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选集▪P6

  ..续本文上一页有坚固不拔的信心。再者我们必须熟习不同方式的背诵忆念!前行、正行及结行。我们必须经年累月持续行之,并累积数万遍,才能见到修持的成果。我们必须长期修持,如果修持不如法,且有危险。上师相应法则不同,如果专心虔敬的修持,莲师的慈悲与智慧,将极易引导我们达到绝对的解脱。

  莲师本人传出此上师相应法时,如隆钦心髓中之所授记:“自中脉的越量宫内,上师呗玛陀钦遮江传出此胜法,以授记赋予众生,以之作为加持。”中脉的越量宫⒁,即是当体自心光明,“呗玛陀钦遮”意指“骨曼莲花生大士”。莲花乃莲师的名号,而他所戴之骨曼,代表所有妄念的死亡以及彻底觉悟的胜利。法本中此段亦指无垢光尊者的内在解脱,变为莲师的内在解脱。

  

  ⒁ 越量宫:指本尊住的宫殿,此处指本来觉性。

  

  我们要了解,隆钦心髓的授记清晰显示:任何有情众生,如果能与此教法修持关联者(特别指上师相应法)均将进入铜色吉祥山的清净刹土。

  我们应当坚定相信并专心修持,如依此修持而无相应(比如一年之内),我们不必气馁失望,亦无须受制于怀疑念头。密勒日巴尊者曾说:“不可期求即刻解脱,而应终其一生修持”。

  我们如能下定决心:“我一心修持,直至此身葬入坟墓”,所有修持过程中的经验与证悟,自然会现起。否则,无耐心的短暂修持,不可能引出证悟的经验。谚语即说:“除非持续修持,殊胜的法是不会来归的”!

  

  自我与他人

  

  我们希望自己快乐,所以我们应该也祝福别人获得快乐;我们希望自己远离痛苦,所以我们也应该祈愿众生都能免于痛苦。我们应该如是思惟:“愿一切有情众生具乐及乐因,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及苦因,愿一切有情众生不离无苦之妙乐,愿一切有情众生远离亲疏爱憎,常住大平等舍。”

  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感到心满意足;其他人不快乐,不是我们的问题,当我们不关心的时候,我们只想尽快除掉任何让我不快乐不顺眼的东西,根本不记得也不在乎其他人可能也很不快乐。相反的我们应该希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快乐,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痛苦。

  用充满慈悲的心对待一切有情众生,就是圆满成就诸佛菩萨大愿的最佳方式,即使我们无法给予任何人外在有形的援助,我们也应该时时修持慈悲,直到慈悲永住于心,不退失为止。

  当我们修行,并在修道之路上有所精进时,我们必须记住,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利益他人,保持谦卑,谨记你的所有努力与广大无边的菩萨行相较,都显得轻而易举、正如父母深爱子女一般。我们绝不能认为自己已经为别人做了很多,或已经足够。即使我们最后让所有众生证悟成佛,我们也只能这么想:我们的愿望已圆满成就,绝不能有一丝想要获得回报,利益自身的念头。

  超越我执,全心全意为他人奉献,即是菩萨行的精髓。行菩萨行取决于心,而非显露于外的行动。真正的慷慨是没有执著,真正的戒律是没有贪欲,真正的忍辱是没有嗔恨。菩萨之所以能够舍弃自身的一切,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超越了内在的贫乏,可以无条件地去实现满足他人的愿望与需要。

  

  

  

  人一生中所面临的俗事,就像永无止境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而来,但我们到最后还是两手空空,什么也留不住,我们的脑中走过无数的念头,一个念头生出许许多多的念头,但所有的念头都只会增加内心的骚动与不平。

   假如仔细反省日常行为所依据的基本价值观念,并试着找出它们从何而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源自我们未能对事物做正确的检验。我们的所作所为,通常是根据“每一件事都是真实、具有实体”的假设而来。但是,当我们看仔细一点就会发现,现象世界就像一道彩虹,色彩鲜艳多姿,却没有任何实体存在。

   当天空上挂着一道彩虹,映入眼帘的是许多美丽的色彩,但彩虹不能当衣服来穿,不能当饰物来戴。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拥有的;所有的事物只不过是透过各种因缘的结合,呈现在我们面前。心中升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念头根本没有所谓实体的真实,或本质的存在。所以,念头根本没有理由拥有强过我们的力量,我们也没有理由沦为念头的奴隶。

   轮回与涅槃皆由心造。即使如此,心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它只不过是一堆念头罢了。一旦我们认清念头是虚空的,心也就失去了蒙骗我们的力量。但是,只要我们把虚假的念头当做是真的,念头就会向过去生生世世一般,继续折磨我们,让我们深受痛苦。为了达到控制“心”的目的,我们必须觉知该做什么,以及该避免什么;我们也必须保持警觉,时时检视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

