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念處經》開示(九)▪P3

  ..續本文上一頁現在你由于不如理作意,你會對自己所執著的人生起貪愛,而假如現在他就躺在你面前,他就成了這樣的一具屍體,你還會不會再執著他呢?會不會再貪愛他呢?

  在這裏,我就想講一個佛陀在世的故事。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妓女,她叫做絲利瑪 (Sirimà)。這個妓女漂亮得如果有人要包她一個晚上睡覺要壹千金(古代按金來算),要壹千金才能夠跟她睡一個晚上。有一位比庫聽到絲利瑪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女人,即使他沒有見過她,他也已經愛上了她。愛上她非常難以自拔,當時很多其他的同修都知道這一位比庫暗戀上一個他沒有見過的人。不過,正所謂紅顔薄命,絲利瑪很不幸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去世了。

  當時佛陀也知道了這位絲利瑪的事情,其實這位絲利瑪在死之前不久,她信了佛教,然後也證得了初果。不過,她證得初果不久就死掉了,在她死掉之後,按照當時的風俗很快就要處理她的屍體。

  佛陀就對當地的國王說:「你暫時不要掩埋她,你等七天之後再處理她的屍體。」可惜這位暗戀上絲利瑪的比庫他還不知道他的夢中情人已經去世了。然後,過了七天,佛陀就通知那些比庫說:「唉,現在我們去看絲利瑪。」當時那位比庫聽到:「啊!我現在終于可以見到我的夢中情人啦。」就非常高興,然後他就跟隨著那些比庫一起去,佛陀當時也一起去。他們就去到了墳場,過去那一張非常迷人的臉現在已經變成腫脹、青淤了。

  由于她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妓女,而且她的漂亮是遠近聞名的,所以當時要圍觀、參加她葬禮的人也很多。于是,佛陀就吩咐國王說:「現在你可以去跟大家說:『如果誰想要跟這絲利瑪睡一個晚上,付壹千金就可以。』」結果國王喊了很多次竟然沒有一個人動,沒有一個人響應。那麼佛陀又宣布:「那麼,減半,那麼,伍佰金。」這樣賣了很久也沒有一個人動,這樣的話一直到:「那叁佰金有沒有?壹佰金有沒有?伍拾金有沒有?」但是,最後連壹金也沒有。最後國王索性說:「如果誰想要跟絲利瑪睡覺,不用錢立刻就可以跟絲利瑪睡覺。」結果喊了很久,也還是沒有一個人動。

  這個時候,佛陀就開始說法了,就教導以那當地比庫爲主的那些人,對絲利瑪的屍體修不淨,這個時候修的不淨佛陀教導是修觀的。而那位暗戀著絲利瑪的比庫,他見到原來自己的夢中情人是那麼的醜陋,這個時候,當時他已經非常失望。在這種非常失望的情況下,佛陀再對他說法,然後他也證得了初果。這是一個例外的例子,因爲佛陀當時教導的是修vipassanà的方法,因此取異性的屍體來修觀還是可以的。

  同樣地,對于下面的八種墓地的觀法也是一樣的。比如說,當一位比庫見到了丟棄在墓地裏的屍體,正在被鳥雀、被野獸吃,或者說堆滿了蟲,他也同樣可以修幾種方法:他可以以此不淨相來修止而達到初禅;或者他可以以此不淨相直接來修觀;或者他可以以此不淨相來對著自己的身體而修死隨念;或者說他可以直接以這個不淨的屍體來比對自己而修過患隨觀。

  對下面的那七種方法也是同樣的。于是,我們就講到了如果一位禅修者他要取外在的屍體爲所緣來修觀的話,那麼他可以先以外在的一具屍體,他先觀照它只是一堆色法,然後再觀照這堆色法的究竟色法它的無常、苦、無我、不淨,然後再對比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身體也有必死,也有死亡的必然性,然後他再觀照這個身體的無常、苦、無我、不淨;或者他也可以再觀照自己屍體的無常、苦、無我、不淨,以此來內觀、外觀、內外觀;同時他也必須要觀照自己所貪愛的、所執著的人,他的屍體的無常、苦、無我、不淨,然後再內觀、外觀、內外觀。

  當他能夠如此觀之後,那麼他也應當「或于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于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這就是在修觀的時候觀智的進展。以身隨觀生起之法是屬于緣攝受智的階段,以身隨觀壞滅之法是屬于思維智的階段,以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是屬于生滅隨觀智的階段。

