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怒和无明搅起的念头所形成的混乱涡旋。这个心不同于证悟的觉知,这个心永远不断的被一个接一个的妄念带走。仇恨或执著的念头随时可能因为偶然遇见仇敌或朋友而毫无预警的突然生起。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对治立即征服这种念头,会快速生根繁殖,加强心中仇恨或执著的惯性主导位置,增添更多业力的烙印。
但不论这些念头有多么强烈,它们毕竟只是念头,终究会消逝于空性中。当你认识到心的本性,这些似乎随时在出现于消失的念头再也无法欺骗你。就如同云会形成、停留片刻,然后又消失于天空中,同样的,妄念生起、停留片刻,然后又消逝在心的空性中。事实上什么都没有发生。
当阳光照到水晶,彩虹般的光会出现,但这些光并不具有能被抓住的实质。同样的,所有的念头呈现出无限的样貌——虔诚、慈悲、害人之心、欲望——但它们完全没有实质的存在。这就是佛陀的心。没有任何念头不是空性。当念头生起的那一刹那,如果我们能了解念头的空性,它们会消逝。执著与仇恨永远无法打扰自己的心,迷惑的情绪自动瓦解,不会累积负面行为的业,也不会有苦。
我执
如果今天就能征服我执,你今晚就会证悟。如果明天征服它,明晚就会证悟。但如果你永远无法征服它,你就永远无法证悟。而“我”不过就是一个念头。念头和情绪没有实质的固态形式、形状,或颜色。心中升起一个念头:它的威力之强,让你充满侵略心和毁灭心。此刻,是愤怒在高举武器吗?是愤怒带领了千军万马吗?它能像火一样烧东西,像石头一样把东西碾碎,像暴涨的河流一样把东西冲走吗?不。愤怒就像任何的念头或情绪一样,它没有真实的存在——甚至在自己身体、语言或念头中都没有确切的位置。它就像风,在空旷的虚空中狂吼。
不要被狂野的念头所奴役,反而要去认识念头空的本性。当你征服了内在的仇恨,你会发现在外没有剩下任何一个敌人。反过来说,你可以用蛮力征服全世界的所有人,但你的仇恨只会越来越大。放纵自己去满足仇恨永远不会让它消逝。唯一无法忍受的敌人就是仇恨本身。仔细去研究仇恨的本质,你会发现它不过就是一个念头。当你如是见到它,它就会像一朵云消失在空中。
三乘
佛法的开示描述三种基本态度。这三种态度相对于三条道路,也就是“三乘”。这是可以一起修行,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出离是基本乘的基础,于是也就成为所有以下道路的根本。出离心意味着一个强大的愿望,愿自己能够不但从眼前的悲苦中解脱出来,也要从婆娑世界因果轮回带来的似乎永无止尽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出离心带来的是一种真心体验的厌倦,对于人世间无止尽寻求满足、肯定、利益及名望的幻灭。
慈悲是大乘的原动力。慈悲生起的过程是:当我们体会到“自我”和现象世界现起的一切其实都没有俱足、独立的存在,我们会看到一切的苦来自自己以及他人基本的无知。我们都误将无穷现起的幻象当成独立而永远存在的个体。觉醒的人则认识到,缺乏任何独立实质的存在正是一切的究竟本性。觉醒的人看到众生在无知的魔法下正在六道轮回中流浪、受苦,自然根据他对众生感受的无穷慈悲而行动。大乘的修行者因同样的慈悲心而感到激励,不单为自己的解脱发愿要成佛,而为的是得到能力来渡一切众生脱离六道轮回固有的苦。
纯净的见地是金刚乘殊胜的观点。这就是要在一切众生中见到佛性,在一切现象中见到最原始的纯净和完美。每一位众生都具有佛性,就如同每一粒芝麻都具有油一样。简单的说,无知就是不认识佛性,像一个穷人不知道自己茅屋下藏着一壶黄金一样。所以说,走向证悟的旅程就是重现发现这被遗忘的本性,就像拨云见月,当遮蔽太阳的云朵被吹走之后,重新见到本来就一直灿然的太阳一样。
心与见地合一的口诀
轮回与涅槃一切现象的泉源
是心的本性——空、明亮,
包含一切,广大如虚空。
当你来到这如天一般广大的境地,
在它的开阔中歇息,就安住在那开放中,
与那天空般广大的境地融为一体:
自然的,你会越来越放松在这境地之中——
妙哉!
