:巴楚仁波切之名著,以其著称之生动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轶事,来阐述共通的佛法修持和不共的龙钦心髓前行法。此书英译版为《我完美上师之言》(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

  

  

  

  

  

第一篇 末法时期的过患

  

  

  顶礼三宝之后,巴楚仁波切开始正文的第一部分:

  

  

4.

  

大觉金仙能仁天神师,

  

依真实道得证真实果,

  

胜妙正道明示予众生。

  

是故称名大觉金仙欤?

  

  在古印度,仙人(rishis)是指蓄着长发、退隐山林的苦修者,他们接受任何能得到的布施来维生,始终远离家庭生活、买卖、耕种和其他世俗活动。他们被称为仙人,在藏文中称做“昌颂”(trangsong),意指“正直”或“真实”。因为他们的行为正值真实,值得人们尊敬和推崇。

  这些仙人有的是佛教徒,有些不是,其成就和证悟的程度也有极大的不同。有些人透过专注和禅定而得到各种神通,有的寿命长达一劫30,有的具有天眼通,有的能飞行或轻易腾空。但即便是有如此成就的仙人,仍未断除烦恼的根源,所以依然有骄傲的弱点,会执着于他人的称赞和尝识。另一方面,佛陀——无与伦比的释迦族王子,在他证得菩提心的当刻,已全然拔除了我执的深根。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这是因为他纯粹是为了利益他人而寻求证悟,故被尊称为大觉金仙(the True Rishi)。

  当一千零二佛为利益众生而发愿时,释迦牟尼佛誓愿帮助我们这些末法时期的众生。仅管这是五浊恶世31,他并无惧于众生心智被粗重烦恼障碍蔽和强烈业风摆布,以致粗蛮难驯的事实。正因如许崇高的愿力,在贤劫千佛中,释迦牟尼佛彷如一朵灿亮的白莲。

  

  30 劫:和宇宙生命循环相应的一大时间周期,包括成、住、坏及其后的空档。

  31 五浊恶世:1)命浊——寿命减少。2)劫浊——环境恶化。3) 见浊——众生见的毁坏。4)众生浊——才能退失。5)烦恼浊——烦恼障增多。第五偈之注解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当菩提心自佛陀心底生起的那一瞬间,他就舍弃了所有自私的念头,只为他人的福祉着想。他在三大劫及数百次的转世里不断累积善业,以坚定的决心和无尽才智,竭尽所能地帮助众生。例如, 有一世他曾是一位年轻的王子,走在森林遇见一只非常饥饿、虚弱得无法喂哺幼虚的母虚。出于大悲,他将自己的肉布施给母虎,但老虎连吃的力气都没有。于是他切下手腕,用自己的血来滋养老虎;等到老虎恢复元气,再用整个身体喂哺牠。

  释迦牟尼佛因无比的悲心和坚毅的精进力,终于证得圆满佛果。他循着真理之路直达尽头,彻底断除了我执。为了利益众生,释尊就像一方旭日普照着寰宇。

  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利他,透过其圆满示现和无瑕教授,使我们现今有机会将自己的心性与正法相融合,以证得佛果。藉着正确的发心,并依循正道,我们可以获致真实的成果;就像佛陀一样,不再自欺欺人。因佛陀为真实者,所言皆是如实真理。对那些有过失的人,他直指其错误;对那些发愿终生奉献佛法者,他说:“离家而出家,穿上三僧衣,将自身融入闻、思、修中。”对在家众, 他解释如何戒除十恶业32和长养十善业。用这些方法,他让不同根器的人都能遵行正道过活,并如理修持佛法。

  

  32十恶业:三身恶(杀、盗、淫);四语恶(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三意恶(贪、瞋、痴)。和十善相反。

  

  佛陀的追随者——不论是博学的圣者、有成就的禅定者或像我们一样的普遍的人——都应好好追随其道路。即使在尘世中,人们也同样尊敬心性、行为正直无欺的人,不诚实的人是不受任何信赖的。

  我们应该祈求上师清楚指出我们的错误和缺点。当他这样做时,我们必须心存感激地接受其指正,藉此去除己过。以下巴楚仁波切的开示,来自释迦牟尼佛法教的直接传承,也是佛陀的法语:

  

  

  

5.

  

嗟呼末法时期诸众生,

  

真性情义衰堕行谄诳,

  

是故心思乖违语歪邪,

  狡诈欺人何者能信任

  

  

  在完美的黄金时期不需要阳光或月光,因为众生自身就会放光。他们可以在空中来去自如,无需任何固体食物维生,一切众生自然依止十善业。但随着时光流逝,他们开始互相伤害、被私欲控制、偷窃、说谎。他们失去自身的光芒,而必须仰仗太阳和月亮的照明;他们失去飞行能力;开始需要固体食物的滋养。最后当自生稻和满欲牛33消失后,他们就必须辛勤工作来生产食物。在今日 这个时代,所有黄金时期的功德只剩下渣滓,如同豪华盛宴后令人胃口尽失的残羹剩饭。任何有智慧眼的人见到末法时期人们的悲惨境况,都不禁深感悲悯。

  

  33自生稻和满欲牛:在黄金时期刚开始衰败时,众生用之不竭的滋养品。那时虽需要固体食物,但还不需被迫辛劳生产。在供曼达的象征性宇宙系统中,自生稻和北俱卢洲有关,满欲牛则和西牛驾洲有关。

  

  在这个争斗的时代,人们心怀恶意,极为狡诈。大家都把自己摆在第一,不顾他人的需求。凡是奉承者就是朋友,违逆或反对者就是敌人。这些心态渐渐扭曲了他们的行为、言语和思想,变得愈来愈偏颇扭曲,如同盘根错节的老树,直到心智堕落到完全丧失是非观念。

  我们正处在由愤怒、渴爱、野心、愚痴、骄傲和嫉妒所控制的时代;是佛法的太阳沉落西山、多数伟大上师前往他世界、修行者的修持堕入歧途、在家众和出家众皆不依法而行的时代。人们可能从这个时代误导的价值观中,得到一些短暂的利益,但最终骗不了别人,只是欺骗了自己。

  在此黑暗…

《唵嘛呢呗美吽--证悟者的心要宝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