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唵嘛呢呗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門)▪P8

  ..續本文上一頁f Suffering)

  

  25 蔣揚欽哲旺波:持明吉美林巴的語化身(譯注:蔣所欽哲旺波應是吉美林巴尊者的身化身,其語化身爲巴楚仁波切,意化身爲多欽哲仁波切),與巴楚仁波切同時期,是當時最偉大的上師之一。他曾遍遊西藏十叁年,以便受持許多迄今未斷但瀕臨消逝之傳承的珍貴教法。他也在禅定中由過去各大師授法而延續了許多早已失傳的傳承。法王欽哲旺波將這些法教和其它重要法教整理成《五大伏藏》(The Five Great Treasureas)。他有五個主要化身,包括蔣揚欽折哲卻吉羅卓(1893-1959)和頂果欽哲法王,他們利生弘法的事業遍滿、永不止息。

  26 邬金吉美秋吉旺波:巴楚仁波切的名字。

  27 夏瓦雷巴:印度大成就者之一,曾化身爲獵人。

  28 苦自解脫(sdug-bsnga rang-grol):觀世音菩薩名號之一

  

  這絕非只是表面的稱贊。如巴楚仁波切的生平故事所顯示的,任何他所想、所說或所做,完全符合佛法。正因如此,才讓他有這般謙讓的說辭。

  任何想教授佛法的人,必先使佛法成爲他生命的主體;若只是複述教法是無益的,就像一個耳聾的音樂家演奏樂曲,不管曲調多美,自己都無法聽聞。領受教法時,我們的動機應該是真誠發願, 願自身能如法實修;如果我們只想嘗試學得一些東西,以便教導他人,就像乞丐演奏音樂是爲了牟利,以這種心態去接受教法,于己于人都毫無意義。同樣地,爲了自己的名聲和地位而搜集佛法知識,也是錯誤的。如俗諺所說:“知識愈多,驕慢愈大;離家鄉愈遠,離誠實愈遠。”在我們內蘊的煩惱尚未調伏之前,又如何去利他呢?這就像身無分文的乞丐高談要喂飽整座村莊,只不過是個笑話而已。爲了確保別人真正的福社,我們必先使自己完善,直到一如巴楚仁波切般。他謙稱自己對佛法毫無了悟,整個人卻飽含了佛法的要義。

  

  

  

  

  

  

  

3.

  

如是因汝善士勤勸請,

  

不忍殷殷之故坦言道。

  

于此末法時期非常理,

  

心無谄曲敬獻此密意。

  

  如果你指出某人的錯誤,即便他是你的子女或學生,也會很生氣。如果你奉承他,即使稱贊的是他沒有的特質,他也會很開心。如同諺語所說:“縱使雷聲大作,終究只是噪音。”如果人們老是贊同、谄媚我們,我們會覺得很舒服沒錯,但對培養修行者的特質卻毫無幫助。真正最能幫助我們的,是要能指出我們的過失,指示正確的對治方法。黃金經過不斷地錘煉,才愈見精純。同樣地,不斷認清自己的過錯,並運用上師的教示,才能將自己的負面品性轉趨解脫道上。

  當一個惹麻煩的人被揪出來以後,整座村子才會恢複甯靜;相同地,當一個真正慈悲的老師揭露我們的過失,使我們了知並杜絕這些過患後,祥和才會回到我們身上。在此,巴楚仁波切一如在其名著《普賢上師言教》(Kunzang La-me Shelung)29中坦言不諱般,直搗我們各種過患的核心,以便引導我們走上正確之路。但他只闡述佛法的精義,因爲我們不需要知道太多細節。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邁向成佛的心法。

  在這些偈頌中,巴楚仁波切表示,雖然他沒有任何偉大的證悟,但若至少能鼓舞我們下定決心脫離輪回,激起慈悲心,也就不枉撰寫此偈了。

  

  29 《普賢上師言教》:巴楚仁波切之名著,以其著稱之生動風格和豐富多彩的轶事,來闡述共通的佛法修持和不共的龍欽心髓前行法。此書英譯版爲《我完美上師之言》(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

  

  

  

  

  

第一篇 末法時期的過患

  

  

  頂禮叁寶之後,巴楚仁波切開始正文的第一部分:

  

  

4.

  

大覺金仙能仁天神師,

  

依真實道得證真實果,

  

勝妙正道明示予衆生。

  

是故稱名大覺金仙欤?

  

  在古印度,仙人(rishis)是指蓄著長發、退隱山林的苦修者,他們接受任何能得到的布施來維生,始終遠離家庭生活、買賣、耕種和其他世俗活動。他們被稱爲仙人,在藏文中稱做“昌頌”(trangsong),意指“正直”或“真實”。因爲他們的行爲正值真實,值得人們尊敬和推崇。

  這些仙人有的是佛教徒,有些不是,其成就和證悟的程度也有極大的不同。有些人透過專注和禅定而得到各種神通,有的壽命長達一劫30,有的具有天眼通,有的能飛行或輕易騰空。但即便是有如此成就的仙人,仍未斷除煩惱的根源,所以依然有驕傲的弱點,會執著于他人的稱贊和嘗識。另一方面,佛陀——無與倫比的釋迦族王子,在他證得菩提心的當刻,已全然拔除了我執的深根。他是如何做到的呢?這是因爲他純粹是爲了利益他人而尋求證悟,故被尊稱爲大覺金仙(the True Rishi)。

