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念處經》開示(十)

  《大念處經》開示(十)

  寶峰禅寺禅修營

  2007年7月3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禅修學員們:

  晚上好!

  我們今天晚上將繼續一起來討論《大念處經》(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今天,我們將討論新的內容。在前一段時間,我們一共用了十個晚上討論了身隨念(kàyànupassã viharati)。今天晚上,我們將來討論四念處裏面的第二個內容:受念處。

  在學習受念處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下受念處。我們在剛開始講《大念處經》的時候提到了:四念處有二十一種業處,也就是說在這一部經裏面佛陀教導四念處,這四念處一共有二十一種業處。其中,佛陀在這部經裏面講身念處講了十四種業處,受念處有一種業處,心念處也有一種業處,而法念處一共有五種業處。

  我們今天講受念處的部分,也可以說講一種業處,在經文裏面還有把受念處分爲五種,也就是說在這部經裏面,講了五種觀受、于受隨觀受的方法。在這裏我們在講經文之前先講講受,什麼是受,巴利爲vedanà,vedanà是感受,感受是什麼意思呢?是心對所緣的體驗,如果說遇到了可意的、可喜的所緣,這個時候會有樂受生起;如果你體驗了不可喜、不可意的所緣,將會有苦受生起。

  然而,我們在經典裏面會遇到受有兩類的分法:一類是叁分法;第二類是五分法。

  叁分法把受分爲叁種,它們分別是sukha vedanà、dukkha vedanà、adukkhamasukha vedanà。

  第一種sukha vedanà是樂受;

  第二種dukkha vedanà是苦受;

  第叁種adukkhamasukha vedanà是不苦不樂受。

  五分法他們分別是dukkha vedanà、sukha vedanà、domanassa vedanà、somanassa vedanà、upekkhà vedanà,一共是五種受。這五種分別是:苦受、樂受、憂受、喜受、舍受。

  這叁種受跟五種受他們之間有一定的聯系,有一定的關聯,當我們說到dukkha vedanà苦受的時候,這個是指心的苦受,也就是說心觸及到不可取、不可意,逆緣的時候,所産生的那一種感受;sukha vedanà是由于心(就是樂受),心觸及到可意的、可喜的、順意的、好的所緣的時候,心的那種快樂的、愉悅的感受;adukkhamasukha vedanà不苦不樂受是指當心碰觸到中性的所緣的時候,心的那種中性的感受,稱爲不苦不樂受。

  當然有時候,受,它也是可以通過造作而有改變的,爲什麼呢?因爲當一個人即使見到了很可喜、極可喜所緣,他還是可以生起憂受,大家可不可以理解呢?即使是很好的東西他都可以生起憂受,比如說,我們說佛陀是極可喜所緣,當我們能夠得遇佛陀,那是有很大的福報才能夠值遇佛陀,但是呢,佛陀在世的時候,很多那些外道他見到佛陀,他就非常討厭,他恨不得把佛陀殺死,因爲他搶了他們的信徒,搶了他們的供養。

  現在也是,比如說現在到處都有佛像、有佛塔、有出家人,能夠見到佛像、能夠見到佛塔,也是要有一定善根福德因緣的人才能夠見到,而且佛像本身就是一種極可喜所緣,佛塔也是。但這裏的佛塔,比如說像斯裏蘭卡的馬哈悲迪亞、緬甸的Shwedagon Pagoda(大金塔),它們本身就是佛陀的象征,能夠見到它必須得有一定的福報,能夠值遇或者說生長在佛陀的國土裏面才能夠有這樣的福報的。然而,有很多那些穆斯林或者說那些基督徒,他見到了佛塔、見到了佛像他都很討厭。比如說2000年的時候塔利班把巴米揚大佛炸掉了,所以本來佛陀是一種非常可喜、極可喜、極可意的所緣,但是由于不如理作意,他還是可以生起苦受。

  同樣地,對于不可喜所緣,本來按照道理應該生起苦受的,但是有的人可以生起樂受。比如說有些受虐狂,也就是變態的受虐狂,他給人打了就感覺到很快樂,所以這種也是通過不如理作意,他可以生起樂受。

  中性的受:舍受。中性的受,通過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也是可以生起這樣的受,所以這叁種受其實還是可以通過造作生起。

  不苦不樂受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一般人見到了很好的、很漂亮的東西,比如說男性見到了很漂亮的女人,女性見到了很英俊的男人,那麼這個時候可能會生起的是樂受,但是對于禅修者來說,假如他是在修觀的話,他可以即使見到再好的東西,他的心可以保持中舍,他的心沒有樂受生起,但是在他的果報心裏是樂受,但是他的速行心是屬于舍受,就是不苦不樂受。