如果能成就
此心与见地合一之方法,
你的领悟自然会广大。
而如同太阳在虚空中自由的照耀,
你的慈悲亦无误照耀一切未成就之众生。
证悟和迷惑的现象
佛的特质遍满一切众生,就像油遍满一粒芝麻一样。这些特质从来就在,从来就是完满不变的,是究竟本性的自然灿然表达。所以可以说涅槃的一切特质同样的完全遍满于充满痛苦与幻象的六道轮回中。迷惑和觉悟这两种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想一想天空中的云。云的形成依赖着天的存在。但天永远不变。云出现在天空中,之后被风吹散,天空重新出现,但它一直都是一样的。同样的,没有任何现象——包含六道轮回中的——会被涅槃觉醒状态所压制。现象在觉醒的本性中现起,但不会改变那本性。
这么说的话,迷惑的现象是否也遍满觉醒的现象?不,因为究竟本性是永远不变的,不会被任何妄念所影响。于是能说迷惑的现象从来就无异于究竟本性,但究竟本性之中并不包含迷惑的现象。佛性存在于迷惑中,但迷惑不存在于佛性中。
《大幻化纲密续》中说,“究竟本性被念头的形成所遮蔽。”众生遗忘了究竟,也就是他们自己的本性。究竟本性像太阳,现象像从太阳射出来的光束。如果能认识到这一切的光束,这些现象,都来自太阳,就是就是究竟本性本身,这就是当下完全证悟。但不觉醒的众生并不认识光束是哪里来的,背向太阳,不去看光束的泉源,反而看向光束的落点。他们开始产生一种概念,认为外面有客体,里面有主体。接着,当五种感官将“客体”连向“主体”,这就产生渴求和排斥。六道轮回的种子已被播下,从中便长出婆娑轮回的三世。但在这过程中,迷惑的现象从来就没有和佛性分开过,因为佛性永远遍满每一位众生以及一切现象。
正像全世界所有的山脉、大洲以及一切其他都存在于无限虚空之中,同样地,一切现象都在佛性之中现起。虚空能让整个宇宙在它之内现起,但虚空不需要向在它之内现起的任何现象表现自己。同样的,觉醒的诸佛不需要用任何方式现起。但因为在成佛之前所许下的强烈愿望,以及众生对他们祈请加持所创造的缘,使诸佛自然以不同的方式现起,根据众生的需要而帮助众生。
所以说,证悟和迷惑的现象同样都包含在究竟本性之中。但这究竟本质从来不会被相对现象的迷惑所污染或遮蔽。
象是内在究竟本质的灿然表现;
心的本性是内在究竟本质的智慧表现。
究竟上师——现象与心融成一味
自然驻于己内。啊哈!喜哉!
心与觉性
如果能够分辨心及觉性,而认识到原初本性,
究竟的见地会渐渐清楚。
即使内在觉性现在还不清楚,
只要不让心散乱于外,即可;
因为觉性就在心的甚深处。
一种说法是,就像是水和冰:
水和冰不完全一样,
后者是固体,抓的住。
但是融化的冰与水无别,
所以在实性中,水和冰非二,而是同一。
同样地,心,因迷惑而非觉性,
当我们领悟心的本性,心即与觉性无别。
心与觉性在感受上虽相异,
却无法经由推理分析而分辨。
有一天,当我们对觉性的信心增长,
心,就像无智的小孩,
而觉性,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智者。
觉性不会追逐心,而会超越它;
安住在放松、宁静的状态中。
心的本性
心无形、无色,无体;这是它的空相。但是心有知的能力,可以觉察无限种类的现象;这是它的明相。这两种面相无二无别,空性和明性,就是心之原初、相续的本性。
现在,我们心的自然清明被迷惑所遮蔽。当障碍物渐渐被清除,我们会开始揭露出觉性的灿然,直到一个地步,就如同在水面上画一条线,画下去的那一刹那,线便在水上消失,同样的,念头在现起的那一刹那同时即解脱。以这种方式体验心,就是接触成佛的泉源本身。当心的本性被认出来,这就叫做涅槃;当它被迷惑所遮蔽,这就叫做轮回。但不论是轮回或涅槃,都从来没有离开过究竟的相续性。当觉性到达最饱满的状态,迷惑的堡垒会被攻破,究竟的城堡,超越禅定,可以永久把握住。
修行的步骤
证悟的步骤有三:了解、体验和真实的证悟。第一个步骤是理论性的理解,来自研读经文。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很稳定。它像一块布上的补丁,终究会脱落。理论性的理解不够坚强,无法让我们承受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一旦面临困境,任何理论性的理解都无法让我们克服困境。
禅定的经验像烟雾,终究要消逝。如果我们在一个隐密的地方专注禅修,我们必然会得到某些体验。但是这一类的体验非常靠不住。有人说:“奔向体验的禅修者,就如同小孩奔向一道美丽的彩虹一样,会误人歧途。”专注而密集的修行可能会带来一刹那的通灵,也会让我们看到某些成就的征兆,但是这一切只会增加期望和傲慢——只是一些魔鬼般的骗局,障碍的来源。
话说好的状况比坏的状况更难处理,因为好的状况更令人分心。如果我们得到一切所欲——财富、舒适的房子、衣服——应该把它视为幻觉一般,像是在梦中得到的财产,而不要对它产生一种惯性的执著。如果有人对我们生气,或者威胁我们,反而比较容易修忍辱的禅定;如果我…
《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