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選集▪P7

  ..續本文上一頁記死亡,並讓你的心專注在戒律上。

   人們總是說:“禅修,禅修!”但是,除非你對空性的概念已建立堅固透澈的了解,否則你做的“禅修重點”是什麼?不能認知心的空性,就是造成墮入輪回的根源。當心不受念頭影響,當下即喚醒純然的醒覺,這無礙清明的空性就會逐漸被體認。

   貪欲、嗔恨、無知、疑忌、傲慢(即貪、嗔、癡、疑、慢),這五毒常控製了我們的心。例如,我們看到仇恨將人們推向自相殘殺,而國家相互開戰。一旦我們不能控製我們的情緒,它們就會支配我們。但是,如果我們淨下心來分析它,並探究它的本質,它們將會消失無蹤,就像巨大的暴風中的雲那般不能掌握,從暴風的外面來看是壯闊美麗,但仔細去透析它,卻是無法感觸及掌握的。而其實,這些只有在我們賦予它們重要性和力量時,它們才有重要性和力量。假如,以寬容代替狂野的念頭,我們將能去除它們,而用此種方式來對治,解脫就隨時在握了。

   隆冬時,寒冷使湖水及河流結凍,水變的如此堅硬,可以承載人獸和車輛。當春天來臨時,土壤和湖水都漸漸暖和,也漸漸地解凍。這時,有什麼可以留下來?堅硬的冰塊?水是柔軟的流動,而冰是堅硬銳利的,沒有人會說它們是相同的;可是也沒有人能說它們是不同的。因爲,冰是水凝固而成,而水是冰溶解而成的。

  我們對外界的認知也是相同的道理,去依附各種現象的實體,去忍受各式的折磨,好感或惡感、喜悅或痛苦、獲得或失去、隆盛或衰落、贊美或責備,都會在心中凝滯成一塊堅冰,我們必須注入自由的活水來溶解這意念的堅冰。

  

  直指心性

  

   我們的禅修得正確嗎?我們什麼時候才能進步?我是不是永遠無法達到我上師的水平?——掙紮在希望和恐懼之間,我們的心永遠無法安甯。

  由著我們的性子,我們的修持是兩天打魚,叁天曬網。我們執著靜修時出現的好覺受,在散亂時又放棄禅修,這些都不是正確的修行之道。

  無論我們思想怎麼變化,我們必須踏實的去次第修行,日複一日;直觀我們的動念並回歸到它們的本原。我們不應該奢望能立即得到日夜安禅的能力。

  我們開始禅修于心性,開始最好先短點時間修行,但每天多作幾次;堅持下去,我們漸漸地會認識到自己的心性,證悟越來越堅固,到此,念頭會喪失牽製我們的能力。

  “空”是法身的實性,是絕對身,但不是簡單的虛無。它本自就具有遍知的能力。這就是“明” ,或是俱生法身之“覺”。法身非因果之所造,它是心的原始本然。

  認識到本然自性,正如無明黑暗中升起慧日,諸暗頓然消除。法身之明性不是像月亮那樣盈虧,而如同太陽中心散發的不變之光。

  無論烏雲聚合,自性之天空卻無汙染,無論烏雲消散,自性之天空卻無改善。這天空無虧損和增益,它無改變。這正如心性:念自來而無損害,念消融而無改善。心性乃空,顯現爲明,此二者是心性一體之二相。將自己系縛于空、明的概念——就好像它們是實體一樣,那是沒有益處的。根本心性乃是超越一切概念、定義、分割的。

  “我能在雲端行走”,孩子說,但是假如他到達雲端,他會發現無立足之地,假如一個人沒有審查心念,那時便有堅固的心念顯現;但是假如他檢查心念,結果會一無所有。這就叫做現空不二。心之空性不是“無物”,不是在無記的愚鈍裏,它本來自發擁有本然知覺之明性力用,這就是所謂的“明覺”。空明二者,無可分離,本質一如,猶如鏡面與其內的映像。

  心念自顯于空,又收攝于空,猶如面孔在鏡子中出現又消失,面孔並非存于鏡內,當它不再于鏡中顯現時,它也沒有真正消失,鏡子本身也無任何改變。因此,在前往修道之前,我們呆在所謂輪回的濁相之中,在那裏,表面上爲無明所統治。當我們趨入修道,此處無明與智慧混雜參半。然後最終,我們證得正覺之刹那,惟有純智存在。但是在一切修道之道路上,盡管有轉化的表面現象,但心性卻從來無改:它不因入道而虧損,不因證道而改善。

  純淨涅槃,本初智慧不可思議廣大的性質,是吾心之本質,無須造作創生,非新成者,僅僅經由淨化之證悟而得以顯露,這就是修道。最後,若以最了義之觀點,此等均爲性空。

  故此輪回是空,涅槃是空,故而,無一物是惡,無一物是善,認識心性之人解脫于對輪回和涅槃之欣與厭,猶如稚子,淨觀世間,無美醜好惡之概念,不再掠食于二元執取——此亦欲望與厭惡之根。其無目的擔驚受怕,害怕“生活被終結”,好像另一種孩子,他們喜歡建造沙碉,然後在沙碉坍塌時哭喊。看那些沖進困境的人多麼的幼稚啊,好像飛蛾撲火,一如觊觎其貪求者,鏟除其憎恨者。不如放下重擔——一切虛幻執取之重負。

  佛果⒃自具五身,顯現身、大樂身、絕對身、本質身、不變金剛身,此等均非我等身外覓得,與我們自心無可分離,一旦我們證悟之,無明即結束。我們無須外覓菩提,商主在整個純金之島登陸,無論如何努力,都不會找到單獨的一塊金子,我們必須知道一切佛德均早已常駐吾內!

