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
選自《頂果欽哲法王傳》(增訂版、百歲紀念版)中的《頂果欽哲仁波切簡短開示選集》和國內版
《成佛之道殊勝證悟道前行法》的附錄部分
《頂果欽哲法王傳》(增訂版、百歲紀念版)
The Life and World of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增訂本
作者:馬修·李卡德 編譯:賴聲川
出版社:雪謙文化(全佛)
目錄
一、《頂果欽哲仁波切簡短開示選集》(注:題目皆由譯者增添)
關于上師
關于心的本性
記得死亡
空性就是上師
關于慈悲
妄念
我執
叁乘
心與見地合一的口訣
證悟和迷惑的現象
心與覺性
心的本性
修行的步驟
執著于“我”
日常的願望
主宰自己的心
再論上師
精要指示
二、國內版《成佛之道 殊勝證悟道前行法》的附錄部分
讓修行融入你的生活
自我與他人
心
修行
菩薩心 智慧心
直指心性
閉關教言
心靈之歌(略,第一部分《頂果欽哲仁波切簡短開示選集》已經涵蓋)
獻給父母的歌
覺相叁身金剛道歌
超越時間的生命
一、《頂果欽哲仁波切簡短開示選集》
(注:題目皆由譯者增添)
關于上師
一顆水晶放在任何一塊布上,不論白、黃、紅或黑,就會透出那一塊布的顔色。同樣地,經常跟你在一起相處的人,不論他們影響是好或壞,對于你生命和修行的方向,會有極大的影響。
應該花時間和真正心靈的朋友相交,這會讓我們對所有衆生充滿愛,同時也會幫助我們看到什麼是負面情緒和憎恨。和這樣的朋友在一起,學習他們的作爲,自然能讓我們浸淫在他們優良的特質中,就如同環繞金山飛行的鳥兒,沐浴在金色光芒中。
爲了讓自己從六道輪回痛苦的惡性循環中解脫出來,達到證悟的全知,我們必須依賴一位真正的老師。這樣一位老師一切的思考、言語和行爲永遠全然依據佛法。他能夠告訴我們怎麼做才能夠在道路上進步,怎麼做才能避免障礙。一位真實的心靈老師就是一面帆,讓船快速地渡海。
如果相信他的話語,就很容易找到六道輪回的出口,這也就是爲什麼老師那麼珍貴。證悟並不能只根據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達成,修行的每一個階段,不論是根據經教或密續,都需要一位夠資格的老師講解。
話說所有過去的佛,現在的佛,以及未來的佛,都必須跟隨一位老師才能夠成佛。
佛陀的開示廣大,密法傳承衆多,涉及的主題無盡。缺少老師的口訣指示,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如何把這麼多的法教濃縮到最精要的點上,以及如何實修。
雖然上師在我們面前呈現的是平凡的人形,行爲舉止看起來也都像凡人,事實上,他的心與佛陀無二無別。上師和佛陀之間的唯一差別,就是上師對我們的慈悲,而這個慈悲事實上已經超越所有過去的諸佛——因爲雖然過去的諸佛都已得到完美的證悟,但是我們既無法親自見到他們,也無法聽到他們的開示。而我們的心靈老師,是在我們此生中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可以見到他,從他那裏得到指示,引導我們離開六道輪回的泥濘,走向證悟。
關于心的本性
爲了驗證無生自性的高地,我們必須溯源而上,認清自己意念的源頭。要不然,一個念頭會帶出第二個念頭,第二個念頭會帶出第叁個,永無止盡。我們經常被過去的回憶所騷擾,被未來的期望所牽引,當下卻毫無醒覺。
是我們的心,引領我們進入娑婆輪回的迷途。我們對心真實的本性是盲目的,只知道緊緊抓住自我本性所幻化出來的意念,以致覺性被固化成像是“我”和“他”、“可欲”和“可惡”,以及許許多多其他的概念。這就是我們創造娑婆世界的方式。
反過來說,如果不讓念頭固化,如果能夠認清念頭的空性,那麼每一個在心中生起和消逝的念頭,都能夠讓我們對空性的體現愈來愈清晰。
在最冷的冬天,寒凍使得湖川結冰;水變成固態,能夠承受人、動物、和車。春天到來,大地和水溫暖起來,開始解凍。冰原來的硬度到哪裏去了
水是柔軟的、流動的,冰是硬的、尖的,我們哪能說它們相同
但是我們又怎能說它們不同?因爲冰只不過是固化的水,而水只不過是溶化的冰。
我們對周圍世界的覺受也是相同的。我們執著于現象的真實性,不斷的在吸引和排斥之間、享樂與痛苦之間、得與失之間、有名與無名之間、稱贊與責備之間受盡折磨,于是我們的心固化了。我們必須將概念的冰化解爲內在自由的活水。