  「他現起『有身』之念,」這裏的「身」是指不淨身或者是指色身;

  「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爲了智與憶念的程度。」這已經是從壞滅隨觀智一直到行舍智的階段。

  「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已經是屬于道智和果智的階段。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于身隨觀身而住。」

  「九墓地部分結束。」

  「十四種身隨觀結束。」

  這裏講到的一共有十四種身隨觀,也就是說身念處有十四種。我們簡單地再分別一下這十四種業處:

  第一種是入出息念,也就是阿那巴那念;

  第二種是四種威儀路,也就是行、住、坐、臥;

  第叁種是四種正知,有益正知、適宜正知、行處正知、無癡正知;

  第四種厭惡作意,也就是叁十二身分;

  第五種界作意,也就是四界分別;

  以及九種墓地觀。

  一共十四種身隨觀業處,其中阿那巴那念以及厭惡作意這兩種乃是安止業處,爲什麼呢?因爲修習阿那巴那念他可以達到第四禅,而修習厭惡作意(叁十二身分)可以達到初禅。在這裏由于墓地觀是作爲厭惡隨觀,因此四種威儀、四種正知、界作意、九種墓地觀,十二種業處只是作爲近行業處,它們只能達到近行定而已。

  我們討論了以上這十四種修身念處的方法,它們很多都可以作爲修止的業處以及修觀的業處。比如說,我們說修阿那巴那念(修入出息念)一樣,修止的部分他可以達到第四禅,然後如果要修觀的話他可以分爲兩條路:一條是先觀呼吸裏面的色法;另外一條是先觀禅那的名法。

  一條道路是從色業處來修,一條道路是從名業處來修,所以它還是以修止觀爲主,這個最主要是在《大念處經》裏面一起(教導),但是有其它一些經典就只是講到修止而證得禅那的。在《大念處經》裏面佛陀教導了修阿那巴那念不僅僅只是教修止,而是也教修觀。

  在四種威儀以及在四種正知裏面,也是既教修止也教修觀,不過它也包括了既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觀的方法。在行、住、坐、臥的時候我們可以保持四種正知。四種正知裏面的第一種有益正知、第二種適宜正知,它不是屬于修止也不是屬于修觀,但是如果我們是以保持這個業處爲第一位來修行入定的話,他就是在修止。

  不過,一般上來說,對于行走的時候要入定是很難的,除非他是先站立,然後入定之後,他再出定,當然坐著的時候他可以入定,躺臥的時候也可以入定,如果行走的時候入定稍微比較難。不過在行、住、坐、臥,在平時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如果他非常專注于自己的業處,他還可以證得近行定,不過近行定它不可能升到很深的地步。

  第四種正知是屬于無癡正知,這個是屬于修觀的。一般上來說,修觀的禅修者他會有很大的空間。因爲修止的時候,他往往要有很多的限製,爲了培育定力的緣故,所以他要保持經常去坐、要禅修,而且禅修的時間要有一定的保證,要不然他的定力很容易退掉。在修觀的初期也是,他必須要保證有一定的禅座時間來培育他的觀智,等他的觀智已經培育到一定程度之後,他可以隨緣起觀,他可以行、住、坐、臥都可以觀照。

  聽到聲音,聲音是所緣,撞擊到耳淨色,然後生起了耳識,隨起了耳門心路過程和一系列的意門心路過程,他可以依此來觀照;眼睛看到東西,他可以觀色所緣,然後再觀撞擊了眼淨色和眼觸門裏面的五十四種色法,然後再由于有所緣、有依處生起的眼識,眼識隨起了一系列的眼門心路過程和意門心路過程,他又可以依次來修習,觀照色法和名法,然後再觀照它的無常、苦、無我。

  當他生起了嗔恨心的時候,他知道這是嗔恨心,然後他再觀照嗔恨心的心路過程;當他生起貪欲心的時候,那麼他要觀照貪欲心的心路過程。這個我們在講到心念處的時候還會講到。當他很高興的時候,他應當觀照這是屬于樂受,以樂受爲主的心路過程他要觀照;當他生起憂受的時候、苦受的時候,他要觀照以憂受爲主的嗔恨心生起了,他再觀照嗔根心的心路過程。用這樣的方法觀照,所以他在一切時,除了睡覺,他都可以去觀。這是四種威儀路,就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路,以及四種正知也是可以修止觀的。

