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習內觀的利益(昆達拉禅師)

  修習內觀的利益

  Sayadaw u kundala(昆達拉禅師)教法提要

  特點: 磨利五根(使五根敏銳起來),強調定力的開發

  

  (一) 修習內觀的利益

  1. 發展出一顆平靜與清明的心(不爲貪嗔癡所激蕩與障蔽)

  2. 發展出一顆牢固穩定與堅強的心(不爲外境所動搖)

  3. 治療疾病 (于生滅智或行舍智之階段時)

  4. 知性智力的培育

  5. 證得初果,以永蔽四惡道之門

  

  (二) 五根的開發

  1. 要能發展內觀智,必定要使慧根壯大起來,要使慧根壯大,定根一定要強大

  2. 只有在定根發展至強穩時,內觀智才能展現。

  3. 若不先發展及建立起叁摩地而去嘗試“此是色法,此是名法”,進度定會很慢。所以我們一定要在開始階段時先以發展叁摩地爲首要及基本任務。

  4. 信根---a 精進根 -----> 念根 -----> 定根 ----->慧根

  

  (叁) 磨利五根的九個因素

  1. 常把心的注意力放于目標(包括現象,動作等)的退減上。 ( 多留意目標的退減,其“生”與“住”爲次要 )

  2. 觀注目標時,一定要心存尊敬

  (1) 所有動作都要輕柔緩和

  (2) 觀注時要“緊密與用心”

   “緊密與用心” 指心必定要正在當下一刻及知曉現象的“實相”。

  “實相”指現象的本質,如四大結構,而非指形相等概念。

  3. 延續不間斷地觀注,不應有空隙,不應有停頓。

  4. 擁有七種支持因素:

  (1) 適宜的住所及修行場地。

  (2) 容易獲取食物(適用于僧)

  (3) 談話要適當(與法對應)

  (4) 適合的修行夥伴

  (5) 適合的營養

  (6) 適宜的氣候

  (7) 適合的修行模式 (選取最有利于自己的修行“模式”) “模式”指四大姿勢: 行,站,坐,臥

  5. 留意能發展內觀叁摩地的原因(即在修行時,是什麼原因能使自己産生內觀念)

  6. 開發七覺支

  7. 要培養出不顧及生命及身體的修行態度

  8. 要克服所有的苦痛 (懑,累,厭,痛等)

  9. 在達到修行目標前都不放棄對目標的觀注。

  

  

  昆達拉禅師在一九二一年出生于緬甸的.Waw市鎮。他九歲時在Waw寺院出家爲沙彌。禅師曾在多間寺院學習.其中較爲出名的兩間寺院爲Shwehintha和Maydhini森林寺院。

  一九五六年.禅師享譽爲授經師,一九五八年再次獲得另一個授經師的名銜。早期.禅師每天教導越二百名僧伽。爲期二十年。禅師在已故馬哈希大禅師指導下習禅一年後.決定教禅。一九七八年.禅師成立 The Saddhammaransi Meditation Centre。目前,該中心每天約有二百位習禅者在修行。

  昆達拉禅師是一位多産作家.他曾經出版過多本佛書。在馬哈希修禅中心,禅師是其中一位僧團顧問。近期.禅師在信徒的邀請之下.赴新加坡、英國、法國及美國主持禅修課程及弘揚佛法。

  

  

  內觀禅

  

  許多到來學禅的人都想要知道什麼是觀禅。

   以下是Saddhammaransi Yeiktha修禅中心最尊敬的師父爲前來這中心學習修禅的人給的開示。這是『觀禅的基本修持訓練』的第一講。

   許多習禅者都想要盡快的取得更高的內觀智慧。倘若你們想要修習及盡快達到最高的境界,你就得細心聆聽並遵照『觀禅的基本修持訓練』來修習。

   『觀禅的基本修持』

  共分叁種:

   (一)坐禅

   (二)走禅

  (叁)日常活動中的禅修

  

  

  (一)坐禅

   先開始解釋坐禅。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然後再選擇一種能讓你舒適地坐上一段時間的坐姿。你可以是把腳摺疊著或是盤膝而坐,重要的是你應選擇一種能讓你坐上一段長時間的姿勢.當你對坐姿滿意之後,就請保持背脊及頭部的挺直。然後,合上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上。

   吸氣時你得仔細及連續地注意腹部的『升起』及『擴展』的整個過程。吐氣時,你也得注意腹部逐漸『收縮』或『沈下』的過程。

   這樣,在吸氣及吐氣時你就能連續地由始至終去注意腹部的擴展及收縮了。

   但是你不應只集中注意力在腹部的形狀而已,應該用心地谛視呼吸的整個過程一看著吸入的氣如何從裏向外施加著壓力。你應該嘗試去感受或去察覺這從內施加的壓力,而不應只把注意力滯留在腹部上,因爲腹部本身只是一 種名相(Pannati)而已。『毗缽舍那』(觀)指的不是名相或觀念.而是它的實相(Paramatha).

