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选集

  

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

  

  选自《顶果钦哲法王传》(增订版、百岁纪念版)中的《顶果钦哲仁波切简短开示选集》和国内版

  《成佛之道殊胜证悟道前行法》的附录部分

  

  《顶果钦哲法王传》(增订版、百岁纪念版)

  The Life and World of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增订本

  作者:马修·李卡德 编译:赖声川

  出版社:雪谦文化(全佛)

  

  目录

  

  一、《顶果钦哲仁波切简短开示选集》(注:题目皆由译者增添)

  

  关于上师

  关于心的本性

  记得死亡

  空性就是上师

  关于慈悲

  妄念

  我执

  三乘

  心与见地合一的口诀

  证悟和迷惑的现象

  心与觉性

  心的本性

  修行的步骤

  执著于“我”

  日常的愿望

  主宰自己的心

  再论上师

  精要指示

  

  二、国内版《成佛之道 殊胜证悟道前行法》的附录部分

  

  让修行融入你的生活

  自我与他人

  心

  修行

  菩萨心 智慧心

  直指心性

  闭关教言

  心灵之歌(略,第一部分《顶果钦哲仁波切简短开示选集》已经涵盖)

  献给父母的歌

  觉相三身金刚道歌

  超越时间的生命

  

  

一、《顶果钦哲仁波切简短开示选集》

  

  (注:题目皆由译者增添)

  

  关于上师

  

  一颗水晶放在任何一块布上,不论白、黄、红或黑,就会透出那一块布的颜色。同样地,经常跟你在一起相处的人,不论他们影响是好或坏,对于你生命和修行的方向,会有极大的影响。

  应该花时间和真正心灵的朋友相交,这会让我们对所有众生充满爱,同时也会帮助我们看到什么是负面情绪和憎恨。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作为,自然能让我们浸淫在他们优良的特质中,就如同环绕金山飞行的鸟儿,沐浴在金色光芒中。

  为了让自己从六道轮回痛苦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达到证悟的全知,我们必须依赖一位真正的老师。这样一位老师一切的思考、言语和行为永远全然依据佛法。他能够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够在道路上进步,怎么做才能避免障碍。一位真实的心灵老师就是一面帆,让船快速地渡海。

  如果相信他的话语,就很容易找到六道轮回的出口,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那么珍贵。证悟并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想法就可以达成,修行的每一个阶段,不论是根据经教或密续,都需要一位够资格的老师讲解。

  话说所有过去的佛,现在的佛,以及未来的佛,都必须跟随一位老师才能够成佛。

  佛陀的开示广大,密法传承众多,涉及的主题无尽。缺少老师的口诀指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如何把这么多的法教浓缩到最精要的点上,以及如何实修。

  虽然上师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平凡的人形,行为举止看起来也都像凡人,事实上,他的心与佛陀无二无别。上师和佛陀之间的唯一差别,就是上师对我们的慈悲,而这个慈悲事实上已经超越所有过去的诸佛——因为虽然过去的诸佛都已得到完美的证悟,但是我们既无法亲自见到他们,也无法听到他们的开示。而我们的心灵老师,是在我们此生中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见到他,从他那里得到指示,引导我们离开六道轮回的泥泞,走向证悟。

  

  关于心的本性

  

  为了验证无生自性的高地,我们必须溯源而上,认清自己意念的源头。要不然,一个念头会带出第二个念头,第二个念头会带出第三个,永无止尽。我们经常被过去的回忆所骚扰,被未来的期望所牵引,当下却毫无醒觉。

   是我们的心,引领我们进入娑婆轮回的迷途。我们对心真实的本性是盲目的,只知道紧紧抓住自我本性所幻化出来的意念,以致觉性被固化成像是“我”和“他”、“可欲”和“可恶”,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的概念。这就是我们创造娑婆世界的方式。

   反过来说,如果不让念头固化,如果能够认清念头的空性,那么每一个在心中生起和消逝的念头,都能够让我们对空性的体现愈来愈清晰。

   在最冷的冬天,寒冻使得湖川结冰;水变成固态,能够承受人、动物、和车。春天到来,大地和水温暖起来,开始解冻。冰原来的硬度到哪里去了

  水是柔软的、流动的,冰是硬的、尖的,我们哪能说它们相同

  但是我们又怎能说它们不同?因为冰只不过是固化的水,而水只不过是溶化的冰。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觉受也是相同的。我们执著于现象的真实性,不断的在吸引和排斥之间、享乐与痛苦之间、得与失之间、有名与无名之间、称赞与责备之间受尽折磨,于是我们的心固化了。我们必须将概念的冰化解为内在自由的活水。

