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B>本初清淨之明覺一直存在于法身之中。
它沒有被認出來,
乃是輪回迷妄之故。
透過直指那種明覺,並且加以認清,
一個人證得了本初虛空之智慧,
——此即人們所知的成佛。
一旦你能夠認識心的空性,當你的心看見美麗的事物,執著和貪欲將不會生起;當你的心遭遇到任何可怕或令人不悅的事物,嗔恨與嫌惡將不會生起。由于這些負面情緒不再生起,心不再受到欺騙,不再迷妄,不再累積業行,痛苦之流因此被斬斷。
如果你把一顆石頭丟向一只豬的鼻子,那只豬會立刻轉身跑開。同樣的,每當念頭生起時,認清那個念頭是空虛的。如此來,那個念頭將立刻失去令人信服的力量,不會産生執著與嗔恨。一旦執著與嗔恨消失了,對于圓滿清淨之佛法的了悟將自然而然在心中開展。
不論你多麼努力嘗試,只要持續相信外境是執著與嗔恨生起的原因,就永遠無法去除執著與嗔恨。你愈嘗試去排斥外在的現象,它們愈會反彈回來。
因此,重要的是去認清念頭的空性,讓它們消失。當你明白是心創造並覺知輪回與涅槃,空性乃心之本質,心將不再能夠迷惑你,把你牽著鼻子走。
一旦你認清心的空性,對傷害你的人生起慈心就變得容易了。但沒有這種認識,就很難去阻止嗔恨從心中生起,不是嗎?去檢視心,你將會看清,是心從事善行,也是心創造逆緣。由于佛陀完全了解心之空性,安住在大慈的叁摩地之中,因此魔王摩羅如陣雨般落在他身上的武器,全都被轉化成爲花雨。相反的,如果佛陀讓“摩羅想殺死我”的念頭深入其心而爆發嗔恨,他必定難以抵擋那些武器,並且飽受巨大創傷之苦。
讓心變得平靜,安住在離于念頭的寂靜禅定狀態之中,被稱爲“奢摩他”(shamatha,或“止”)。在這種平靜狀態中,認清心之空性,被稱爲“毘婆舍那”(vipashyana,或“觀”)。止與觀雙運,乃是禅修之精髓。話說:
檢視心,一無所見。
一無所見,我們見到了佛法,
一切諸佛之源。
偉大的噶當派上師68曾說:
我將在心門握著觀照之矛,
當情緒威脅時,
我也將威脅它們;
唯有當情緒松懈它們的鉗製的時候,
我才會放松我的矛。
68.這段話引自一個名叫班•貢•甲(Ben Gung Gyal)的強盜。後來,他對完全舍離俗務有了甚深的了解,而成爲一個完美無瑕的佛法修行者。他是波托瓦的親近弟子之一。
事實上,如果你無法調伏你的心,還能調伏什麼?整個佛教修道的目標,包括根基乘和大乘的修道目標,即是去調伏心,去了解心。
在根基乘之中,你了解世界充滿痛苦,因此你努力去控製貪戀和執著,以能夠在遠離那種痛苦的解脫道上邁進。在大乘之中,你放下對“我”這個概念、以及相信自我是真實存在的執著,只關心其他衆生的福祉。你也認識到空性和現象在本質上的不可分割性——此即究竟菩提心;你看清現象的本質是空虛的,因此它們能夠毫無障礙地顯現,如同虛空讓整個甯宙、以及宇宙中的大陸和山峰在其中展現一般。
B.舍棄相信貪嗔之對境爲真實存在的座下修法
i.舍棄相信貪欲之對境爲真實存在
23
遇到讓我們欣喜的事物時,
視它們如夏日彩虹,
盡管美麗,但究竟不是真實,
捨棄貪戀和執著,
乃是菩薩的修行。
這麼去想是容易的:如果你能夠擁有你想要的事物(親戚、朋友、財産等),你就會完全地快樂。但實際的問題在于,如果你讓心追隨它天生的習性和偏好,那麼它想要的事物會變得很多很多。一個擁有一個朋友的人想要一百個朋友,一個統帥一百個士兵的將軍想要帶領一千個士兵。
此外,你擁有的朋友愈多,當死亡突然降臨,奪走你的一切,甚至奪走你珍愛的身體時,你必須分離的朋友就愈多。事實上,擁有如此衆多的朋友有什麼意義?自製和甯靜的心,是你所能擁有的最佳朋友——它們或許是嚴格的老師,卻是足夠仁慈、顯示你解脫道的朋友。
盡管你獲得渴望的事物,卻沒有什麼是可靠的。看看那些富人如何被搶掠、將軍如何被殺害、親人如何被拆散。人們貪戀最豐富的食物和醇酒,殺害有情衆生來滿足他們對肉類的欲望,即使到最後,它們全都變成排泄物。你可以輕易地把所有時間花在致富之上,來滿足你對華服的愛好,以及擁有更多物質的歡樂。就其本質而言,貪戀只會帶來煩惱和不滿。
外在世界及居住于其中的居民全都是無常的。你的心和身體只是暫時地在一起——心如同一個過客,身體如同一間旅館,過客只會短暫停留在旅館之中。一旦你真正了解這一點,你凡俗野心看似真實的真實性將會消失。你將了解到,對于現在和未來而言,修持佛法是真正充滿意義的事情。