六道輪回和涅槃的一切現象都像彩虹一般地現起,而跟彩虹一樣,它們並非具實存在。一旦我們認識到實像的真實本性,也就是本性爲空,卻同時能現起爲萬象的世界,那麼我們的心將不再受幻覺所驅使。如果我們知道如何令念頭在現起時即自我消溶,它們就會像飛鳥劃過天空一樣地劃過我們的心——不留下任何痕迹。
保持這單純的狀態。如果遇見快樂、成功、繁榮,或者其他有利的條件,把它們視爲夢和幻象、不要執著。如果患上疾病、被人毀謗、權益被剝奪,或者遭受其他身體上或心理上的折磨,不要灰心,反而要重新燃起慈悲心,發願因著自己的痛苦,願所有衆生的痛苦能夠燒盡。不管什麼狀況升起,勿墜入狂喜或悲痛,在不可動搖的甯靜中保持自由和安適。
記得死亡
就如同每樣東西不可避免的不斷走向它終究的消逝,我們的生命也同樣的,像一盞油燈一樣,很快將燒盡。一種愚蠢的想法是認爲自己可以先完成所有的工作,然後退休後利用生命後段來修行佛法。你能確定你會活那麼久嗎?難道死亡不但襲擊老年,同時也襲擊青年嗎
所以說,不論你在做什麼,記得死亡,將心專注在佛法上。
空性就是上師
當你見到高山,
請記得內在的見地,
內在的見地就是上師的心,
與你的心的本性無二無別。
當你見到美麗的森林,
請記得體驗和證量,
無需期望也無需懷疑,
它們都是上師的幻化。
當你見到滿園的花朵,
請記得行爲是自然的解脫,
所有行爲與法相應,
這就是上師圓滿的生命。
不論你的念頭多麼錯亂,
它們不過是智力的産品。
一旦你令念頭被解脫
于不生、不住、不滅,
念頭即消融于空性。
那赤裸的空性就是上師:
超越智力的原始智慧。
關于慈悲
自無始以來,我們無數的生命中,每一次都必定有父母。所以說,每一個衆生都曾經當過我們的母親或父親。每當想到這些曾經是自己父母的衆生,長久以來,無助地在輪回中流浪,就像是迷了路的盲人一樣,我們不得不對他們生起極大的慈悲。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夠的,他們需要實際的幫助。但是只要我們的心還受執著的囹圄,就算給他們食物、衣服、錢,或者單純的善意,最多也只能帶給他們一種暫時而有限的快樂。因此,必須尋找一種方式,讓他們能夠完全從痛苦中解脫。而唯一的方式,就是踏上心靈之道,先轉化自己,才有能力轉化他人。
慈悲應該是沒有偏見的對待所有衆生,不去分辨誰是朋友,誰是敵人。應該持續在心中保持這種慈悲,所做的任何正面行爲,即使只是獻出一朵花,或者念誦一個咒語,都應該加上一種希望,願所有衆生,沒有例外的,都能夠因此行爲而得到利益。
過去時代的偉大老師們認爲,最珍貴的開示就是空性和慈悲的無二無別。他們培養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而幫助他人的能力,毫不費力地自然從這四無量心中現起。因著對所有衆生慈悲的動機,我們應該在心中堅定地發願,爲利益一切衆生而證悟。沒有這個發心,我們的慈悲只不過是真正慈悲的劣質仿冒品。據說:“祈願他人快樂——即使是想危害我們的人——是完全快樂的泉源。”當我們最後到達這個境界時,對所有衆生的慈悲就會自然現起,完全無需造作。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必須全力專注去完成爲他人成佛的承諾,直到我們清楚地看到平凡生命中的一切活動是多麼了無意義且充滿無謂的困擾。衆生在這艱困時代中退化的狀況,不免令我們撼動而悲傷,而在心中生起一種強烈的決心,要從娑婆世界中解脫出來。如果這樣的態度真正生根,大乘佛法的功德和成就絕對會從中生長。但是,如果從娑婆世界解脫的真實決心沒有深深種植我心,我們的佛法修行就沒有辦法真正完整地發展。
所有衆生都同樣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我和他人之間的重大差別就只在數量上——我只有一個人,而他人無數。所以說,跟無量其他衆生的快樂和痛苦相比,我個人的快樂和痛苦是完全微不足道的。真正重要的是其他衆生快樂還是痛苦,這就是決心達成證悟的根基。我們應該希望他人快樂,而不是自己,尤其應該希望那些我們認爲是敵人,以及對我們不好的人能夠快樂。不然的話,慈悲有何用
妄念
我們平常稱爲“心”的其實是迷惑的心,是執著、憤…
《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選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