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加持,從蓮師前額放光流入我們的前額,在這些脈中的所有不淨都被洗淨,同時我們接受了蓮師金剛身的加持。
四種灌頂的第一灌是“瓶灌頂”,一般在上師給予灌頂時,我們觀想主尊及整個壇城都在灌頂儀式所用的寶瓶中,壇城融入甘露,充滿整個寶瓶,我們從寶瓶中接受加持。在這裏,我們透過光入前額,重新得到第一灌。經由此,授權我們可以做各種生起次第的禅定、儀軌以及觀想,像是寂靜及忿怒本尊的生起次第。經由這樣的加持,在我們心中種下成熟爲持明者的種子;持明者的意思是指心已成熟爲智慧。雖然身體依然是一個五大的皮囊,但已准備好臨終時融入智慧身;從五道的觀點來看,這是與資糧道及加行道相關聯。接受了第一灌,奠下了成就化身的必要善緣。
接下來,從蓮師的喉間,我們觀想紅色的“阿”字,燦爛的光芒由此射出,就像是從一顆閃亮、燦爛的紅寶石所射出的光芒;光入我們的喉間,進入我們所觀想的“阿”字。這道紅光湧入我們的身體,遍滿並清淨我們的脈,清淨了我們在語上一切的惡行,譬如謊言、謠言、閑話以及謾罵等,也清淨了負面語言所依存的業風,同時我們得到蓮師金剛語的加持。接受了第二灌,或稱“秘密灌頂”,通常是上師由充滿甘露的頭骨中賜予此無死之甘露。第二灌授權我們持頌各種咒語,同時也種下成就“壽命自在持明者”的種子。第二灌能令身心轉爲智慧,同時也奠下成就報身的善緣。
接著,從蓮師的心中觀想種了字“吽”,像秋天裏蔚藍天空的湛藍色,射出燦爛的光芒,融入我們心中的“吽”字。再一次,光芒遍滿我們的身體,同時遍及我們全身所有的脈,清淨了叁種負面的心意,嫉妒、惡意、邪見,同時也淨化了支撐心意的紅、白明點。此時,我們得到蓮師金剛意的加持,也得到第叁灌,或稱“智慧灌頂”。通常在接受第叁灌時,我們觀想壇城所有的本尊放出無量光明,融入我們全身。這令我們得以領悟大樂的智慧,達到法身的階段,成爲大手印持明者。當蓮師傳授金剛普巴的灌頂給弟子時,他在壇城的中央化現爲金剛普巴。這樣一種化現爲無量智慧本尊的能力,就是這個層次持明者的特征或果報,被稱爲“大手印”是因爲手印代表“化現”。
現在第二個藍色的吽字由蓮師心中的吽字射出,像一顆流星,穿入我們心中,與我們的心意相融,我們全身充滿了光,這完全清除了我們身語意上一切障蔽覺醒的微細煩惱,同時也清淨了煩惱的迷惑基礎,也就是本始基。在梵文中稱爲“阿賴耶”,事實上是一切習性的儲藏處,也是所有正面及負面業力的儲藏所。在兩種障蔽中,這個灌頂清除妨礙究竟知識或直觀的障蔽;這層面紗的障蔽是來自西藏人所稱的叁輪概念,也就是主體(能)、行動、客體(所)。經由此灌頂,我們同時得到蓮師身、語、意合一的加持。
第四灌或稱“文字灌頂”,就是指出一切現象的自然狀態;經由此灌頂,我們就成爲修行大圓滿的適當容器,我們的內在也種下了“任運天成持明者”的種子,這令五身40得以任運天成,也就是蓮師本身的證量層次。這是究竟的佛境,叁身的不可分割,或是法界體性身,此時我們的身語意與蓮師的身語意合成一味而無分別,然後安住在于此一味的平靜中,繼續持頌咒語,這是稱爲“親見究竟上師真實面目”。如果我們因此了悟自心即是法身,這就等同從叁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處接受灌頂一樣。
在上師相應法中有五個層次的意義:1.外在意義上是累積功德,這包含在前方虛空中觀想上師及其眷屬衆,心中想著所有本尊聖衆都只是上師智慧心的展現,然後向他們皈依、發菩提心及做七支獻供。2.內在意義上是淨化自己的覺受,這包含了觀想上師在頭頂,然後接受他的加持。3.在密意上,是令自己的智慧刹那現起,這就是觀想上師在自己心中。4.最秘密的意義上,就是認識到本尊就是自己,這就是觀想自己爲本尊,了悟到自己身語意從未與上師的身語意分離過,而自己現起爲本尊。5.究竟的意義上,也就是究竟空廣而不受概念及條件之限,然後無勤(不需用功)安住于此不可思議的光明智慧中。
叁、臨終時的轉化
在四灌頂之後,而在結束修行前,我們念以下的祈請文:
此生面臨終了時,
我乃金剛瑜伽母,
轉爲燦然光明圈,
得與蓮師無二融;
願己成佛大樂境,
自顯殊勝阿亞山,
無二化現之佛土。
這指的是臨終時刻,此生的一切現象及覺受都消失了,而下一世的現象及覺受正要開始。在不自覺的情形下落入死神之手,我們無法確定自己在未來是否不會遭遇大的痛苦,因此我們應熱切地向蓮師祈請:
蓮師,在此臨終時刻,
請以大悲眷顧我;
若您無法持續地關愛,
我將無法由輪回迷惑中解脫。
在我們向蓮師虔心熱烈祈請時,仍然觀想,自己是金剛瑜伽母,這時蓮師以大愛的眼神看向我們,同時面帶微笑。從蓮師的心中化現出溫暖的紅光,就像旭同般,充滿大樂慈悲的加持,融入我們自己的心。這道光芒,就像邀請及引領我們去殊勝銅色山的使者,我們融入光中,然後從頭頂及腳底逐漸消融至自己的心中,然後成爲一顆燦爛的小紅光圈,接著射上虛空。這個紅色的光球,就像我們虔誠心的精華,向上跳躍進入虛空並融入上師的心,而蓮師自身就像彩虹般消失于虛空,融入光中而究竟的廣大合一。然後,我們安住于無二的狀態中,在上師心與己心無區別下安住。如果可能,我們應住于此自然的純樸中,不追逐念頭也不壓抑念頭。在所有上師相應法的結尾中,這是最高的,也是臨終修行“頗瓦”,也就是轉識的修行中最深及精要的。如果我們突然或毫無預警的面臨死亡,應當清晰地觀想自己上師的心,而我們的心與上師的心相融。
這是上師相應法的圓滿次第,接著,我們念頌最後一段祈禱文:
由心底深處向您祈請,
非只口說;
由您心中的廣地賜予加持,
令我一切心願得以圓滿。
蓮師的心和我們自己的心合而爲一,我們在樂空無造作的狀態中安住片刻,這也是自然純樸的上師心。
當我們從這樣的狀態中起座,應覺知一切現象都是上師的化現,一切聲音爲咒語,而一切念頭都是智慧的化現。接著,我們以大愛及慈悲,將修行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同時將此修行中的了悟帶入一切自己的事業中。我們可以用龍欽甯體前行法長軌中的回向文。
一般說來,任何時刻我們都應一再爲所有衆生做廣大的祈請:
願上師們長久住世遍傳佛法
願我能利益無量衆生及法教
在入睡時應思維“願一切衆生達到究竟境界”;醒來時應想“願一切衆生在證悟狀態中覺醒”;在起休時應想“願一切衆生得佛身”;在穿衣服時應想“願一切衆生虛心及知恥”;在點火時應想“願一切衆生燃盡煩惱之木”;吃飯時應想“願一切衆生食用叁摩地的食物”;開門時想“願一切衆生開啓解脫之門”;關門時想“願一切衆生關閉下叁道之門”;出外時想“願我踏上解脫衆生的道路”;上坡時想“願我引領一切衆生前往上道”;下坡時想“願我引領衆生離開下道”;見到快樂時想“願一切衆生達到成佛的快樂”;見到痛苦時想“願一切衆生的痛苦得以撫平”。據說,我們對衆生未來的利益,全賴我們在修行道上祈請的程度來決定。
在這所有的祈請文中,有一篇是由龍欽巴尊者所寫的:
生生世世,無論出生于何處,
願得上道七功德;
出生得遇佛法,具足閑暇修正法,
令上師歡喜,願日夜修法;
對法了悟且達其根本目的,
在該世願渡脫生死之海;
弘揚正法于世間,
願永不倦怠于利他成就;
經由無偏利他之巨浪,
願一切衆生同登佛境。
在修行的時候以大願伴隨回向是非常重要的。
卷二、將修行當作生活的一部分
一般來說,談到“佛法修行者”一詞,我們指的是一個人,能夠面對任何狀況,不論好壞,甚至能夠把最壞的經驗拿來當催化劑,幫助他在修行道路上進步。人生的遭遇應當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待修行、經驗和領悟,我們應當了解,所有遭遇,不論正面或負面,都是修行道上的開示。
不論是好的和壞的經驗,都可能使障礙生起,這些障礙永遠不能改變我們的心意,或者征服我們。我們要像大地一樣,不去分辨好壞、有利或不利,而同樣地養育所有衆生;很單純地,大地就在那裏。當修行者面對困境,應當運用這種困境作爲加強修行的機會,這就像是強風不但無法吹滅大火,反而會加強火苗,讓火燒得更旺盛。
如果我們面臨不幸,像是碰到不良影響,被人辱罵或批評,甚至被丟到牢裏,我們不應當想“我一直都在向叁寶祈請;我不應得到這樣的待遇”;我們要了解,所有這一類的困難都是因爲在過去世不斷傷害他人的結果。我們要忍受這種苦難,心想:“願其他所有衆生,因著他們過去世累積一切惡業所帶來的痛苦,透過我的遭遇,集中在我身上,並在我身上耗盡”;要永遠了解,困難的狀況其實是蓮花生大士善巧方法的示現,以此方法給我們機會淨化自己的負面業力。
于是,我們要快樂地接受任何痛苦或批評,心想:“這是因著上師偉大慈悲才降臨我身上的”。舉例說,有許多……人,過去二十五年在……
《如意寶--上師相應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