  然後還有厭惡作意,厭惡作意我們雖然講到了叁十二身分,但是它也是可以既修止又修觀的,爲什麼呢?因爲特別要注意,佛陀在每一種念處之後,他都會講到:「或于內身隨觀身而住,或于外身隨觀身而住,或于內外身隨觀身而住。」這一段話是非常重要的,它主要是指佛陀教導修觀業處的方法。

  同時,界作意也是。界作意也是既可以修止的方法也可以修觀的方法,還有剛才所講到的九種墓地部分,九種墓地觀。觀照屍體,然後再對比自己的身體,如果只是觀照外在的屍體,他可以證得初禅。因爲《清淨道論》裏面講到的四十種不淨相,每一種相它都可以證得初禅。所以如果只是取外在的屍體,觀它的不淨,可以達到初禅,然後再以初禅的基礎,他可以再繼續修觀。因此這九種墓地觀也是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修止;一個是修觀。

  因此,佛陀在這部經裏面教導了十四種身念處,這十四種身念處既包括了修止也包括了修觀。不過,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就純粹只是修觀,它就沒有包括修止的階段。爲什麼呢?因爲都是指究竟法,因爲無論修受、修心、修法,它都是究竟法,而且我們再回來檢查一下,凡是能夠證得禅那的所緣,它必定是基于色法爲基礎而生起的概念,是不是?所以如果離開了色法,純粹只是觀心是不能證得禅那的。

  比如說,有些禅修者當他在修阿那巴那的時候,隨著呼吸的平靜他的心會變得更加平靜、更加甯靜、更加專注,專注的心肯定能夠産生輕安的感覺的。所以現在有些禅修者經常會報告說:「現在他可以體驗到輕安啊,很舒服啊。」不過,如果你專注它的輕安或者說你太過理會輕安,這又是另外一條歧路了。

  很多禅修者當他心很平靜的時候,他會體驗到身心有一種輕安的感覺,甚至說他會發現他的身體已經不見了,只是一陣非常舒服的感覺,如果他去專注那種感覺的話,他是不能夠再繼續培育他的定力的。爲什麼?因爲他已經偏離了自己的所緣了,他的心取的是屬于受,是屬于感受。所以在這個時候,經常會提醒他:「不要去管那些感覺,不要去理感受。」你一知道那些感受,因爲有時候感受會很強,那種輕安會很強,會把禅修者的心拉去,這個是在感覺,一定要拉回來,不要去追那些感受,追那些感受到時它又會變很多相給你看,這樣就變得很危險。

  因此,在修止業處的禅修者,不要去注意感受。不過我們可以把這些感受、這些樂受作爲我們修行的動力,不要去染著它就可以了。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修止、我們要培育定力,特別是要證得禅那,一定要基于色法,取色法的概念爲主來修習止業處、來培育定。無論是我們修阿那巴那,阿那巴那也就是我們的呼吸,我們的呼吸其實是屬于色法;如果要觀外在的屍體,屍體也是色法;觀照自己的叁十二身分,叁十二身分也是色法。

  所以,佛陀在這裏講到身念處的時候,身念處因爲已經包括了色法,所以,佛陀在這裏特別既教了修止的方法又教了修觀的方法。之後就全部是修觀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要知道,佛陀在教導這一部《大念處經》的意契,就是以修觀爲主的,因爲我們回到經文的一開始就說:

  「此一行道,能清淨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如理,現證涅槃。」

  所以佛陀就在這部經裏面教導的是直接證悟涅槃的道路,所以是側重于修觀,略帶有談到修止。不過我們也不應當單純地認爲佛陀教四念處只是屬于修觀的,這個也是錯誤的。我們必須得很完整地理解佛陀在教這部經的意契,他是在教止觀。所謂的四念處,其實只是從所緣來分的,就是從我們觀照的目標和對象來分的,但是它的次第還是依照戒定慧的次第,依照七種清淨的次第,依照十六種觀智的次第。

  好,那麼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現在我們大家一起來回向功德: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Buddh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Dhamm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Saïgha§ påjemi

  Addhàimàyapañipattiyàjàñi-jarà-maraõ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佛!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法!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僧!

  切實依此而行,我將解脫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些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些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大念處經》開示(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