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生病了,也比較容易面對。這些都是造成痛苦的因,而痛苦本身自然會提醒自己想到佛法。所以說,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些困難的遭遇反而比較容易融到自己道路中。但是當一切都很順暢,也感覺快樂時,我們的心會毫無困難地會接受那個狀況。就如同我們全身塗滿了油,執著很容易在無形中滲入我們心中;它會變成意念的一部分。當我們開始執著于有利的狀況,會開始迷上自己的成就、我們的名、我們的財富。這是非常難去除的。
但是擁有證悟的人就像一座壯麗的山,無法被任何風動搖,就像永遠不變的藍天。好的狀況和壞的狀況,即使來幾千個,都不會形成執著或排斥,不會造成任何期待或懷疑。經文這樣形容,如果在他一邊站著一個人,拿著檀香扇子幫他搧風,另一邊站著一個人拿斧頭准備砍他,他不會較高興有人幫他搧扇子,也不會更恐懼有人要砍他。這樣的人,所有的迷惑都已消失贻盡。不管任何狀況,不論有利或有害,都會讓他在道路上有所進步。
執著于“我”
心將經驗分爲主體和客體。心先認同主體,“我”,然後認同“我的”這個概念,然後開始執著“我的身體”、“我的心”,以及“我的名字”。當我們對這叁種概念的執著愈來愈強烈,愈來愈只會全心關注自己的福祉。我們對于舒適的追尋,無法忍受生命中令人厭煩的狀況,全神貫注在享樂和痛苦、財富和貧困、名氣和平凡、稱贊和指責,全部都是因爲“我”這個概念。
我們執著自己的程度,讓我們幾乎從來不去想他人的福祉。事實上,我們對他人的興趣不比老虎對吃草的興趣大。這和菩薩的觀點完全相反。自我事實上只不過是一個意念的塑造,當我們了解到,所執著的對象,以及能執著的心,都是空的,就很容易可以看到他人和自己沒有兩樣。我們通常照顧自己所費的心思,就是菩薩照顧他人所費的心思。菩薩如果認爲投身地獄的火海可以幫助衆生,他就會毫無猶豫這麼去做,就像是天鵝飛入涼爽的湖泊一樣。
日常的願望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一而再地爲所有衆生的利益許下廣大的願望。
睡覺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衆生達到究竟之境。”
醒來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衆生覺醒于證悟之境。”
起床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衆生均得佛身。”
穿衣服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衆生都知恥而謙虛。”
點火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所有衆生燒盡妄念之薪材。”
吃飯的時候,我們應該想:“願一切衆生食用專注之糧。”
當我們開一扇門的時候,讓我們想:“願一切衆生打開通往解脫城之門。”
關門的時候,讓我們想:“願一切衆生關上通往下叁道之門。”
走到外面的時候,讓我們想:“但願我能步上讓一切衆生解脫之道路。”
上坡的時候,讓我們想:“但願我能帶領衆生走向上叁道。”
下坡的時候,讓我們想:“但願我能去下叁道解放衆生。”
看到快樂的時候,讓我們想:“願一切衆生達到成佛之樂。”
看到痛苦的時候,讓我們想:“願所有衆生之痛苦平息。”
主宰自己的心
佛陀開示的全部重點就是要讓我們主宰自己的心。如果能夠主宰自己的心,就能夠主宰我們的身體和語言,如此我們和他人的痛苦就得以結束。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充滿負面情緒,不管身體的行爲和所說出來的話語看起來多麼完美,其實已經遠離了正道。
要主宰自己的心,需要隨時意識到所有的意念和行爲。不斷反覆地檢查自己的心,負面意念一旦生起,即用適當的方式來對治。當正面的意念生起,則以回向來加強所帶來的利益,希望所有衆生都能夠達到究竟證悟。如果我們能夠在平靜和內省的修行中保持恒常的覺察,漸漸地,就算是在一般活動和幹擾之中,也能夠保持對智慧的認識。所以說覺察心是脫離輪回中一切煩惱的基礎和解藥。
佛法修行應該可以引領我們,不論是在禅定中,或者禅定之外,同樣保持恒常的覺性。這是所有心靈開示的精要;沒有這個,不論我們念誦多少咒語和祈請文,不論做多少的大禮拜和繞塔,只要我們的心是散亂的,那一切對去除難解的情緒絲毫沒有幫助。永遠不要忘記這最重要的一點。
再論上師
