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選集▪P6

  ..續本文上一頁有堅固不拔的信心。再者我們必須熟習不同方式的背誦憶念!前行、正行及結行。我們必須經年累月持續行之,並累積數萬遍,才能見到修持的成果。我們必須長期修持,如果修持不如法,且有危險。上師相應法則不同,如果專心虔敬的修持,蓮師的慈悲與智慧,將極易引導我們達到絕對的解脫。

  蓮師本人傳出此上師相應法時,如隆欽心髓中之所授記:“自中脈的越量宮內,上師呗瑪陀欽遮江傳出此勝法,以授記賦予衆生,以之作爲加持。”中脈的越量宮⒁,即是當體自心光明,“呗瑪陀欽遮”意指“骨曼蓮花生大士”。蓮花乃蓮師的名號,而他所戴之骨曼,代表所有妄念的死亡以及徹底覺悟的勝利。法本中此段亦指無垢光尊者的內在解脫,變爲蓮師的內在解脫。

  

  ⒁ 越量宮:指本尊住的宮殿,此處指本來覺性。

  

  我們要了解,隆欽心髓的授記清晰顯示:任何有情衆生,如果能與此教法修持關聯者(特別指上師相應法)均將進入銅色吉祥山的清淨刹土。

  我們應當堅定相信並專心修持,如依此修持而無相應(比如一年之內),我們不必氣餒失望,亦無須受製于懷疑念頭。密勒日巴尊者曾說:“不可期求即刻解脫,而應終其一生修持”。

  我們如能下定決心:“我一心修持,直至此身葬入墳墓”,所有修持過程中的經驗與證悟,自然會現起。否則,無耐心的短暫修持,不可能引出證悟的經驗。諺語即說:“除非持續修持,殊勝的法是不會來歸的”!

  

  自我與他人

  

  我們希望自己快樂,所以我們應該也祝福別人獲得快樂;我們希望自己遠離痛苦,所以我們也應該祈願衆生都能免于痛苦。我們應該如是思惟:“願一切有情衆生具樂及樂因,願一切有情衆生離苦及苦因,願一切有情衆生不離無苦之妙樂,願一切有情衆生遠離親疏愛憎,常住大平等舍。”

  當我們快樂的時候,感到心滿意足;其他人不快樂,不是我們的問題,當我們不關心的時候,我們只想盡快除掉任何讓我不快樂不順眼的東西,根本不記得也不在乎其他人可能也很不快樂。相反的我們應該希望他人和自己一樣快樂,設身處地感受他人的痛苦。

  用充滿慈悲的心對待一切有情衆生,就是圓滿成就諸佛菩薩大願的最佳方式,即使我們無法給予任何人外在有形的援助,我們也應該時時修持慈悲,直到慈悲永住于心,不退失爲止。

  當我們修行,並在修道之路上有所精進時,我們必須記住,所有的努力都是爲了利益他人,保持謙卑,謹記你的所有努力與廣大無邊的菩薩行相較,都顯得輕而易舉、正如父母深愛子女一般。我們絕不能認爲自己已經爲別人做了很多,或已經足夠。即使我們最後讓所有衆生證悟成佛,我們也只能這麼想:我們的願望已圓滿成就,絕不能有一絲想要獲得回報,利益自身的念頭。

  超越我執,全心全意爲他人奉獻,即是菩薩行的精髓。行菩薩行取決于心,而非顯露于外的行動。真正的慷慨是沒有執著,真正的戒律是沒有貪欲,真正的忍辱是沒有嗔恨。菩薩之所以能夠舍棄自身的一切,就是因爲他們已經完全超越了內在的貧乏,可以無條件地去實現滿足他人的願望與需要。

  

  

  

  人一生中所面臨的俗事,就像永無止境的海浪,一波接著一波而來,但我們到最後還是兩手空空,什麼也留不住,我們的腦中走過無數的念頭,一個念頭生出許許多多的念頭,但所有的念頭都只會增加內心的騷動與不平。

   假如仔細反省日常行爲所依據的基本價值觀念,並試著找出它們從何而來,我們就會發現,這一切都源自我們未能對事物做正確的檢驗。我們的所作所爲,通常是根據“每一件事都是真實、具有實體”的假設而來。但是,當我們看仔細一點就會發現,現象世界就像一道彩虹,色彩鮮豔多姿,卻沒有任何實體存在。

   當天空上挂著一道彩虹,映入眼簾的是許多美麗的色彩,但彩虹不能當衣服來穿,不能當飾物來戴。沒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擁有的;所有的事物只不過是透過各種因緣的結合,呈現在我們面前。心中升起的念頭也是如此。念頭根本沒有所謂實體的真實,或本質的存在。所以,念頭根本沒有理由擁有強過我們的力量,我們也沒有理由淪爲念頭的奴隸。

   輪回與涅槃皆由心造。即使如此,心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它只不過是一堆念頭罷了。一旦我們認清念頭是虛空的,心也就失去了蒙騙我們的力量。但是,只要我們把虛假的念頭當做是真的,念頭就會向過去生生世世一般,繼續折磨我們,讓我們深受痛苦。爲了達到控製“心”的目的,我們必須覺知該做什麼,以及該避免什麼;我們也必須保持警覺,時時檢視身、口、意叁方面的行爲。

