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意寶--上師相應法▪P3

  ..續本文上一頁是以上師報身也就是殊勝受用身來觀想;在龍欽甯體中,就是觀想蓮花生大士爲觀世音菩薩的形象而修行,叫做“苦之自我解脫”。

  最秘密的修行方法是直指我們覺性最自然的境界,方法則是觀想龍欽巴尊者,在他的心中是原始佛——這最秘密的儀軌叫做“具明點印”。

  從究竟的層面看來,上師與我們自己心的本性無二無別,而我們心的本性就是佛境的精髓——如來藏。那麼,我們能用什麼方法來體現這究竟的上師

  透過外在的上師,也就是相對的上師以及他的心要指示,我們可以領悟到內在的上師,或是究竟的上師,也就是覺性本身。這種了悟的真正基礎,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上師相應法;這個方法屬于外在的修行方法,從技術面來分類,屬于前行法的一部分。但,上師相應法卻又是其他所有階段,以及其他所有修行的真正核心。如果你認爲它只不過是一種前行而不重要,就犯了非常大的錯。反過來說,我們需要了解,如果此生能夠持續的修行上師相應法,就很容易可以得到蓮花生大士本身的加持力。

  重要的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勿忘上師;不管是在禅定中,或是禅定後,都勿忘上師。所以說,上師相應法的實際儀軌並沒有規定只能在閉關時修行,而是適合在生活中的任何狀態下修行,同時也可以給任何程度的修行者來修行。

  由于心安住于身體之內,正確的身體姿勢是非常重要的。當上身和脊椎正直,氣脈25同時正直,心也就變得清明。如果我們懶懶散散,體態隨意,完全不注意姿勢,就很難專心,也很難讓叁摩地在心中生起。我們應當采用毘盧遮那七支坐姿26。

  修行上師相應法的目的,就是要培養甚深的虔誠心;最深的虔誠心,可以讓我們看到自己的上師與佛陀本人沒有任何的差別。如果我們將上師視爲一般衆生,我們也只能得到一般衆生的“加持”。如果我們將上師視爲阿羅漢、或者獨覺佛,或者聲聞,我們將得到相對等的加持;如果將上師視爲菩薩,我們也會得到菩薩的加持;但是,如果能夠將上師視爲佛,我們將會得到佛的加持。

  所有的佛都需要依賴心靈上師才能夠達到開悟。要真正修行佛法,我們必須尋找到完全覺醒的上師,以全然的信心跟隨著他。佛經中說,“光靠信心就能夠證悟究竟本性”,沒有信心,即使對法教能倒背如流,也是沒有用的,對金剛乘的修行者更是如此。

  如何培養甚深的信心

  從現在看來,上師以人的形體顯現,看似一般衆生,但是他的心安住于智慧之中,不動搖。如果我們能夠了知他甚深的心意,我們會發現,他已經淨除了所有的過患,已經領悟了一切所能領悟的,他在各方面及功德上都與佛是平等的;這樣的領悟,能讓我們心中生起更深、更真實的虔誠心。

  上師是一艘大船,帶領衆生穿越輪回險峻的海洋;他是穩健無誤的舵手,帶領衆生至解脫的幹地;他是雨水,撲滅著欲望的火焰;他是明亮的日月,去除著無明的黑暗;他是一塊堅實的土地,同樣承受著善與惡;他是如意樹,賜給暫時的快樂以及究竟的大樂;他是寶藏,藏著甚深的指示;他是如意寶,賜給我們所有證悟的功德;他是父親也是母親,平等的賜給所有衆生一切的愛;他是一條慈悲的大河、一座大山,聳立在世間煩惱之上,不爲情緒狂風所動搖;他是一朵大雲,充滿雨水,撫慰著欲望的折磨。簡而言之,他與所有的佛一樣,我們只要與他建立關系,不論是見到他,聽到他的聲音,回憶起他,或者被他的手碰觸過,都能夠帶領我們走向解脫。對他有全然的信心,就是走向覺醒最穩健的方法。他溫暖的慈悲和智慧,能夠融化我們內在的垢染,讓內在佛性綻放出來。

  能不能達成證悟,完全要看我們對上師的虔誠心;舉例說,在金剛持和帝洛巴的師徒關系中,帝洛巴不曾開口請求,而金剛持也不曾給予任何一字的開示,但是帝洛巴得到解脫,這完全是因爲帝洛巴的虔誠心如此強大。只要弟子具足信心與虔誠心之環,上師慈悲與智慧之鈎便可以快速地把他拉向解脫之地。

  

  當甚深虔誠心的太陽照耀在

  上師四身的雪山上,

  加持如大河般流下,

  要在心中努力培養虔誠心。

  同時

  回憶上師一秒鍾,

  遠遠勝過對十萬本尊

  禅定一百萬劫。

  

  其實,阿彌陀佛和金剛薩埵無量的慈悲從未忘記我們,但由于自己的障蔽,我們無法和他們面對面相遇。何以說我們自己的上師比所有的佛更爲慈悲,因爲我們此生能夠見到他,親自接受珍貴的教義。偉大上師巴楚仁波切曾經用過一個簡單的比喻:世界上並非所有的有錢人都同樣的慈悲,對于那些連吃住都困難的窮人,最慈悲的富者會給予他們協助。就算我們能夠在所有的淨土中遇見諸佛,我們也不會從他們身上得到比自己上師所開示更珍貴或更不可思議的法教;我們無法像奇迹般地從下叁道被立即拉起,立即覺醒,就像飛機飛上天一樣。