  因此,這叁種受是可以通過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而變化的。這是屬于叁分法,就是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接著我們再講五分法,五分法是:sukha vedanà、dukkha vedanà、somanassa vedanà、domanassa vedanà、upekkhà vedanà,樂受、苦受、喜受、憂受、舍受。這裏講的苦受跟剛才所提到的苦受名字相同,但是它的性質不同。我們在叁分法裏面說到的苦受,在這裏叫做domanassa vedanà叫做憂受;而我們在這裏講到的喜受或者叫做悅受,喜悅的悅,悅受反而跟剛才所提到的樂受是一樣的;舍受跟剛才所提到的不苦不樂受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說到的憂受、悅受、喜受跟舍受,是屬于心的感受;還有兩種受是苦受和樂受,屬于身的受,身的苦受、身的樂受。

  比如說現在很多禅修者在禅修的時候腳痛、腰痛、背痛、肩膀痛,這裏的痛是屬于苦受,在這裏五分法裏面說到的苦受。比如說,氣候非常好、非常舒適,或者說人家幫你按摩,或者說坐到很舒適的座墊,座墊墊得很高,然後座墊又有棉墊,或者有那些其它的很舒適的座墊坐著,這個時候身體就感受到樂受,所以這裏說到的樂受和苦受,是身體的觸覺所體驗到的受。

  因此叁分法裏面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主要是指心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而在這裏五分法裏面多加了兩種是身體的感受,就是苦受、樂受。而剛才在叁分法裏面的苦受、樂受在這裏就變成了憂受跟喜受,然後不苦不樂受也就是舍受,因爲不苦不樂本身就是中舍,所以在這裏稱爲舍受。

  那當我們對于受、感受有一定的了解、理解之後,我們接著再來看經文。經文裏面佛陀說:

  「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于受隨觀受而住呢?

  諸比庫,于此,比庫感到樂受時,了知:『我感到樂受。』感到苦受時,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到不苦不樂受。』」

  佛陀在這裏教導我們應當觀受,但是應當如何來觀受呢?是不是說這裏痛了就知道這個是痛、痛、痛,或者說快樂的時候知道快樂、快樂、快樂,是不是這樣來觀受呢?很痛苦的時候知道我很痛苦、很痛苦,是不是這樣?在義注(這部經的注解)裏面就提到了:「如果說這樣的方法也叫做觀受的話,那麼剛出生的嬰兒他也能夠修受念處,爲什麼呢?剛出生的嬰兒當他在吃母親的奶的時候,他也可以感受到樂受;當他被外面的一些東西刺痛的時候,他也會哭,那這個時候他也感受到苦受,然而,這種方法既不是修念處的方法,也不是修業處的方法。」

  佛陀在這裏講到了修業處的方法,講到了這種修受念處的方法,既是修念處,也是修業處的方法,爲什麼呢?因爲比庫在這裏所修的這種觀受念處,他可以斷除無明與渴愛,他可以斷除煩惱,所以義注接著又說:「那應當如何來修受念處呢?必須得先了解叁樣東西:第一、『誰在受?』第二、『誰的受?』第叁、『受是如何産生的?』」

  必須得要先了解這叁樣,接著義注又回答說:「對于『誰的受』其實並沒有所謂的有情、或者人、或者我在感受。那誰的受呢?其實也並沒有所謂我的受、我在感受,或者有情的受、有情在感受。」

  對于第叁個問題「受是如何産生的呢?」義注裏面說:「由于有根門(就是有淨色)、有所緣(就是有外緣),還有意識叁事和合,而使有觸,觸又生受,這樣的話受就産生了。」當根門與識體驗到了可喜的、可意的所緣的時候,將會有樂受生起;當根門與識體驗到不可喜的所緣的時候,將會有苦受生起;當根門與識體驗到中性的所緣的時候,將會有不苦不樂受生起。這是按照常理的、一般性的方法來理解。當然了,也可以通過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而改變受,所以受是這樣産生的。

  那接著,我們將會講到我們應當如何來修受呢?對于受來進行修習呢?我們將依經論而分爲叁種方法來修習。對于受念處我們要如何來修習?首先,我們可以依照佛陀在《觸相應》裏面的方法來講,比如說佛陀會講到:

  「緣眼、顔色、眼識,叁事和合生觸,緣眼觸而生受,無論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應觀諸受皆是無常、苦、無我。」

  用這段教導,同樣地,對于聲音、耳識、緣,此叁事而生觸,緣、耳、觸而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對于鼻、香跟鼻識,舌、味跟舌識,身、觸跟身識,意、法跟意識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在這裏就講到了叁種受,應當這樣來觀。那麼對于禅修者在實修的時候,應當如何根據佛陀的這段教導來實行呢?

  如果要修受念處的禅修者,他先應當觀照眼觸門,他先對自己的眼睛修四大,修地、水、火、風;地、水、火、風……最後,眼睛已經不見了,他只是見到非常多的色聚,然後他再繼續觀照色聚裏面的究竟色法,他將會發現到在眼睛裏面,一共有五十四種究…

《《大念處經》開示(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