   爲了破除心的執著,了解所有的現象皆如海市蜃樓中的綠洲一般空無虛有,美麗的外相無益于心,醜陋的外相也無害于心。斬斷希望與恐懼、喜愛與憎惡的連結,安住于平等舍之中,了解所有的現象只不過是自心的投影。一旦你知道什麼是絕對的真理,你將認清眼前所有的相對現象只不過是一個幻影,一場夢,並且不再執著于它,認清實相即是空,就等于破除了思想的限製。

  

  修行

  

  我們最需要的開示,就是能夠增強、啓發我們修行的教授。獲得高深的教法固然很好,但卻遙不可及。選擇你能夠真正了解吸收的修行方法做爲開始,藉此建立出離心⒂,培養慈悲心。當你從這個修行之中獲得堅定的信心之後,你終將能夠精通所有高深的教法。

  

  ⒂ 出離心:對輪回的痛苦産生厭離的思維。

  

  仰賴一位真正的上師,是從輪回中解脫,獲得證悟的唯一途徑;上師就像可以讓船只飄洋過海的帆。

  太陽和月亮的倒影可以立即反射在清澈平靜的水面上;同樣的,對佛法僧叁寶具有堅定信心的人,一定能夠獲得叁寶的加持,太陽平等地照射每一處,只有在使用放大鏡聚光的時候,可能使幹草燃燒。佛陀無所不在的慈悲之光,透過你這面具有信心與虔誠的放大鏡聚光之後,加持之火必定環繞於你。

  無論情境好壞,皆能升起煩惱障礙;但你絕不該被這些煩惱障礙威嚇或擊敗,學著像滋養萬物的土地一般,不要有好與壞的分別心,你所遭遇的困難將強化你的修行,正如強風中的營火,不但不會熄滅,火光反而更熾。把傷害你的人視爲一位值得尊敬、帶領你了解何謂脫之道的仁慈上師,爲他祈禱,竭盡所能地幫助他,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不可以有報一箭之仇的想法。面對教育程度、能力技巧都不如你的人的傷害與奚落,猶能耐心地忍受,更是難可貴。

  正確地來看,你將發現受傷害的人,傷害別人的人,以及傷害本身,完全不具有任何真實性。這麼一來誰還會對虛假的幻象發脾氣呢?面對這些空相,還有所謂的得失愛憎嗎?認清這一點,所有的一切都是虛空。

  一旦你能夠控製內心的憤怒,所有外在的敵人都消失了。但是,只要執著於內心的嗔恨,企圖戰勝外在的對手,即使你成功了,敵人也必然越來越多。即使你戰勝了全世界,你的憤怒只會越來越強;被憤怒牽著鼻子走,絕對無法平息憤怒。真正無法容忍的敵人是嗔恨本身。若想要擊敗嗔恨這個敵人,必須專心修持忍辱與慈悲,直到它們在心中生根爲止,屆時就沒有所謂外在的敵人了。

  問問自己在地球數億人口中,有多少人想過人身難得?有多少人了解人身難得之後,進一步思考利用這難得修習佛法?有多少人思考利用難得的人身修習佛法之後,真正身體力行?有多少人開始修習佛法之後,從不間斷?又有多少人持續修行,最後獲得證悟?的確,證悟者與未開悟者之比,正如黎明時分的寥寥星子與清朗夜空的浩瀚繁星之比。

  如果你像大多數人一樣,沒有認清人身的價值。你將白白浪費人生,當人生稍縱即逝,抵達終點之際,你將一無所成。但是,一旦認清人身所帶來的難得機會,你肯定會全心全力修行佛法,最後有所收獲。

  如果你善用人身于正行正道,你就能在今生今世獲得證悟。過去所有的成就者都是平凡人身,但是經由學習佛法,跟隨一位證悟的上師,並用一生的時間專心修行所接受的教法,行菩薩的偉大事業,最後獲得證悟。

  

  菩薩心智慧心

  

  不要忘記上師,時時向他祈求。不要隨順妄念,時時觀照自心。不要忘記死亡,時時謹守戒律。不要忘記有情,時時回向功德。

   佛陀的教義,目的是要我們主宰個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與語,你及他人的苦難就能結束。但是,你若讓心充滿了消極的妄念,那麼無論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說了許多良善的話語,你還是遠離正途。

   主宰心是要全然恒久不變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爲,一次又一次反複檢查你的心。一旦消極的妄念升起,就用適當的矯正法來治療。而當積極的正念升起,就將功德回向給所有有情衆生來強化它,並祈願他們能證悟到最後的覺知(成就佛果)。即使在日常活動中或心神煩亂時,都能從慣常的沈靜洞察中保持明淨的覺醒,那你終將持有這智慧心的體認。所以,隨時警覺是解決輪回之苦最基本的良方。

   戒律的實踐,將引導你到達不論你是否在實踐期都能保持這覺醒的境界,這就是教導的重點。沒有持守戒律,無論你記頌多少儀軌或咒語、或做幾千次大禮拜、乃至幾千次繞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亂的,就不能幫助你去除心中紊亂的思緒,不要忘記這是最具決定性的基礎。

   就像所有的事物,總是殘酷地漸漸接近其最終的歸宿,你的生命亦是如此,像一只燃燒的油燈,很快就會用完。你若以爲你能先把工作完成,等退休以後再來持守戒律,你有這種想法就太不理智了。你認爲你能活那麼久嗎?死亡不也同樣降臨在年輕人及老年人身上?因此,無論你做什麼,都不要忘…

《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選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