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念处经》开示(十)

  《大念处经》开示(十)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7月3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禅修学员们:

  晚上好!

  我们今天晚上将继续一起来讨论《大念处经》(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今天,我们将讨论新的内容。在前一段时间,我们一共用了十个晚上讨论了身随念(kàyànupassã viharati)。今天晚上,我们将来讨论四念处里面的第二个内容:受念处。

  在学习受念处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受念处。我们在刚开始讲《大念处经》的时候提到了:四念处有二十一种业处,也就是说在这一部经里面佛陀教导四念处,这四念处一共有二十一种业处。其中,佛陀在这部经里面讲身念处讲了十四种业处,受念处有一种业处,心念处也有一种业处,而法念处一共有五种业处。

  我们今天讲受念处的部分,也可以说讲一种业处,在经文里面还有把受念处分为五种,也就是说在这部经里面,讲了五种观受、于受随观受的方法。在这里我们在讲经文之前先讲讲受,什么是受,巴利为vedanà,vedanà是感受,感受是什么意思呢?是心对所缘的体验,如果说遇到了可意的、可喜的所缘,这个时候会有乐受生起;如果你体验了不可喜、不可意的所缘,将会有苦受生起。

  然而,我们在经典里面会遇到受有两类的分法:一类是三分法;第二类是五分法。

  三分法把受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sukha vedanà、dukkha vedanà、adukkhamasukha vedanà。

  第一种sukha vedanà是乐受;

  第二种dukkha vedanà是苦受;

  第三种adukkhamasukha vedanà是不苦不乐受。

  五分法他们分别是dukkha vedanà、sukha vedanà、domanassa vedanà、somanassa vedanà、upekkhà vedanà,一共是五种受。这五种分别是: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

  这三种受跟五种受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关联,当我们说到dukkha vedanà苦受的时候,这个是指心的苦受,也就是说心触及到不可取、不可意,逆缘的时候,所产生的那一种感受;sukha vedanà是由于心(就是乐受),心触及到可意的、可喜的、顺意的、好的所缘的时候,心的那种快乐的、愉悦的感受;adukkhamasukha vedanà不苦不乐受是指当心碰触到中性的所缘的时候,心的那种中性的感受,称为不苦不乐受。

  当然有时候,受,它也是可以通过造作而有改变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一个人即使见到了很可喜、极可喜所缘,他还是可以生起忧受,大家可不可以理解呢?即使是很好的东西他都可以生起忧受,比如说,我们说佛陀是极可喜所缘,当我们能够得遇佛陀,那是有很大的福报才能够值遇佛陀,但是呢,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多那些外道他见到佛陀,他就非常讨厌,他恨不得把佛陀杀死,因为他抢了他们的信徒,抢了他们的供养。

  现在也是,比如说现在到处都有佛像、有佛塔、有出家人,能够见到佛像、能够见到佛塔,也是要有一定善根福德因缘的人才能够见到,而且佛像本身就是一种极可喜所缘,佛塔也是。但这里的佛塔,比如说像斯里兰卡的马哈悲迪亚、缅甸的Shwedagon Pagoda(大金塔),它们本身就是佛陀的象征,能够见到它必须得有一定的福报,能够值遇或者说生长在佛陀的国土里面才能够有这样的福报的。然而,有很多那些穆斯林或者说那些基督徒,他见到了佛塔、见到了佛像他都很讨厌。比如说2000年的时候塔利班把巴米扬大佛炸掉了,所以本来佛陀是一种非常可喜、极可喜、极可意的所缘,但是由于不如理作意,他还是可以生起苦受。

  同样地,对于不可喜所缘,本来按照道理应该生起苦受的,但是有的人可以生起乐受。比如说有些受虐狂,也就是变态的受虐狂,他给人打了就感觉到很快乐,所以这种也是通过不如理作意,他可以生起乐受。

  中性的受:舍受。中性的受,通过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也是可以生起这样的受,所以这三种受其实还是可以通过造作生起。

  不苦不乐受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一般人见到了很好的、很漂亮的东西,比如说男性见到了很漂亮的女人,女性见到了很英俊的男人,那么这个时候可能会生起的是乐受,但是对于禅修者来说,假如他是在修观的话,他可以即使见到再好的东西,他的心可以保持中舍,他的心没有乐受生起,但是在他的果报心里是乐受,但是他的速行心是属于舍受,就是不苦不乐受。

