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環境惡化。3)見濁——衆生見的毀壞。4)衆生濁——才能退失。5)煩惱濁——煩惱障增多。第五偈之注解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19月稱菩薩:生于印度南部某婆羅門家族,是龍樹菩薩的大弟子(譯注:月稱菩薩應是佛護的再傳弟子,爲印度大乘佛教晚期,亦即密乘于印度佛教興起之時期,約爲公元七、八世紀,距龍樹菩薩的二、叁世紀有別)爲一著名學者,證得殊勝成就並以神通聞名。例如由畫中母牛擠乳供給僧團,用神通號令石獅怒吼而退敵。是那瀾陀佛學院的教師,曾在此與得觀世音菩薩親助之月官辯論達七年。此處系引述月稱菩薩《入中論》(Madhamaka vatara)中有關悲心啓敬偈。
第二部分解釋如何將對治所有輪回染汙的佛法真正用于實修。它詳釋佛陀教法的核心——大乘的見、修、行。藉由修持這些教言,過去因無明所造成的業果和染汙將被淨化,所有本俱的解脫和證悟特質將得以彰顯。在這些教法中,特別著重諸佛慈悲的化現——大悲觀世音菩薩的禅修教導。
首先,必須徹底建立正確的“見”。建立見,意味著對勝義谛的完全信解,了知情器世間雖然顯明、有用,卻全無任何究竟的實性。這種對萬象“顯而空”的見,是開展出完美佛果的種子。對見的正確了解是建立見的第一步。然後,爲了把見和自己內在的體悟相融合,必須一而再、再而叁地修持,這就是“修”。在任何時地皆能保有認見的修持,則是“行”。透過見、修、行叁者持續結合,修持佛法的“果”會完全成熟。誠如俗諺所說:“當牛奶被細心地攪動,奶油就製成了。”
修行的果是什麼呢?溫柔與持戒代表了悟(under-standing):了無煩惱則是禅定的征兆。這些和所有解脫的功德,會在我們的生命中劄根,並自在地顯現在行爲中。建立見,就好比了解某種特殊工具的特性和效用;修是去購買這工具,並學習如何使用;行是隨時時娴熟地使用;果則相當于用它所達成的完美任務或成品。
此教法的第叁部分,說明修持的成果是在日常生活中免除俗務的羁絆,並能與教法融爲一體。當我們對輪回生出強烈的厭離心,克服輪回能帶來幸福的妄念後,將自己浸潤在佛法修行中,日增的自在會自然現起:我們不再被引發痛苦的事物誘惑。唯有將心轉離俗世的目標,發展真正的出離決心後,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
<啓敬偈>
11 頂禮
正文由頂禮“南無 世自在王”(Namo Lokeshvaraya) 開始。
這句梵文的意思是“頂禮宇宙無上聖王”,意即頂禮最偉大的觀世音菩薩(Avalokiteshvara,或藏文的Chen-rezi)。
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廣被一切衆生,從平民到國王,從聲聞、緣覺到所有的十地菩薩20。觀世音菩薩體現了無別于廣大佛心的大悲心。悲心在佛陀的法教中具有如此的核心地位,是因爲一切深廣的菩薩道是從悲心所生;悲心也是覺悟的本心。在世俗谛的層面,觀世音菩薩是諸佛的心子,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示現十地大菩薩之相。就勝義谛而言,他是諸佛、諸佛淨土和此劫一切轉輪聖王化現的根基。因此,他被尊稱爲“宇宙無上聖王”,意指他不僅是世間所謂君王,更是佛法之王、悲智(悲心與智慧)之尊,完全脫離輪回叁界21,永遠超越生、老、病、死。爲了滿足衆生所有的需求,他化身無數,從國君到平民、動物。他示現圓滿的解脫來利益一切衆生 。
20聲聞:字義爲“聽聞者”,聽聞佛法並依法修持者。緣覺(辟支佛): 字義爲“自爲佛者”,終生在道上精進而未有上師指導者。此二者與阿羅漢,意指“殺賊者”——即消滅煩惱敵障者——皆屬小乘僧衆,其目的皆爲自求解脫。菩薩則發願救度輪回中一切衆生。因爲利他、勇敢的發心,使菩薩曆經大乘十地,終證得圓滿究竟之佛果。
21輪回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輪回中叁種主要生存狀態:1)欲界:由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組成,皆具強烈煩惱。2) 色界:由較高的天神組成,因前世福報或禅定修持而得生此界。3)無色界:由天神所成,但不同于色界之天神,其無形色:依叁摩地(禅定)之別而有四天。
雖然上二界的壽命從人類的標准看來極爲長壽,也沒有欲界所見的煩惱,但仍受到無明的擺布,因他們尚未去除有“我”的謬誤。即使其粗重煩惱暫被壓抑,但煩惱習氣還未能以無我觀根除,所以色界、無色界的天神仍會再度墮入下叁道的劇苦中。唯有證悟空性、徹底遣除煩惱後,才能明心見性而從輪回中解脫。
這是一開始即以大虔誠心向觀世音菩薩頂禮的原因。接著是更擴大的頂禮:
1.
