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竟色法。他這樣觀照自己的眼觸門,有五十四種色法之後,他再觀照所緣,比如說當他看到的是屬于外在的色法的顔色的話,那他再繼續對外在的去修四界分別,一直到見到自己在分析他們的究竟色法,然後他會發現到,這個時候顔色的所緣會同時撞擊他的眼淨色,以及撞擊他的有分。在撞擊的同時一個心識刹那過去,接著有分波動兩下,然後生起一個五門轉向心,然後有眼識,眼識生起之後有一個領受,然後是推度,然後確定,然後第一個速行。
在這裏我們就已經說到了由眼、顔色、眼識叁事和合生觸。在這裏眼睛在眼淨色裏面它是屬于眼識生起的依處,眼識本身也有觸,這裏的觸是眼識、眼淨色以及外面的顔色叁事和合生觸,而觸生起的同時會有受生起。然而我們一般說到的眼睛它的受是屬于舍受,而接著眼門心路過程裏面的速行它才會有樂受、苦受等等。所以禅修者應當如此來觀照,由于眼睛看到了顔色,然後對于外在這些顔色的體驗,他産生了是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依這樣來觀察,這是屬于受。爲什麼呢?
因爲,如果說當他看到了顔色,他如理作意的話,可能有幾種心會生起,會有四類的心,每一類可以分爲兩種,一共八種,這是對于一般凡夫和有賢聖者來說的。當他看到顔色的時候,他可能會有悅俱的智相應心生起,或者悅俱的智不相應心生起,或者舍俱的智相應心生起,或者舍俱的智不相應心生起。
如果是屬于悅俱的智相應心的話,那麼這個時候他的心跟心所一共有叁十四種名法,其中受是很強烈的,他以觀受爲主,但是,受是不可能單獨生起的,正如心一樣,心一生起肯定伴隨著一定數量的心所,而受是屬于心所,受心所生起的同時必定跟心是一起生起的,而且它也不是一個心再加上受,它會伴隨著許許多多相應的心所生起,這是心的定法、心的定則、規律,是不變的。所以當他觀受的時候,也同時必須要觀其它跟它一起生起的,只不過是以觀受爲主。
我們看一個人,比如說看他的眼睛,他的眼睛肯定不是獨立出來,有時候我們看一個人很容易一看就看到他的眼睛,他的眼睛應該是很明顯的,但是我們不能夠只是注意他的眼睛,然後把他的頭、把他的身體全部去掉,這是不可能的。同樣地,我們看受也是,其實它是伴隨著心以及若幹數量的心所一起生起的。然後,再看心路過程裏面的確定心,如果確定心是如理作意的話,生起的受它是相應的。
如果說見到的是可喜所緣的話,他可能會生起樂受;如果見到的是不可喜所緣的話,有可能是舍受;如果是不如理作意的話,那麼當他看到可喜所緣的話,生起的是樂受,或者說也有可能是舍受;如果是不如理作意的話,這個時候生起的是憂受。憂受它肯定是伴隨著嗔恨心一起生起的,這個是定法,因爲嗔恨心有兩種,我們說心的受有叁種,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其中樂受跟舍受可以生起兩類的心,這是對于不善心來說,貪根心它可以有兩種受,癡根心只有一種受,貪根心可以是樂受,也可以是舍受,癡根心只有一種受就是舍受,但是嗔根心(嗔恨心)肯定是憂受,也就是說他的受肯定是苦受,不可能說你在發怒你的心還感覺到很舒服,除非是你發怒之後,你的心感覺到很舒服,但是在發怒的同時,肯定心是不舒服的,那個時候受是屬于憂受。
我們可以通過這第一種方法來修習,觀照受。當我們可以見到受之後,再觀受的無常,爲什麼呢?因爲受是跟心一起生起的,它是在心路過程裏面發生的,但是心有多快,大家知道嗎?一彈指或者一眨眼,有多少個心識刹那已經生滅過去呢?依據《阿毗達摩》,有幾萬億個心識刹那已經生滅過去了,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說:「諸比庫,我不見有任何一法的生滅比心更快速,我不見任何一法比心更無常的。」
心是最無常的,這裏的心也包括心所,爲什麼?因爲心跟心所是同生同滅的。它不可能單獨生起單獨滅去,它是同生同滅的。所以,世間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它的無常會比心更快。這個時候我們應當觀照心的無常,同時受也是無常的,因爲它極其快速地生滅、生滅……哪有可能是永恒的呢?