  當一千零二佛爲利益衆生而發願時,釋迦牟尼佛誓願幫助我們這些末法時期的衆生。僅管這是五濁惡世31,他並無懼于衆生心智被粗重煩惱障礙蔽和強烈業風擺布,以致粗蠻難馴的事實。正因如許崇高的願力,在賢劫千佛中,釋迦牟尼佛彷如一朵燦亮的白蓮。

  

  30 劫:和宇宙生命循環相應的一大時間周期,包括成、住、壞及其後的空檔。

  31 五濁惡世:1)命濁——壽命減少。2)劫濁——環境惡化。3) 見濁——衆生見的毀壞。4)衆生濁——才能退失。5)煩惱濁——煩惱障增多。第五偈之注解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當菩提心自佛陀心底生起的那一瞬間,他就舍棄了所有自私的念頭,只爲他人的福祉著想。他在叁大劫及數百次的轉世裏不斷累積善業,以堅定的決心和無盡才智,竭盡所能地幫助衆生。例如, 有一世他曾是一位年輕的王子,走在森林遇見一只非常饑餓、虛弱得無法喂哺幼虛的母虛。出于大悲,他將自己的肉布施給母虎,但老虎連吃的力氣都沒有。于是他切下手腕,用自己的血來滋養老虎;等到老虎恢複元氣,再用整個身體喂哺牠。

  釋迦牟尼佛因無比的悲心和堅毅的精進力,終于證得圓滿佛果。他循著真理之路直達盡頭,徹底斷除了我執。爲了利益衆生,釋尊就像一方旭日普照著寰宇。

  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爲了利他,透過其圓滿示現和無瑕教授,使我們現今有機會將自己的心性與正法相融合,以證得佛果。藉著正確的發心,並依循正道,我們可以獲致真實的成果;就像佛陀一樣,不再自欺欺人。因佛陀爲真實者,所言皆是如實真理。對那些有過失的人,他直指其錯誤;對那些發願終生奉獻佛法者,他說:“離家而出家,穿上叁僧衣,將自身融入聞、思、修中。”對在家衆, 他解釋如何戒除十惡業32和長養十善業。用這些方法,他讓不同根器的人都能遵行正道過活,並如理修持佛法。

  

  32十惡業:叁身惡(殺、盜、淫);四語惡(妄語、绮語、兩舌、惡口);叁意惡(貪、瞋、癡)。和十善相反。

  

  佛陀的追隨者——不論是博學的聖者、有成就的禅定者或像我們一樣的普遍的人——都應好好追隨其道路。即使在塵世中,人們也同樣尊敬心性、行爲正直無欺的人,不誠實的人是不受任何信賴的。

  我們應該祈求上師清楚指出我們的錯誤和缺點。當他這樣做時,我們必須心存感激地接受其指正,藉此去除己過。以下巴楚仁波切的開示,來自釋迦牟尼佛法教的直接傳承,也是佛陀的法語:

  

  

  

5.

  

嗟呼末法時期諸衆生,

  

真性情義衰墮行谄诳,

  

是故心思乖違語歪邪,

  狡詐欺人何者能信任

  

  

  在完美的黃金時期不需要陽光或月光,因爲衆生自身就會放光。他們可以在空中來去自如,無需任何固體食物維生,一切衆生自然依止十善業。但隨著時光流逝,他們開始互相傷害、被私欲控製、偷竊、說謊。他們失去自身的光芒,而必須仰仗太陽和月亮的照明;他們失去飛行能力;開始需要固體食物的滋養。最後當自生稻和滿欲牛33消失後,他們就必須辛勤工作來生産食物。在今日 這個時代,所有黃金時期的功德只剩下渣滓,如同豪華盛宴後令人胃口盡失的殘羹剩飯。任何有智慧眼的人見到末法時期人們的悲慘境況,都不禁深感悲憫。

  

  33自生稻和滿欲牛:在黃金時期剛開始衰敗時,衆生用之不竭的滋養品。那時雖需要固體食物,但還不需被迫辛勞生産。在供曼達的象征性宇宙系統中,自生稻和北俱盧洲有關,滿欲牛則和西牛駕洲有關。

  

  在這個爭鬥的時代,人們心懷惡意,極爲狡詐。大家都把自己擺在第一,不顧他人的需求。凡是奉承者就是朋友,違逆或反對者就是敵人。這些心態漸漸扭曲了他們的行爲、言語和思想,變得愈來愈偏頗扭曲,如同盤根錯節的老樹,直到心智墮落到完全喪失是非觀念。

  我們正處在由憤怒、渴愛、野心、愚癡、驕傲和嫉妒所控製的時代;是佛法的太陽沈落西山、多數偉大上師前往他世界、修行者的修持墮入歧途、在家衆和出家衆皆不依法而行的時代。人們可能從這個時代誤導的價值觀中,得到一些短暫的利益,但最終騙不了別人,只是欺騙了自己。

  在此黑暗…

《唵嘛呢呗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