  因此,这三种受是可以通过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而变化的。这是属于三分法,就是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接着我们再讲五分法,五分法是:sukha vedanà、dukkha vedanà、somanassa vedanà、domanassa vedanà、upekkhà vedanà,乐受、苦受、喜受、忧受、舍受。这里讲的苦受跟刚才所提到的苦受名字相同,但是它的性质不同。我们在三分法里面说到的苦受,在这里叫做domanassa vedanà叫做忧受;而我们在这里讲到的喜受或者叫做悦受,喜悦的悦,悦受反而跟刚才所提到的乐受是一样的;舍受跟刚才所提到的不苦不乐受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说到的忧受、悦受、喜受跟舍受,是属于心的感受;还有两种受是苦受和乐受,属于身的受,身的苦受、身的乐受。

  比如说现在很多禅修者在禅修的时候脚痛、腰痛、背痛、肩膀痛,这里的痛是属于苦受,在这里五分法里面说到的苦受。比如说,气候非常好、非常舒适,或者说人家帮你按摩,或者说坐到很舒适的座垫,座垫垫得很高,然后座垫又有棉垫,或者有那些其它的很舒适的座垫坐着,这个时候身体就感受到乐受,所以这里说到的乐受和苦受,是身体的触觉所体验到的受。

  因此三分法里面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主要是指心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而在这里五分法里面多加了两种是身体的感受,就是苦受、乐受。而刚才在三分法里面的苦受、乐受在这里就变成了忧受跟喜受,然后不苦不乐受也就是舍受,因为不苦不乐本身就是中舍,所以在这里称为舍受。

  那当我们对于受、感受有一定的了解、理解之后,我们接着再来看经文。经文里面佛陀说:

  「那么,诸比库,比库又如何于受随观受而住呢?

  诸比库,于此,比库感到乐受时,了知:『我感到乐受。』感到苦受时,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到不苦不乐受。』」

  佛陀在这里教导我们应当观受,但是应当如何来观受呢?是不是说这里痛了就知道这个是痛、痛、痛,或者说快乐的时候知道快乐、快乐、快乐,是不是这样来观受呢?很痛苦的时候知道我很痛苦、很痛苦,是不是这样?在义注(这部经的注解)里面就提到了:「如果说这样的方法也叫做观受的话,那么刚出生的婴儿他也能够修受念处,为什么呢?刚出生的婴儿当他在吃母亲的奶的时候,他也可以感受到乐受;当他被外面的一些东西刺痛的时候,他也会哭,那这个时候他也感受到苦受,然而,这种方法既不是修念处的方法,也不是修业处的方法。」

  佛陀在这里讲到了修业处的方法,讲到了这种修受念处的方法,既是修念处,也是修业处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比库在这里所修的这种观受念处,他可以断除无明与渴爱,他可以断除烦恼,所以义注接着又说:「那应当如何来修受念处呢?必须得先了解三样东西:第一、『谁在受?』第二、『谁的受?』第三、『受是如何产生的?』」

  必须得要先了解这三样,接着义注又回答说:「对于『谁的受』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有情、或者人、或者我在感受。那谁的受呢?其实也并没有所谓我的受、我在感受,或者有情的受、有情在感受。」

  对于第三个问题「受是如何产生的呢?」义注里面说:「由于有根门(就是有净色)、有所缘(就是有外缘),还有意识三事和合,而使有触,触又生受,这样的话受就产生了。」当根门与识体验到了可喜的、可意的所缘的时候,将会有乐受生起;当根门与识体验到不可喜的所缘的时候,将会有苦受生起;当根门与识体验到中性的所缘的时候,将会有不苦不乐受生起。这是按照常理的、一般性的方法来理解。当然了,也可以通过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而改变受,所以受是这样产生的。

  那接着,我们将会讲到我们应当如何来修受呢?对于受来进行修习呢?我们将依经论而分为三种方法来修习。对于受念处我们要如何来修习?首先,我们可以依照佛陀在《触相应》里面的方法来讲,比如说佛陀会讲到:

  「缘眼、颜色、眼识,三事和合生触,缘眼触而生受,无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应观诸受皆是无常、苦、无我。」

  用这段教导,同样地,对于声音、耳识、缘,此三事而生触,缘、耳、触而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对于鼻、香跟鼻识,舌、味跟舌识,身、触跟身识,意、法跟意识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在这里就讲到了三种受,应当这样来观。那么对于禅修者在实修的时候,应当如何根据佛陀的这段教导来实行呢?

  如果要修受念处的禅修者,他先应当观照眼触门,他先对自己的眼睛修四大,修地、水、火、风;地、水、火、风……最后,眼睛已经不见了,他只是见到非常多的色聚,然后他再继续观照色聚里面的究竟色法,他将会发现到在眼睛里面,一共有五十四种究…

《《大念处经》开示(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