由于它一直都受到生滅的煎迫、逼迫,所以是苦的;同時,心一直都是在生滅、生滅的,哪裏有一種可以稱爲永恒的、稱爲我的、自我的心?可以稱爲真心的、永恒的、常的心呢?可以稱爲我的心呢?所以我們應當觀照心也是無我的。這是第一種方法,就是我們如何觀受的方法。因爲受肯定是伴隨著心生起的,這個時候可以觀照以受爲主的那種方法,這個是修vipassanà以及觀受的方法,這是第一種。
還有第二種觀法,佛陀曾經說過:「諸比庫,應當觀照樂受是苦,應當觀照苦受是刺,應當觀照不苦不樂受是無常。」
這是另外一種觀法。爲什麼說觀照樂受是苦呢?我們也換一句話來說,苦一共有叁種苦:
第一是苦苦;
第二是壞苦;
第叁是行苦。
這正好對應叁種受。我們說到的樂受,應觀樂受是苦,爲什麼呢?因爲這是壞苦,因爲樂受必須得依靠因緣而生,它要有好的外緣,可意的緣才能夠生起樂受,或者說自己造作想一些東西來自我陶醉,這樣的話就會有樂受生起。但是,因爲外緣的轉變,外緣是無常的,外緣不可能永恒的,一旦轉變了,那麼這種樂受就會消失,是不是?所以佛陀也說:「樂受消失的時候,會感受到苦。」這是屬于壞苦。
因爲這裏的樂受所建立起來的是很無常的,是因緣和合的,很虛假的東西,是不可靠的,就正如說一個人在一塊冰塊上,在大海上漂,他洋洋得意,當冰塊一融掉了,怎麼辦?同樣地,樂受也是,它所依仗的是那些外緣,外緣一轉變,樂受就消失,樂受一消失接著生起的就是屬于苦受。因此佛陀說:「諸比庫,應觀樂受爲苦。」這是一種觀法,爲什麼?因爲它是壞的、變異的。
佛陀又說:「應觀苦受爲刺。」爲什麼?或者說象箭一樣,因爲苦受本身都能夠煎迫、煎熬我們的身心,是不是?特別是可以煎迫我們的心,就好象一種刺,刺痛我們的心一樣,苦受本身就是一種叫苦苦的。
通常人家、特別是那些外界的人他們會誤解佛教,佛教一說到苦,比如說苦聖谛的苦,甚至說苦啊!苦啊!佛陀的教法說只有苦而沒有樂,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其實佛陀說到的苦聖谛的苦,或者我們一般提到的苦,並不是說苦受的苦,佛說到的苦有叁種苦,就是剛才所說到的,壞苦是屬于樂受,苦苦、壞苦跟行苦,但是特別提到的是屬于苦苦,這一種苦受的本質就是屬于苦的,就是我們說的痛苦、苦觸,這是屬于苦受的苦,因爲它的本質是苦的,所以稱爲苦苦。
還有另外一種不苦不樂受,它也是屬于苦,爲什麼呢?因爲不苦不樂受不可能永恒的。所以佛陀說:「當一個人能夠體驗到不苦不樂受時,他是樂;當這種不苦不樂受消失的時候,他將會體驗到苦受。」所以不苦不樂受也是不能永恒的,它也是生滅的,因此佛陀說:「諸比庫,應當觀照不苦不樂受爲無常。」這是一種觀法,也是修受念處的一種觀法。
然後佛陀還教導另一外種修習受念處的方法,這種修受念處的方法,記載于《長部》的《長爪經》(Dãghanakha Sutta),長爪梵志是沙利補答(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的外甥,在北傳佛教說是沙利補答尊者的舅舅,南傳佛教說是他的外甥。這部經是佛陀在豬掘洞(såkarakhata cave)裏面對長爪梵志所說的,佛陀先教他觀色法,然後再觀受,對受就講到了應當如何觀照的方法。佛陀說:
「有叁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當一個人體驗到樂受的時候,苦受跟不苦不樂受不會生起;當一個人體驗到苦受的時候,樂受跟不苦不樂受不會生起;當一個人體驗到不苦不樂受的時候,樂受與苦受也不會生起。」
當苦受不存在的時候,那麼他將會體驗到樂,但是當他在體驗苦的同時,並沒有樂受跟苦受,因爲受是不能夠並存的,在一個心識刹那裏面只有一種受,不可能說,在一個心識刹那裏面兩種受同時生起,如果說生起的話,那也只是在不同的心路過程裏面生起,因此佛陀說:
「當樂受生起的時候(體驗到樂受的時候),就不會有苦受跟不苦不樂受,當體驗到苦受的時候,不會有樂受跟不苦不樂受。然而呢,苦受也是無常的、是毀壞之法、是壞滅的法、是有緣的(就是因緣合和的法)、是有爲的、是壞滅之法、是滅法、是離法。
樂受也是,它是無常的、是有爲的、是有緣的、因緣合和的,所以它也是毀壞的、壞滅的、是滅盡的、離的。
對不苦不樂受也是無常的、有爲的、有緣的、毀壞的、是壞滅的、是離的、是滅盡之法。」
在這裏佛陀就教導長爪梵志如何觀照受,當佛陀說完了這部經之後,長爪梵志就證得了初果,而受益最大的是沙利補答尊者,因爲這部經是沙利補答尊者在佛陀的座下出家半個月之後所說的。那個時候,沙利補答尊者正在佛陀的身後幫佛陀扇扇子,佛陀就對他的外甥長爪梵志說了這部經。當佛陀講這部經的時候,沙利補答尊者就依照佛陀所說的來觀照,觀照受,觀照受的無常、苦、無我,觀照它的因緣合和之法。這個時候其實是在修緣攝受智的階段,之後再觀照受的離、滅盡、壞滅,這個是壞滅隨觀智的方法,然後再離、滅盡,這是更高的觀智。結果當佛陀說完這部經的時候,沙利補答尊者就證得了阿拉漢果,這也是一種觀受的方法。
所以,有叁類的觀受的方法:
第一類是依照佛陀在《觸相應》、在《界相應》裏面所講的依照根、淨、識叁事和合而生觸,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這種方法是依六觸門來觀受的;
第二類是依照觀樂受爲苦,觀苦受爲刺,觀不苦不樂受爲無常,這種方法;
第叁類是觀當苦受生起的時候,樂受跟不苦不樂受不會生起;當樂受生起的時候,苦受和不…
《《大念處經》開示(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