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並無實有,而自然解脫。我們切莫追憶過去的心念,並沈迷于此種憶念之中。若是興起妄念即行覺察而斷絕。如不予以斷治,則一切成功勝利、敵人、財富經營,或任何世間成就的沈迷,將産生無止盡的煩惱,一如微風吹過湖面,漣漪不絕。
若任自己沈迷于貪、嗔、癡、嫉的憶想當中,那無異是使自己沈浸妄想之中。正因對此一切情境的執著,衆業隨造作生起,而痛苦隨之而來。雜念來時,僅覺察它的興起,並同時了知它無來處、無住處、無去處,也無蛛絲馬迹可尋,一如雁過晴空,飛影自逝。依此思維,念頭來時,則放之于絕對無邊的境界。念頭不來,則隨順自然無念。
簡而言之,第一、無論任何的行爲,都不可脫離對蓮花生大士的觀想。如此則可獲益無邊。再者所有功德必須發心回向于一切衆生。此利他的念頭爲發展寶貴菩提心的先決條件及基本的前行。
第二點,于正行時,我們的一舉一動,均須啓發爲對真實體性的證悟,而心必須專注于此種修法。假若初學者,修此證悟較爲困難,或甚至不可能時,則應專心一志于觀想蓮花生大士,以免心識滲入任何的妄念。
第叁點,也就是最後回向,將所有修持以及其功德,發心回向于一切衆生。以上即大乘佛法的叁大特點⑧:前行,避免修持過患而偏離;正行,依此修持可得果;以及結行或回向,保任無限的增上利益。
⑧ 叁大特點:又稱“叁殊勝”。大乘佛教謂做任何善業都要以叁殊勝攝持。
我們能發揮憶念上師的心意能力,則修持上師瑜伽就沒有大的困難。如果未能適當修心,不能精進修持大乘的根本心要,而妄想進修大圓滿,將毫無成果。大圓滿見至爲高超,而我們此時的境界則極低。猶如兩叁歲小孩的經驗,才能與悟性不能與二十歲的成年人相比。若終身謹記蓮師的教誨,蓮師不會放棄我們,且將不斷加持我們逐步發展成熟的修持。如欲保證蓮師常憶念我們,則必須經常修持。如果幻想數月或一年的修持,即可成就,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必須從此時開始,直至最後一息努力精進。此種精進非常重要,因我們于恐懼及面臨死亡的刹那,所能依恃的就是信念及信心。並時時自念,臨終時也應當憶知所有蓮師的教誨,並且使之牢牢記得。因爲死亡時實在是很難如法修持,除非是在生前經常修習。
修法者應能面對任何外緣,不因順境而喜,也不因逆境而悲傷。不執著期望與疑惑,而謹慎地依止蓮師。歡樂與悲傷,高興與憂愁皆無自性,均可成爲我們修行的助緣或逆緣。而所有經驗均是對修行者真誠的考驗,此即上師瑜伽的真實本質。也是其主要的修持。若能循此途徑努力精進,此即爲唯一甚深的教法。
而關于生起次第⑨的精密觀想方法,應有四種:是四種配合清淨“四生”之過程。四生,即卵生、胎生、濕生及化生。此上師瑜伽,具有此四種精要,卻無此等的繁瑣;其他方面生起次第的修行,亦均包含于上師瑜伽之中,而不必分別研討。此爲“清楚相”,即是清楚觀想本尊;“清淨觀”即是了知本尊各相的表義(例如,一頭表絕對與統一,兩臂表方便與智慧);“堅固的佛慢”表堅固不拔的信心,從本以來即是本尊等。
⑨ 生起次第:觀想本尊及壇城的修法。
諺語說:“如能生動而清楚地觀想根本上師,爲時雖然只有一刹那,其獲益遠勝過十萬倍于觀想其它本尊”。這上師瑜伽也是圓滿次第⑩的基本。圓滿次第具有六種成就法:“拙火或靈熱,爲成就根本;幻化爲成就的基礎;夢修反應成就的進度;光明爲成就的本質;中陰爲修證的延續;遷識或頗瓦,則允准行者中途銜接道果。所有這六種修持法,必須發轫于上師瑜伽:拙火與幻化身的修持契合,與上師金剛不壞身的相應;夢修與光明,則契合上師金剛語的相應;中陰與頗瓦則與上師金剛意相應。所以上師瑜伽,爲圓滿次第的基礎,亦爲圓滿次第修持的心要。
⑩ 圓滿次第:分爲有相圓滿次第與無相圓滿次第,有相圓滿次第主要修氣脈、明點;無相圓滿次第直接證悟圓滿覺性的修法。
發心證悟甚深的圓妙智慧的行者,應加諺語說:“應當了知證悟本具的智慧,實爲上師加持的道果,任何其他方法均不足恃”。又說:“任何行者欲開拓超越世間聰明的智慧,而不祈求上師者,一如在岩洞之內,卻要觀察旭日太陽的燦耀一般,絕對不會明白外境與內心是本來如一的”。
上師瑜伽即爲實踐一切事物本來面目的究竟法門,爲一切本來面目的核心,核心乃伏藏的本質,雖不外顯,卻存在于一切。縱然生起、圓滿、及大圓滿次第的教法無數,它們均攝納于上師瑜伽。上師瑜伽宛如連鎖,所有教法均淵源于此。
此修法易于進行,無入魔的危險,且能直入高超的成就。一如高科技的機器,于一小時內,完成相等于數千工人的工作,此法集納所有其他教法于內,了無遺漏。上師相應爲增進修持、排除障礙的主要方法,可謂“一即是一切”的法門。上師相應法,雖名爲加行的一部份,而實際上爲一切修持的核心。無論甯瑪、薩迦、噶舉或格魯各派,均以上師相應爲修持佛法的基礎。