上師像一艘偉大的船只,帶領我們渡過生命險惡的海洋;他是一位永不偏離航線的導航者,引領我們踏上解脫的幹地;他是甘露雨,熄滅著我們負面情緒和行爲的大火;他是光耀的太陽和月亮,驅除無明的陰暗;他是著實的大地,耐心的承擔一切善與惡;他是一棵許願樹,賜給我們現在及究竟的快樂;他是一個寶藏,存著廣大而甚深的教義;他是一顆如意寶,提供衆生在道上任何所需;他是父親也是母親,同樣平等的愛一切衆生;他是一條慈悲的河流,寬大而迅速;他是一座喜悅的高山,聳立在世間煩惱之上,不因情緒的強風而動搖;他是一朵偉大的雲,無偏見到處下著利益之雨,不被任何好惡所影響。
能夠和上師建立起任何關系,不論是親自見到他、聽到他的聲音、憶起他,或是被他的手碰觸——都會引領我們走向解脫。完全信任上師是在證悟道路中進步的最穩方式。上師慈悲與智慧的溫暖會化掉我們心中的鐵,放出內在佛性的黃金。
精要指示
話說:“智慧的征兆就是自製,而成熟心靈經驗的征兆就是沒有煩惱。”這意思是說,當我們越來越有智慧和學問的同時,也會以同樣的程度變得更平靜、和平、祥和,而不是猖狂,充滿傲慢和自大。年複一年,當修行越來越進步,我們會對舒適和不舒適感到無所謂,會沒有任何傲慢心,永遠平靜,不被外在事件所煩心,我們的心會非常謙虛,超越期望和疑慮,無視于八種世間煩惱——得與失、快樂與痛苦、稱贊與指責、有名與平凡。又說:“心靈修持之中,困難再開頭;世間事務之中,困難再後面。”這意味著,當我們放棄一般的活動,讓自己完全精進的修持,可能會遭遇某些外在和內在的障礙。但是越堅持,就會越快樂。反過來說,世間事務在開始的時候會帶來一些短暫和表面的滿足,但是終究它的結果總是痛苦的失望。
應該把其他意念都抛開,只要在乎修持所帶來的內在轉化。不要執著于財富、名譽,和權力,反而培養謙卑心——不只是幾個月,而是一生。
應該經常檢查自己是否成功的運用佛法來馴服心中的煩惱。如果任何修行産生相反的結果——讓我們的負面情緒和自私心增加——這種修行就不適合自己,應該放棄。當我們開始修行,不要隨便去聽任何人的意見。讓自己像一只野獸一樣,逃離陷阱,盡己所能的越跑越遠。我們必須完全脫離輪回,不能一半在裏面,一半在外面。
在人群當中,永遠要保持警覺心。我們要保持無造作的單純狀態,記住上師的指示。
應該讓自己像一個剛剛和初生嬰兒分離的母親一樣。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非常的慈悲和照顧,如果有人把孩子拿走,就算是很短的時間,她也沒用辦法停止想他。同樣,我們永遠不要失去了這份警覺心和看守心。
就算今天死亡如雷電般的降臨到自己身上,我們應該已經做好隨時死亡的准備,沒有任何悲傷和遺憾,對所留下來的一切沒有任何殘余的執著。我們應該安住在見解的體驗中,像一只老鷹沖上藍天一樣的離開這個生命。當一只老鷹起飛,進入龐大的天空,它從來不會去想:“我的翅膀沒有辦法帶著我;我沒有辦法飛那麼遠。”同樣的,當死亡來臨的時候,記住上師和他的指示,完全有信心的遵照這些指示。
究竟的上師,絕對的境地,從未與我們分離,
未成熟的衆生認不清,在遠處向外尋找究竟上師。
唯一的父親,以龐大之愛,已讓我看見己之財富;
曾爲乞丐之我,持續在內心深處感受到師之存在。
遍滿全世界及衆生、輪回及涅槃的智慧上師,
你讓我看到,一切現象的現起就是開示,
令我相信,一切即爲絕對上師;
我渴望究竟之成就,從內心深處感受師之存在。
二、國內版《成佛之道殊勝證悟道前行法》的附錄部分
讓修行融入你的生活
頂果欽哲仁波切
在密乘裏,對上師的虔信心被認爲是開悟過程必備的條件,本文摘錄自“如意寶”一書,是頂果欽哲仁波切應弟子之請,依隆欽甯體(意謂爲隆欽巴之心要,隆欽巴即無垢光尊者)傳承,以十八世紀偉大的上師立津吉美林巴(無畏洲尊者)的教法爲藍本,所做的“上師相應法”①的指導開示,開示的時間爲年春于加德滿都近郊的雪千天尼達傑林寺。
① 上師相應法:通過祈禱上師,而獲得證悟智慧的究竟方便。
所謂一個“修法者”,是指面對任何順逆諸境,皆能轉極逆的境界爲助緣的修行人;他能清淨一切外境,且對修行的過程中,一切順逆外境的經驗及相應,也能清楚了知。“修法者”不應被順逆諸境所引起的障礙、而停滯及困撓;應視自身如同大地,對于任何的衆生,不分其好壞及順逆,均同樣加以維護,而僅作承擔與容忍而已。修行者又應視困頓環境,爲修持的增上逆緣②;如同強風,不只不會熄滅火焰,而是會于一般火中,幫助吹出更猛烈的火焰。
② 增上逆緣:修法者認爲面對一些不好的外境,恰恰能增上對心性的證悟。
當我們遭逢逆境之時(諸如誘惑、惡語、指責或入獄……等),我們都不應該抱怨而認爲:“我不斷地祈請叁寶,所以不應遭此災難”;而是應該認爲此乃過去世損害他人所造成的惡業,因此今生受此災難,而思維:…
《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選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