   为了破除心的执著,了解所有的现象皆如海市蜃楼中的绿洲一般空无虚有,美丽的外相无益于心,丑陋的外相也无害于心。斩断希望与恐惧、喜爱与憎恶的连结,安住于平等舍之中,了解所有的现象只不过是自心的投影。一旦你知道什么是绝对的真理,你将认清眼前所有的相对现象只不过是一个幻影,一场梦,并且不再执著于它,认清实相即是空,就等于破除了思想的限制。

  

  修行

  

  我们最需要的开示,就是能够增强、启发我们修行的教授。获得高深的教法固然很好,但却遥不可及。选择你能够真正了解吸收的修行方法做为开始,藉此建立出离心⒂,培养慈悲心。当你从这个修行之中获得坚定的信心之后,你终将能够精通所有高深的教法。

  

  ⒂ 出离心:对轮回的痛苦产生厌离的思维。

  

  仰赖一位真正的上师,是从轮回中解脱,获得证悟的唯一途径;上师就像可以让船只飘洋过海的帆。

  太阳和月亮的倒影可以立即反射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同样的,对佛法僧三宝具有坚定信心的人,一定能够获得三宝的加持,太阳平等地照射每一处,只有在使用放大镜聚光的时候,可能使干草燃烧。佛陀无所不在的慈悲之光,透过你这面具有信心与虔诚的放大镜聚光之后,加持之火必定环绕於你。

  无论情境好坏,皆能升起烦恼障碍;但你绝不该被这些烦恼障碍威吓或击败,学著像滋养万物的土地一般,不要有好与坏的分别心,你所遭遇的困难将强化你的修行,正如强风中的营火,不但不会熄灭,火光反而更炽。把伤害你的人视为一位值得尊敬、带领你了解何谓脱之道的仁慈上师,为他祈祷,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可以有报一箭之仇的想法。面对教育程度、能力技巧都不如你的人的伤害与奚落,犹能耐心地忍受,更是难可贵。

  正确地来看,你将发现受伤害的人,伤害别人的人,以及伤害本身,完全不具有任何真实性。这么一来谁还会对虚假的幻象发脾气呢?面对这些空相,还有所谓的得失爱憎吗?认清这一点,所有的一切都是虚空。

  一旦你能够控制内心的愤怒,所有外在的敌人都消失了。但是,只要执著於内心的嗔恨,企图战胜外在的对手,即使你成功了,敌人也必然越来越多。即使你战胜了全世界,你的愤怒只会越来越强;被愤怒牵着鼻子走,绝对无法平息愤怒。真正无法容忍的敌人是嗔恨本身。若想要击败嗔恨这个敌人,必须专心修持忍辱与慈悲,直到它们在心中生根为止,届时就没有所谓外在的敌人了。

  问问自己在地球数亿人口中,有多少人想过人身难得?有多少人了解人身难得之后,进一步思考利用这难得修习佛法?有多少人思考利用难得的人身修习佛法之后,真正身体力行?有多少人开始修习佛法之后,从不间断?又有多少人持续修行,最后获得证悟?的确,证悟者与未开悟者之比,正如黎明时分的寥寥星子与清朗夜空的浩瀚繁星之比。

  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没有认清人身的价值。你将白白浪费人生,当人生稍纵即逝,抵达终点之际,你将一无所成。但是,一旦认清人身所带来的难得机会,你肯定会全心全力修行佛法,最后有所收获。

  如果你善用人身于正行正道,你就能在今生今世获得证悟。过去所有的成就者都是平凡人身,但是经由学习佛法,跟随一位证悟的上师,并用一生的时间专心修行所接受的教法,行菩萨的伟大事业,最后获得证悟。

  

  菩萨心智慧心

  

  不要忘记上师,时时向他祈求。不要随顺妄念,时时观照自心。不要忘记死亡,时时谨守戒律。不要忘记有情,时时回向功德。

   佛陀的教义,目的是要我们主宰个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与语,你及他人的苦难就能结束。但是,你若让心充满了消极的妄念,那么无论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说了许多良善的话语,你还是远离正途。

   主宰心是要全然恒久不变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为,一次又一次反复检查你的心。一旦消极的妄念升起,就用适当的矫正法来治疗。而当积极的正念升起,就将功德回向给所有有情众生来强化它,并祈愿他们能证悟到最后的觉知(成就佛果)。即使在日常活动中或心神烦乱时,都能从惯常的沉静洞察中保持明净的觉醒,那你终将持有这智慧心的体认。所以,随时警觉是解决轮回之苦最基本的良方。

   戒律的实践,将引导你到达不论你是否在实践期都能保持这觉醒的境界,这就是教导的重点。没有持守戒律,无论你记颂多少仪轨或咒语、或做几千次大礼拜、乃至几千次绕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乱的,就不能帮助你去除心中紊乱的思绪,不要忘记这是最具决定性的基础。

   就像所有的事物,总是残酷地渐渐接近其最终的归宿,你的生命亦是如此,像一只燃烧的油灯,很快就会用完。你若以为你能先把工作完成,等退休以后再来持守戒律,你有这种想法就太不理智了。你认为你能活那么久吗?死亡不也同样降临在年轻人及老年人身上?因此,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忘…

《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