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選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怒和無明攪起的念頭所形成的混亂渦旋。這個心不同于證悟的覺知,這個心永遠不斷的被一個接一個的妄念帶走。仇恨或執著的念頭隨時可能因爲偶然遇見仇敵或朋友而毫無預警的突然生起。如果不能用正確的對治立即征服這種念頭,會快速生根繁殖,加強心中仇恨或執著的慣性主導位置,增添更多業力的烙印。

  但不論這些念頭有多麼強烈,它們畢竟只是念頭,終究會消逝于空性中。當你認識到心的本性,這些似乎隨時在出現于消失的念頭再也無法欺騙你。就如同雲會形成、停留片刻,然後又消失于天空中,同樣的,妄念生起、停留片刻,然後又消逝在心的空性中。事實上什麼都沒有發生。

  當陽光照到水晶,彩虹般的光會出現,但這些光並不具有能被抓住的實質。同樣的,所有的念頭呈現出無限的樣貌——虔誠、慈悲、害人之心、欲望——但它們完全沒有實質的存在。這就是佛陀的心。沒有任何念頭不是空性。當念頭生起的那一刹那,如果我們能了解念頭的空性,它們會消逝。執著與仇恨永遠無法打擾自己的心,迷惑的情緒自動瓦解,不會累積負面行爲的業,也不會有苦。

  

  

  

  我執

  

  如果今天就能征服我執,你今晚就會證悟。如果明天征服它,明晚就會證悟。但如果你永遠無法征服它,你就永遠無法證悟。而“我”不過就是一個念頭。念頭和情緒沒有實質的固態形式、形狀,或顔色。心中升起一個念頭:它的威力之強,讓你充滿侵略心和毀滅心。此刻,是憤怒在高舉武器嗎?是憤怒帶領了千軍萬馬嗎?它能像火一樣燒東西,像石頭一樣把東西碾碎,像暴漲的河流一樣把東西沖走嗎?不。憤怒就像任何的念頭或情緒一樣,它沒有真實的存在——甚至在自己身體、語言或念頭中都沒有確切的位置。它就像風,在空曠的虛空中狂吼。

  不要被狂野的念頭所奴役,反而要去認識念頭空的本性。當你征服了內在的仇恨,你會發現在外沒有剩下任何一個敵人。反過來說,你可以用蠻力征服全世界的所有人,但你的仇恨只會越來越大。放縱自己去滿足仇恨永遠不會讓它消逝。唯一無法忍受的敵人就是仇恨本身。仔細去研究仇恨的本質,你會發現它不過就是一個念頭。當你如是見到它,它就會像一朵雲消失在空中。

  

  叁乘

  

  佛法的開示描述叁種基本態度。這叁種態度相對于叁條道路,也就是“叁乘”。這是可以一起修行,作爲一個完整的體系。

  出離是基本乘的基礎,于是也就成爲所有以下道路的根本。出離心意味著一個強大的願望,願自己能夠不但從眼前的悲苦中解脫出來,也要從婆娑世界因果輪回帶來的似乎永無止盡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出離心帶來的是一種真心體驗的厭倦,對于人世間無止盡尋求滿足、肯定、利益及名望的幻滅。

  慈悲是大乘的原動力。慈悲生起的過程是:當我們體會到“自我”和現象世界現起的一切其實都沒有俱足、獨立的存在,我們會看到一切的苦來自自己以及他人基本的無知。我們都誤將無窮現起的幻象當成獨立而永遠存在的個體。覺醒的人則認識到,缺乏任何獨立實質的存在正是一切的究竟本性。覺醒的人看到衆生在無知的魔法下正在六道輪回中流浪、受苦,自然根據他對衆生感受的無窮慈悲而行動。大乘的修行者因同樣的慈悲心而感到激勵,不單爲自己的解脫發願要成佛,而爲的是得到能力來渡一切衆生脫離六道輪回固有的苦。

  純淨的見地是金剛乘殊勝的觀點。這就是要在一切衆生中見到佛性,在一切現象中見到最原始的純淨和完美。每一位衆生都具有佛性,就如同每一粒芝麻都具有油一樣。簡單的說,無知就是不認識佛性,像一個窮人不知道自己茅屋下藏著一壺黃金一樣。所以說,走向證悟的旅程就是重現發現這被遺忘的本性,就像撥雲見月,當遮蔽太陽的雲朵被吹走之後,重新見到本來就一直燦然的太陽一樣。

  

  心與見地合一的口訣

  

  輪回與涅槃一切現象的泉源

  是心的本性——空、明亮,

  包含一切,廣大如虛空。

  

  當你來到這如天一般廣大的境地,

  在它的開闊中歇息,就安住在那開放中,

  與那天空般廣大的境地融爲一體:

  自然的,你會越來越放松在這境地之中——

  妙哉!