在薩迦傳承之中,我們可發現著名的“道果”⑾,即道與果同時修持的教法。行者必須修持上師瑜伽的甚深精華,其中行者將接受上師身語意的灌頂與加持,繼而觀想上師。口授傳承亦以熱烈虔誠心來領受,修法若無專注虔敬心,就有如無頭的行屍一般。
⑾ 道果:是薩迦派的主要修法,即基位中衆生本來具足佛性而爲客塵所障,通過道位的淨化,而顯現無垢之佛果。
而任何支派,若不能視上師與佛陀無二無別而修持,欠缺虔敬心的話,均不可能引發內心的經驗與證悟。偉大的噶當派大成就聖者嘉喜顧珠唐美不修習其他法門,而僅專注觀想其師阿底峽尊者與佛陀無二,並終身以身語意來供養。于舉世著名的噶當巴傳承的“修心七要”中,第一步就是上師瑜伽。所有甯瑪派的教傳、口傳、岩傳,也是如此。並無一修法可以不藉由上師瑜伽來建立的。
上師瑜伽,不同于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是可以于任何時間來修持的。如修習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對于坐姿、語、意等緒要點,每一樣均須注意。修習生起次第中的閉關,全日必須按時修習四座,必須安排壇城以及水、花、香等外供養,及食子、紅、白菩提等內供養。然而上師瑜伽卻可以于任何時間任何環境下修持,且可完成所有生起次第之所須。
圓滿次第的修持,拙火、寶瓶氣以及閉氣等氣功修習,均有阻礙以及偏差的危險,特別是心氣緊張,都能導致心理的障礙。上師瑜伽修習,便無此種危險,而過程中,各種能量均會自動契入中脈。如吃飯充饑一般,上師瑜伽能闡發我們的俱生智慧。行住坐臥中均應時時祈請上師:“上師了知一切!請您慈悲眷顧”。時時持此虔敬的心,則易得上師加持。跟隨上師而一心專注修行,則能時時警策我們身語意的諸業,而明白取舍之道。
由上可了知,我們應當堅定地去避免惡業,即使在夢中也不可不如此。同時,即使修持微小的善業,持此善業而專心修持,也可達到不可思議的進步。若不依此而行,我們將有順從不良壞習氣、惡業的傾向,以至于背棄了善道。
我們必須建立“覺照之心”之習慣,于二六時中均可了知我們的所爲所行。如作惡業便思維:“上師萬般叮囑,我仍不能避免惡業,在他面前我將自覺慚愧;而所有勇父空行均將因此對我失望。”立即衷心忏悔,生起金剛意志,此後只作善業。若能累積一日的善行,則可藉下列叁點來加強。前行或發菩提心(即爲利益一切衆生的心);正行或體解空性(增長專一瑜伽);後行,由我修持而來的一切福德、功德,均回向于衆生父母使他們迅速得到解脫。
由以上幾點看來,“覺照之心”與“自省”實爲內在上師與真正的根本上師。如果永久維持此“覺照之心”與“自省”,則累積善業、消除惡業將易如反掌。
上師瑜伽,爲八萬四千法門的主體,甚深廣大無與倫比。所有有此幸運的弟子,應當衷心珍視此種修持。即使高年至于八十歲,仍應效仿巴祖仁波切一般,每日早晨無間斷的修持以生起虔敬之心。蔣揚欽哲旺波則對八大成就,具有徹底之了解。他不僅有此修習,而且成就全部的修法。雖然如此,蔣揚的主要修法則爲隆欽心髓的上師瑜伽。蔣揚認爲上師相應法容易實踐而心要甚深,因而全力傳授予他的弟子。
大圓滿中有“且卻”(立斷)⑿及“妥噶”(頓超)⒀等高深的教法,但是因爲極高深,所以妄加學習則有如以固體食物喂食嬰兒,有害無益。如果我們勉強修習此等高深之法,實在浪費時間。如果籍由真實虔敬修習上師相應法的加持,大圓滿的實現就一如晨曦一般,自我們內心深處升起,“且卻”與“妥噶”的修法,亦可在我們的內心中發端。
⑿ 且卻:大圓滿訣竅部的修法,證悟法爾本自清淨之實相。
⒀ 妥噶:大圓滿訣竅部的修法,規證自顯叁身境界。
莫以爲上師相應法簡短,而視之爲低層次的教法,只是如同上師賜予一口食物而已。實際上,這不二法門實爲一切法門的根本。無垢光尊者曾說:“此上師相應法,開啓主要的虛空岩藏”。此說來自無垢光尊者的廣義體認。如果我們相信這位聖者的話,我們亦應相信上師相應法,如果無此,任何甚深教法均屬徒勞。如果能專心修持此法,而不視之爲低層次教法,則極高的體悟將自然出現。
上師相應法被視之爲“外修持”,但此並非貶損之詞。例如,語、意即依身之“外相”而成立,無此外相的任何修習,途中的進展均將受到阻礙。所以上師相應法,實在包括全部的修持道階。近年來修法者均好追求較高深的修法。這些人應牢牢記住,最偉大的傳法者、教授者及成就者,都以此法爲主要的修持。
如修生起次第,我們必須觀想清楚,必須熟記咒輪,且必須對“我即本尊”…
《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選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