  

  ⒃ 佛果:佛果有二十五果法。乃五身、五語、五智、五功德、五事業均圓滿,具足自性中。

  

  

  

  閉關教言

  

  南無格熱字達瑪呢耶!

  頂禮上師長壽佛!

  這次修貝瑪長壽心要的同修們,我向你們請示:

  

  初、從地獄到輪回之頂,最大的恐怖就是死亡,沒有比死亡更大的恐怖了。修長壽佛就能在輪回最大的痛苦裏保護衆生得到解脫,初始的動機是發願菩提心,這樣來修長壽佛是最殊勝的。修得不共成就就可以和布瑪莫紮、不生不死蓮花生大士一樣即身成佛。

  二、全知無畏芽⒄如來說:在一般生活上希望吃飽、住得好、施主多,爲了名氣來閉關,獲得衆生的頂禮、恭敬和供養,這樣的欲望千萬不要有。

  

  ⒄ 無畏芽:又名吉美·嘉威紐古,是吉美林巴最傑出的弟子之一,是蔣揚·欽哲旺坡與巴楚仁波切的上師。

  

  密勒日巴說:吃穿是修行的一個條件,如果閉關修行是爲了得到吃和穿是不如法的。要多想多念這句話,否則多少年的大閉關人會變成像老虎一樣。僅僅住在和外人不接觸的地方,門封上封條,在這樣的屋子裏躲著一個身體,沒有什麼作用。

  

  大譯師仁千松波閉關時是這樣做的:

  外閉:不與外人接觸;

  內閉:寫字、畫圖、裁剪等等都不做;

  密閉:普通的妄想(東想西想)都舍去。

  這樣發誓後閉關了12年,以無余虹光身飛往空行刹土。我們應當像他這樣做。

  叁、在幽靜山修法,每一座的時間越長、越精進,今生的貪愛就減少的越快,對上師叁寶的信心也會越來越增長,這就是修行的心要。

  如果不是這樣,接受世間衆多人的供養、頂禮,喜歡爲人打卦、趕經忏等等,這樣的事越來越多,連一分錢也想撈,守財奴的習氣越來越重,越來越喜歡求財,出現這樣的事情就是魔來誘惑障礙你了。障礙並不是妖魔給你一些惡夢,不是這樣的,如果發現自己和佛法的距離越來越遠,這就是障礙。

  殊勝的修長壽佛就是明了自己的身口意與上師無量壽的金剛叁處本來無別;自身觀本尊,語念咒,意不離叁摩地⒅;重複的念、祈禱上師無量的功德;重複來契入叁門本尊、咒、法身。

  

  ⒅ 叁摩地:華言等持,即心一境性安住之意。

  

  你們已經蒙上師的攝受,也得到了深奧殊勝的竅訣,有了一個修行人的名字。通過這樣嚴格的閉關得到修證的把握,看到輪回的生活令人作嘔,沒有對世間八風的欲望,徹底消除八風的影響,需要自己的發誓。閉關的結果是觀出離心、壽命無常的催促。平時要覺察自己的念頭,破除自心以外沒有一個在外面的本尊,破除本尊以外也沒有一個心,本尊的境界和心無二無別中見到本性的面目,言語道斷,這是無法指給你們看的。輕松、自由的認識到無言的境界,這樣的認識修行打坐就是初始的、真正的入門。

  繼續得到定解的話,今生的貪愛慢慢消除了,對上師的恭敬、對衆生的悲心、對修行的歡喜逐漸增加,是修本尊的驗相。

  在這個時代,于幽靜山上,前行五加行的數量達到之後,就說:我修好了,自以爲是老修行。不要這樣想!

  閉關幾年後,身體壯一點,肚子大了一點,四座瑜伽沒有真正的發誓,說自己是弟子們的福田,建大經堂,自己的妄想就更多了,事情也越多,以爲此時需要找一個明妃,自己還俗了也不知道,還以爲自己是大瑜伽士,産生比沙門、比丘好的貢高我慢,在很多人面前吹噓展現自己建造了多少經堂、白塔、佛像。

  不要追求名利之事!

  真得到四句竅訣就要用心來修,這一年裏,主要修生起次第長壽法,外、內、密總集的生起長壽法,很方便也很殊勝!

  總的來說,證入修行時,前行皈依、發心、出離心、信心和精進種種不是不需要,但是和前行的皈依、發心、供曼紮、百字明、蓮師心咒數量很多相比,前行竅訣裏所說的——嘔吐輪回的出離心、看破今生的信心、誓願利他的發心、認識壽命無常而對未來的計劃越來越短,這就是真正的前行,應該放在心中,這就是竅訣的精華!不要僅僅停留在文字上,而應融入自相續。

  以上是很重要的!蒙嘎拉西日布德(吉祥財賢即頂果上師)宣說。

  

  

  心靈之歌(略,第一部分《頂果欽哲仁波切簡短開示選集》已經涵蓋)

  

  獻給父母的歌

  

   我最親愛的父母,我致上最高的敬意!

   您們給了我生命,賜給我珍貴的暇滿人身,

   從嬰孩到現在,您們一直用愛來照顧我,

   爲我引見真實的上師,

   感謝您們的慈悲,我才能夠接觸解脫之道。

  

   …

《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選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