  

  如果能成就

  此心與見地合一之方法,

  你的領悟自然會廣大。

  而如同太陽在虛空中自由的照耀,

  你的慈悲亦無誤照耀一切未成就之衆生。

  

  證悟和迷惑的現象

  

  佛的特質遍滿一切衆生,就像油遍滿一粒芝麻一樣。這些特質從來就在,從來就是完滿不變的,是究竟本性的自然燦然表達。所以可以說涅槃的一切特質同樣的完全遍滿于充滿痛苦與幻象的六道輪回中。迷惑和覺悟這兩種現象之間的關系是什麼?想一想天空中的雲。雲的形成依賴著天的存在。但天永遠不變。雲出現在天空中,之後被風吹散,天空重新出現,但它一直都是一樣的。同樣的,沒有任何現象——包含六道輪回中的——會被涅槃覺醒狀態所壓製。現象在覺醒的本性中現起,但不會改變那本性。

  這麼說的話,迷惑的現象是否也遍滿覺醒的現象?不,因爲究竟本性是永遠不變的,不會被任何妄念所影響。于是能說迷惑的現象從來就無異于究竟本性,但究竟本性之中並不包含迷惑的現象。佛性存在于迷惑中,但迷惑不存在于佛性中。

  《大幻化綱密續》中說,“究竟本性被念頭的形成所遮蔽。”衆生遺忘了究竟,也就是他們自己的本性。究竟本性像太陽,現象像從太陽射出來的光束。如果能認識到這一切的光束,這些現象,都來自太陽,就是就是究竟本性本身,這就是當下完全證悟。但不覺醒的衆生並不認識光束是哪裏來的,背向太陽,不去看光束的泉源,反而看向光束的落點。他們開始産生一種概念,認爲外面有客體,裏面有主體。接著,當五種感官將“客體”連向“主體”,這就産生渴求和排斥。六道輪回的種子已被播下,從中便長出婆娑輪回的叁世。但在這過程中,迷惑的現象從來就沒有和佛性分開過,因爲佛性永遠遍滿每一位衆生以及一切現象。

  正像全世界所有的山脈、大洲以及一切其他都存在于無限虛空之中,同樣地,一切現象都在佛性之中現起。虛空能讓整個宇宙在它之內現起,但虛空不需要向在它之內現起的任何現象表現自己。同樣的,覺醒的諸佛不需要用任何方式現起。但因爲在成佛之前所許下的強烈願望,以及衆生對他們祈請加持所創造的緣,使諸佛自然以不同的方式現起,根據衆生的需要而幫助衆生。

  所以說,證悟和迷惑的現象同樣都包含在究竟本性之中。但這究竟本質從來不會被相對現象的迷惑所汙染或遮蔽。

  象是內在究竟本質的燦然表現;

  心的本性是內在究竟本質的智慧表現。

  究竟上師——現象與心融成一味

  自然駐于己內。啊哈!喜哉!

  

  心與覺性

  

  如果能夠分辨心及覺性,而認識到原初本性,

   究竟的見地會漸漸清楚。

   即使內在覺性現在還不清楚,

   只要不讓心散亂于外,即可;

   因爲覺性就在心的甚深處。

   一種說法是,就像是水和冰:

   水和冰不完全一樣,

   後者是固體,抓的住。

   但是融化的冰與水無別,

   所以在實性中,水和冰非二,而是同一。

   同樣地,心,因迷惑而非覺性,

   當我們領悟心的本性,心即與覺性無別。

  心與覺性在感受上雖相異,

  卻無法經由推理分析而分辨。

  有一天,當我們對覺性的信心增長,

  心,就像無智的小孩,

  而覺性,就像一個充滿智慧的老智者。

  覺性不會追逐心,而會超越它;

  安住在放松、甯靜的狀態中。

  

  心的本性

  

  心無形、無色,無體;這是它的空相。但是心有知的能力,可以覺察無限種類的現象;這是它的明相。這兩種面相無二無別,空性和明性,就是心之原初、相續的本性。

  現在,我們心的自然清明被迷惑所遮蔽。當障礙物漸漸被清除,我們會開始揭露出覺性的燦然,直到一個地步,就如同在水面上畫一條線,畫下去的那一刹那,線便在水上消失,同樣的,念頭在現起的那一刹那同時即解脫。以這種方式體驗心,就是接觸成佛的泉源本身。當心的本性被認出來,這就叫做涅槃;當它被迷惑所遮蔽,這就叫做輪回。但不論是輪回或涅槃,都從來沒有離開過究竟的相續性。當覺性到達最飽滿的狀態,迷惑的堡壘會被攻破,究竟的城堡,超越禅定,可以永久把握住。

  

  修行的步驟

  

  證悟的步驟有叁:了解、體驗和真實的證悟。第一個步驟是理論性的理解,來自研讀經文。這當然是必要的,但並不是很穩定。它像一塊布上的補丁,終究會脫落。理論性的理解不夠堅強,無法讓我們承受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一旦面臨困境,任何理論性的理解都無法讓我們克服困境。

  禅定的經驗像煙霧,終究要消逝。如果我們在一個隱密的地方專注禅修,我們必然會得到某些體驗。但是這一類的體驗非常靠不住。有人說:“奔向體驗的禅修者,就如同小孩奔向一道美麗的彩虹一樣,會誤人歧途。”專注而密集的修行可能會帶來一刹那的通靈,也會讓我們看到某些成就的征兆,但是這一切只會增加期望和傲慢——只是一些魔鬼般的騙局,障礙的來源。

  話說好的狀況比壞的狀況更難處理,因爲好的狀況更令人分心。如果我們得到一切所欲——財富、舒適的房子、衣服——應該把它視爲幻覺一般,像是在夢中得到的財産,而不要對它産生一種慣性的執著。如果有人對我們生氣,或者威脅我們,反而比較容易修忍辱的禅定;如果我…

《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選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