   六道轮回和涅槃的一切现象都像彩虹一般地现起,而跟彩虹一样,它们并非具实存在。一旦我们认识到实像的真实本性,也就是本性为空,却同时能现起为万象的世界,那么我们的心将不再受幻觉所驱使。如果我们知道如何令念头在现起时即自我消溶,它们就会像飞鸟划过天空一样地划过我们的心——不留下任何痕迹。

  保持这单纯的状态。如果遇见快乐、成功、繁荣,或者其他有利的条件,把它们视为梦和幻象、不要执著。如果患上疾病、被人毁谤、权益被剥夺,或者遭受其他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折磨,不要灰心,反而要重新燃起慈悲心,发愿因着自己的痛苦,愿所有众生的痛苦能够烧尽。不管什么状况升起,勿坠入狂喜或悲痛,在不可动摇的宁静中保持自由和安适。

  

  记得死亡

  

  就如同每样东西不可避免的不断走向它终究的消逝,我们的生命也同样的,像一盏油灯一样,很快将烧尽。一种愚蠢的想法是认为自己可以先完成所有的工作,然后退休后利用生命后段来修行佛法。你能确定你会活那么久吗?难道死亡不但袭击老年,同时也袭击青年吗

  所以说,不论你在做什么,记得死亡,将心专注在佛法上。

  

  空性就是上师

  

  当你见到高山,

  请记得内在的见地,

  内在的见地就是上师的心,

  与你的心的本性无二无别。

  

  当你见到美丽的森林,

  请记得体验和证量,

  无需期望也无需怀疑,

  它们都是上师的幻化。

  

  当你见到满园的花朵,

  请记得行为是自然的解脱,

  所有行为与法相应,

  这就是上师圆满的生命。

  

  不论你的念头多么错乱,

  它们不过是智力的产品。

  一旦你令念头被解脱

  于不生、不住、不灭,

  念头即消融于空性。

  那赤裸的空性就是上师:

  超越智力的原始智慧。

  

  关于慈悲

  

   自无始以来,我们无数的生命中,每一次都必定有父母。所以说,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当过我们的母亲或父亲。每当想到这些曾经是自己父母的众生,长久以来,无助地在轮回中流浪,就像是迷了路的盲人一样,我们不得不对他们生起极大的慈悲。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实际的帮助。但是只要我们的心还受执著的囹圄,就算给他们食物、衣服、钱,或者单纯的善意,最多也只能带给他们一种暂时而有限的快乐。因此,必须寻找一种方式,让他们能够完全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的方式,就是踏上心灵之道,先转化自己,才有能力转化他人。

   慈悲应该是没有偏见的对待所有众生,不去分辨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应该持续在心中保持这种慈悲,所做的任何正面行为,即使只是献出一朵花,或者念诵一个咒语,都应该加上一种希望,愿所有众生,没有例外的,都能够因此行为而得到利益。

   过去时代的伟大老师们认为,最珍贵的开示就是空性和慈悲的无二无别。他们培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帮助他人的能力,毫不费力地自然从这四无量心中现起。因着对所有众生慈悲的动机,我们应该在心中坚定地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证悟。没有这个发心,我们的慈悲只不过是真正慈悲的劣质仿冒品。据说:“祈愿他人快乐——即使是想危害我们的人——是完全快乐的泉源。”当我们最后到达这个境界时,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就会自然现起,完全无需造作。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全力专注去完成为他人成佛的承诺,直到我们清楚地看到平凡生命中的一切活动是多么了无意义且充满无谓的困扰。众生在这艰困时代中退化的状况,不免令我们撼动而悲伤,而在心中生起一种强烈的决心,要从娑婆世界中解脱出来。如果这样的态度真正生根,大乘佛法的功德和成就绝对会从中生长。但是,如果从娑婆世界解脱的真实决心没有深深种植我心,我们的佛法修行就没有办法真正完整地发展。

  所有众生都同样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我和他人之间的重大差别就只在数量上——我只有一个人,而他人无数。所以说,跟无量其他众生的快乐和痛苦相比,我个人的快乐和痛苦是完全微不足道的。真正重要的是其他众生快乐还是痛苦,这就是决心达成证悟的根基。我们应该希望他人快乐,而不是自己,尤其应该希望那些我们认为是敌人,以及对我们不好的人能够快乐。不然的话,慈悲有何用

  

  

  妄念

  

  我们平常称为“心”的其实是迷惑的心,是执著、愤…

《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