  我們未必需要得到大量不同的開示才能夠達到證悟,事實上,印度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光靠四句開示就圓滿地覺醒,他們並沒有修習許多繁複的教義,反而是一心地修習他們所接受的指導。

  同樣地,遇見上師時,如果心中有著完全的信心,強烈的虔誠心,我們已經擁有在道上前進最主要的條件。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信心,沒有虔誠心,無法將上師視爲佛,即使我們收集了各種不同的開示,不但無法進步,也容易墮入極端,像善星比丘一樣。

  善星比丘大半生都跟隨佛陀,也得到了許許多多的開示,他的記性非常好,能夠背誦全本叁藏經典,但他對釋迦牟尼佛缺乏信心,甚至有錯誤的觀點——他以爲佛陀的所作所爲,以及所有的開示只不過是設計好用來騙人的詭計;因爲他這麼想,就和所有的加持絕緣。

  如果我們缺乏真正的虔誠,就算學問再好,對上師還是會起懷疑。缺乏真正的虔誠,很容易就會用偏見的眼光看待上師的作爲,也因此而對上師産生錯誤的觀念;到最後,我們的障蔽更甚于當初遇見上師時的障蔽。但是,如果心中培養出真正的虔誠心,單靠這熱烈的虔誠心,就能夠得到解脫。

  我們不一定在遇見上師的那一刹那就能夠感受到如此的虔誠心,所以我們要修行上師相應法的儀軌,慢慢培養出更大、更強烈的虔誠心。在這本儀軌中,觀想上師與蓮花生大士圓滿形象無二無別。最開始,我們可能需要生起一種不完全真實的虔誠心,一種有造作的虔誠心;在這個時候要想,我們的上師與蓮花生大士無二無別。

  蓮花生大士到底是誰

  我們應該了解一下:從法身的究竟面來說,他是阿彌陀佛;在報身而言,也就是“大樂”層面來說,他是觀世音菩薩;在化身的層面來說,他是在蓮花中誕生出來的上師。他出現在這末法時代,正是衆生因著煩惱和錯誤見解的障礙而不願修行無上佛法的時代。在這黑暗的時期,衆生飽受疾病、饑餓,和戰爭叁害之苦;就是在這麼一個時代,蓮花生大士現身——他是諸佛的化身,他以印度大成就者的姿態來到西藏,對二十五大弟子、耶巴的八十位大成就者,以及許許多多的衆生,傳授所有的開示,而他們也在往後的日子中全然覺醒。

  到了我們這個時代,因著蓮花生大士極大的慈悲,我們也有機會修行密咒乘的法教。我們要建立一種觀念,我們的上師與蓮花生大土之間沒有差別,從心中應當想:“我的上師完全相等于蓮花生大士,他有同等的證量,也能展現出像蓮花生大士一生中曾經展現的奇迹和覺醒功德。”

  最開始,這樣的念頭需要用人爲的方式培養,不斷重複;但是,如果懷著深切的信心,我們心中將生起真實的虔誠心,這種虔誠心是不需要努力造作而生起的。如果在一尊佛像上鍍金,這尊佛像更顯燦爛;同樣地,觀想我們自己的上師與蓮花生大士無二無別,讓我們輕易地就能夠接收到加持,同時更加深我們的虔誠心。

  在修行上師相應法的時候,光是念頌法本中的詞句是不夠的,因爲主要的重點是要生起虔誠心。爲達成此目的,禅定時我們的心不應當漂浮,不應當隨時生起一些不安的念頭。身體應當保持七支坐姿,念頌咒語的時候也不能只是嘴巴在“念”,應當是觸動心深處的信心而“念”出,像是從自己骨髓中發出來的信心,全然相信我們的上師就是蓮花生大士本人。

  總的來說,任何行爲,只要是身、語、意同步,效果更佳。舉例說,如果我們行大禮拜的時候只是讓身體做一些機械性的動作,一面跟人聊天,一面心中正在爲未來做計劃,或者玩味著過去一千個念頭,這樣的大禮拜不會有多少利益。

  在身體上,我們要好好地做大禮拜;在語言上,要清楚地念頌皈依文,不要在中間插入任何平凡的話語;在心的這方面,要完全專注在修行上,心中充滿著虔誠。要記得,做一次大禮拜的時候,將雙手放在額頭、喉間,以及心上,是對諸佛的身、語、意獻供;這樣,我們就能接收到對應的加持,淨除我們身、語、意中的叁毒及所有負面特質。

  當一個人從事世間事業時,爲了成功,他一定會用一種很和諧而持續的方式將他的身、語、意協調在一起,因爲擔心結果,他會日夜煩惱。同樣地,如果我們的目標非常清楚,不斷努力朝向這些目標,將身語意合並在一起,毫無疑問,我們很快會成功的。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用一種虛僞的方式來修行,像是在國王或大官面前修行,假裝自己的身體非常精進,事實上心中沒有真正的興趣,如此進步就很有限。那樣只是一種練習,不會帶來結果,不會有成果;如同在牆壁上畫一盞油燈,看起來像一盞油燈,但它無法驅除黑暗。

  這就是爲什麼在修行的時候要協調並統合身、語、意;叁者之中,心意最重要,因爲身和語是跟隨心意的指引,因此我們尤其不能讓心意隨處飄蕩。

  上師相應法的實際修行分叁部份:首先,觀想禅定對象,然後祈請智慧尊降臨;接著,是七支祈請文;最後,則是對上師虔誠的祈請,而後接受四種灌頂。

  …

《如意寶--上師相應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