若汝聖名甘露點滴耳,
生生世世必得聞法音,
盈滿稀有殊勝叁寶名,
祈願吉祥安樂普遍布!
在此將頂禮的範圍擴展到對佛、法、僧叁寶。叁寶之名說起來極容易,卻擁有加持一切有情的無限力量,將其自輪回中救拔出來。這些名字猶如天界的無死瓊漿——甘露(amrita),一滴便足以慰解輪回的劇苦。僅是聽聞叁寶之名,便種下了解脫的種子,來生必降生在有佛法傳布的地方,能夠踏上成佛之道。
我們應視佛爲老師,法爲道路,僧是道上的友伴。
在勝義谛,即法身的層面上,佛心如虛心般遍知,如實了知每件事。在報身的層面上,佛語超越了生死,持續不斷地傳法;在化身的層面上,爲了讓我們這樣的凡夫能理解佛法,佛身化現爲釋迦牟尼佛,也就是賢劫出世千佛中的第四佛。
釋迦牟尼佛誕生在印度,是釋迦族淨飯王和摩耶王後所生的悉達多太子。年輕時,他享盡王室生活的一切歡愉,後來毅然抛棄俗務,奉行六年的禁欲苦行。最後他連苦修也屏棄了,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Vajrasana)22證得究竟的證悟。爲了利益衆生弘法四十年,最後當衆生的福報已盡,他示現大寂靜的無余涅槃(parinirvana)23。
佛陀以其全知力,看出教導對象中各種不同的習性和傾向。爲了讓每個衆生都有達到證悟的方法,他開演了八萬四千種法門。這些教授——法,就是第二珍寶。
佛陀叁個時期的教授被稱爲叁轉*輪。初轉*輪在鹿野苑(Varanasi),教導小乘、大乘共通的四聖谛。二轉*輪在靈鹫山(Rajagriha),闡明大乘的勝義谛法教——即離于一切相並超越所有概念的真理。這些教授皆涵攝在《般若波羅密多經》(Prajnaparamita Sutra)的十萬偈頌中。叁轉*輪發生在幾個不同的時間和地點,主要傳授金剛乘的究竟法教。
佛法包含了教法(Dharma of Transmission)及證法(Dharma of Realizaton)。教法是經、律、論叁藏中佛陀所說的話語;證法是對法教的實證,透過戒、定、慧的修習而來。
第叁寶是僧伽(Sangha)24,藏文的音譯是根敦(Gen-dun),意指“善德的群體”。傳統上,菩薩是大乘的僧伽,聲聞、緣覺是小乘的僧伽。但一般而言,所有聽聞佛法、思惟佛法及修行佛法的人就是僧伽。
叁寶是無上皈依處,是所有佛法修持的基礎。頂禮叁寶亦即同時頂禮了一切上師、佛和菩薩。
22 金剛座:印度的“金剛座”,在今日比哈爾省(Bihar)的菩提迦耶(Bodh-Gaya)。
23 涅槃:佛爲了教化衆生、尤其爲彰顯無常而示寂。依密咒乘所說,佛或成就上師的肉身雖滅,其心卻融入遍布之法身中,故其加持更勝以往。
12 作者著偈之發心
巴楚仁波切視叁寶爲最尊貴的導師,他的心侵潤在佛法中而過著圓滿清淨的生活,因此他的教授是全然純淨與信實的,寫作此偈頌乃發自一片悲心,沒有任何的自傲和驕慢。他很謙遜地說:
2.
彷佛入秋時節之柿果,
若幹內猶青澀外似熟,
吾貌佛法行者狀如是,
心法不一斯法難高妙。
當夏季入秋時,柿子各有不同的成熟階段。有些柿子看似成熟了,但內部仍然青澀。這就好比有些人擺出一副佛法修行典範的模樣,內心卻充滿染汙的想法,滿腦子都在想著如何累積財富、舉行村莊的大法會以沽名釣譽。
反之,有些柿子看似青嫩,內裏卻已經成熟。這就像有些人雖然表現得像無知卑下的乞丐,卻已完全脫離輪回俗慮,具足信心,達到真正的禅修體驗和了悟。
另一些柿子不論外、內都青澀不成熟,就像那些未曾進入佛法的人,對佛法一竊不通,也毫無信心可言。
最後,有些柿子外觀和內部都已成熟。他們如同偉大的菩薩,內在充滿智慧和慈悲,外在則示現無盡的利生行爲。事實上,巴楚仁波切無疑就是這些完美的菩薩之一。蔣揚•欽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25,曾如此頌揚他:
敬祈無畏法王吉美秋吉旺波尊26;
外相乃寂天菩薩,
內相爲大成就者夏瓦雷巴27(Shavaripa),
究竟本性即苦自解脫28(Spontaneous Liberation o…
《唵嘛呢呗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六字大明咒的密乘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