ii.舍棄相信嗔恨之對境爲真實存在
24
各種痛苦如夢中生子又喪子,
執著妄見爲真實,令我們筋疲力盡,
因此,遭遇逆緣時,
視它們爲虛幻,
乃是菩薩的修行。
當你預期到某個不愉快的事情可能發生時,你慣常的反應是竭盡所能地避免它。你會想,像你這樣的人,不值得被這樣的事情所征服:任何可能威脅你的事情,不論是疾病、貧窮或無法忍受的感情狀況。因此,你卯盡全力,彙集所有的資源,向有影響力的人求援,竭盡所能地來擊退它。爲了這麼做,你放任執著和嗔恨,並加以合理化。
然而事實上,你已經成爲負面情緒的奴隸。竭盡所能地去避免或克服逆緣,總是有更多的逆緣現前。逆緣永遠不會被根除。
當你碰到不愉快的事情,去思量這是你過去行爲的結果,乃是最佳的處理方式。不論你面對什麼樣的困難,或許現在看起來是悲慘的,但你要提醒自己,相較于未來你可能要面對餓鬼道或地獄道無法忍受的痛苦,你目前的困境幾乎微不足道。雖然你正在經曆這些困難,但你要從內心深處祈願,你所有過去的惡業及其業果都被清淨,沒有留下未來投生餓鬼道或地獄道的業的種子。從這個角度來看,疾病和痛苦一點也不會令人感到不悅。
你也要記住,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生病的人,並且祈願你能夠承擔他們所有的疾病,以及透過你目前經曆的疾病和痛苦,他們所有的痛苦和疾病都被耗盡。或者,當你面臨物質困窘時,即使你窮困潦倒、一無所有,也要記得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貧困低下,並祈願他們的窮困能夠透過你自身的窮困被耗盡。
正是這種感受(無法忍受某種即將發生的痛苦的感受)驅使你向外采取行動,來消滅這種感受。如此的企圖將永遠不會完全成功——事實上,它們將使你陷入一個接著一個的、毫無意義的問題。然而,痛苦不必是無法忍受的。可以肯定的是,痛苦可以是更有益處的;它可以讓你發展出鎮定面對這種境況的內在甯靜。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人們嚴厲批評或羞辱的對象,愈努力去避免批評或羞辱,你似乎聽到的愈多。最佳的做法是效法過去偉人的聖哲,他們遭遇批評時,不感到氣惱,受到稱贊時,也不感到欣喜。因爲他們能夠把所有的聲音視爲空虛的回音,能夠去聽所有的批評和贊美,仿佛人們是在談論一個已經死了很久的人。他們知道,如果去檢視念頭、認知和感受,會發現它們沒有本俱的真實性,因此他們總是能夠安住于當下,不失去自製。
一個女人或許夢見自己生了一個孩子,而感到極大的喜悅。但如果夢中的孩子夭折,她會感到身心交瘁。但事實上,什麼也沒有發生。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你日常的認知與看法。僅僅因爲你相信它們看似真實的真實性,你才會感到悲傷或喜悅。當你觀賞一部電影時,電影中的人物似乎真的在打仗、在相愛等,但所有這些事情不是真的在發生。它僅僅是幻想罷了。試著去把所有的喜悅和悲傷視爲你正在觀看的一部影片,放下你必須努力去避免困境或令人不悅的事物的想法。這將使你的快樂不滅。話說:
不論生起什麼困境,不要老是想著困境,乃是把困境用于修道的方法。老是想著困境,只會讓你的念頭激增。心胸狹窄擁擠的人,被充滿痛苦、執著與嗔恨的人生所困擾。心靈輕安的人永遠不會失去快樂。
噶當派的上師說:
快樂和痛苦全是謊言;
它只不過是知道或不知道
如何處理情況的問題。
強大的情緒或幾乎沒有情緒,全都是謊言;
它只不過是你有多堅定地
來對抗它們的問題。
如果你在座上修法期間,已經思量了一切現象的空性,那麼要在兩座修法之間去看現象如夢般的本質就容易了。在此同時,你將感覺到一股無造作的慈悲流向那些不必要受苦的衆生;他們受苦,是因爲沒有覺察到萬事萬物之虛幻本質。嘉瑟•東美說:
在兩座修法之間,
視一切現象爲虛幻;
它們顯現,
卻缺乏任何本俱的存在。
…
《你可以更慈悲(菩薩37種修行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