   空氣從內向外的施壓是實相.這是在你進行呼吸時“如如實在地發生著”的現象。你須要盡量仔細地注意所吐出的氣,在它被緩緩地推出時。腹部也同時漸漸收縮。

   因此,你得要對吸氣及吐氣這兩個過程的發生保持正念。你將發覺到.當吸氣時腹部會緩緩升起.此時你就得默念『升起、升起』並連續的觀照整個升起的過程。過後,在吐氣時,擴展的腹部就會縮回原本的狀態,這時你就得默念說『降下、降下、降下』並連續的觀照整個降下的過程。

  當你正念地注意這兩項動作時,你就會更加的集中注意力在那使腹部擴展及收縮的力量.如果你覺得『升起』及『降下』這兩個目標沒效,你可以增加多另一點.而默念(升起、降下、觸摸)。

  在要去了解觸點時。你不應該允許自己被四肢的形態或接觸著的物體牽去:反之應該專注在觸覺所感受到的軟硬上,並默念升起\降下\觸摸

   若是這叁項仍不能使你專注下來,那麼你可以再加入另一項正念的目標.即默念『升起、降下、坐著、觸摸』。

   當你坐著的時候你會察覺到上半身豎直著的,肌肉繃緊。你得完全的不去想起頭部、身子.手腳的形態;反之你得察身體裏繃緊著那股氣體的力量.推動著你的身體維持著坐姿、同時你也得要察覺到坐著時堅硬的感覺。這即是『觸摸』了。

   因此,現在你有四種可作爲心識的目標,那就是:升起、降下、坐著及觸摸。當你的心注意它們時,你的心也就會平和下來。當心平和及安靜時.你的定力就會變得更強,『內觀』也就會升起。如果你認爲『升起、降下、坐著、觸摸』的方式有效的話.你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來集中你的定力。但假如你的心太焦慮的話.你也可以依據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觀照叁項或兩項的心識目標。

   初學者的念頭會不停地四處遊蕩徘徊.時而遊蕩到塔去了,時而到寺院去了.有時,甚至到菜市場或家裏去。當這發生時,你應該注意在心裏對你遊蕩的念頭,並對自己默念『遊蕩、遊蕩;想象、想象;計劃、計劃』。要是定力夠強,遊蕩的念頭將會在你好好地、准確地及嚴格地觀察後,就消失了。

   或許在開始的時候你需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觀察到你那遊蕩的念頭,但稍後正念被建立之後.這些遊蕩的念頭就很快地便會消失了。其實,不只是遊蕩的念頭會消失,觀察這些念頭的正念也會消失,因爲沒有任何事物是永存不變的。這就是無常(anicca)。所有組成的事物都是無常的。所有組成的事物的生起和敗壞都發生在一瞬眼之間。明顯的,這全部都受製于『生滅』的理則。所有的存在最終的敗滅或消散,只是苦的顯現而已;而這些苦是沒有任何辦法消除的,同時,也沒有任何人可以消除它.你是拿它沒辦法的』就是『無我』(anatta),它是沒有任何力量或方法能控製的。此時此刻你將會體會到,所有組成的事物都只是無常,所有組成的事物都是苦,所有組成的事物都是無我的。

   當你繼續把定力集中在『升起,降下,坐著,觸摸』,大約半小時或四十五分鍾之後,四肢就會開始刺痛、疼痛或麻痹。當這發生時,你得要嘗試把本來專注在『升起,降下,坐著,觸摸』的定力專注在這痛上。

   在觀禅裏,痛可分爲叁個方面。第一是專注在這痛上以使它消失掉。第二是采用一種激進的方式使它消失。

   第叁便是去谛思及體會這使你痛苦的痛之真相。

   第一種方法把定力集中在疼痛上面,使它消失,目的只是希望痛楚可以解除,獲得逸樂。這目的是受貪欲所驅使的,即貪欲逸樂。觀禅的目的並非逸樂,而在于止息內心裏的貪欲。如果你熄滅不了內心裏的貪欲(lobha),你將不能夠體悟到它的本質。所以你不應從這方法去谛思。

   用第二種的選擇去除疼痛也不是很好的方法,因爲這方法帶有嗔恨。換句話說,它是含有嗔恨成份的動力,而觀禅是不允許有空隙讓嗔恨攀入的。

   第叁種方法是如何把心的定心專注在痛上─看清楚它是如何升起。及它的本質是什麼。

   當痛來的時候,通常習禅者都令全身繃得緊緊的。你應該讓身心都放松下來。千萬不要憂慮地自問,“我是否整個小時都會像這樣子?”,或“以後我是不是一直都會像這樣子的痛下去

  ”

   在應該來的時候,疼痛就會來,而你的責任只是要對這疼痛保持著正念。你得要保有耐心;耐心是最重要的。只有靠著它你方可證得涅槃。耐心在觀禅裏是最重要的條件。在身心方面也得要保持冷靜及放松,不要繃緊。把心集中在疼痛上,並且想想看在什麼地方你可以准確地觀察它們,然後…

《修習內觀的利益(昆達拉禅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