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念處經》開示(六)▪P4

  ..續本文上一頁看的時候,不會說當這一心念一生起立刻就往西看,他會先想:

  「讓我在往西看的時候,貪與憂不侵漏我的心。」

  同樣地,當他想要行走的時候,他不會一想到要行走就立刻去行走,而是他會先想:

  「讓我在行走的時候,貪與憂不侵漏我的心。」

  這種修行的方法在這裏是屬于有益正知。

  什麼是貪、憂不侵漏其心呢?我們在以前已經講到了貪是屬于哪一類的心呢?是屬于貪根心。而憂是屬于哪一類的心呢?是屬于嗔根心。貪根心和嗔根心裏面都有癡心所。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行走的時候,他想:

  「我在行走的時候不生起貪、嗔、癡,不讓貪、嗔、癡找到機會侵漏自己的心,占據自己的心。」

  就好像佛陀說:

  「如蓋屋不密,必爲雨浸漏。」

  一個房子如果瓦片破了個洞或屋頂破了個洞,一下雨的時候,雨水就會漏下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沒有守護好諸根,沒有守護好心念,沒有守護好正念,他的心必定會爲貪、憂二不善法而侵漏。所以如果用這樣的修行方法稱爲有益正知。

  也就是在行走的時候,他保持正念正知,而不讓貪、嗔、癡,不讓妄想、妄念、執著有機會侵漏他的心,有機會趁虛而入;在站立時他保持正念正知,不讓貪、嗔、癡,不讓惡、不善法有機會侵漏他的心;當他坐著的時候,他不讓貪、嗔、癡有機會侵漏他的心;他躺臥的時候,也同樣不讓他的心被貪、嗔、癡有機可乘;而且,當他在穿衣的時候,他也應當如此保持正念;當他在拿缽的時候,也應當如此保持正念。

  這裏說的桑喀帝(saïghàñi),古代翻譯成僧伽梨。在穿衣的時候保持正念正知;在拿缽的時候保持正念正知;在托缽的時候保持正念正知;前往入村的時候保持正念正知;正在接受缽食的時候保持正念正知;當他取得了食物之後,往回走時他保持正念正知;當他在吃東西、吃食物的時候保持正念正知;他在喝水的時候保持正念正知;他在咀嚼的時候保持正念正知;他在嘗味的時候保持正念正知;他在大便、小便的時候也保持正念正知;他在說話的時候也保持正念正知;沈默的時候也保持正念正知。所以這就是佛陀在這部經裏面所說的,乃至到把手舉起來,把手放下,把腿擡起,把腿放下,都是這樣保持正念和正知。

  正念和正知在第一種明覺裏面就是不要讓心被貪嗔癡所侵漏,不要讓它們有機可乘。同時當我們在行走的時候也應當考慮:「去一個地方是不是有益?」這裏的利益不是說我們平時所說的有利可圖、有錢可賺這樣的利益,這裏的利益是善法的利益。

  比如說當我們要去聽經的時候,我們想:「聽經是有利益的,因爲它可以讓我們獲得未曾聽聞的法,如果是已經聽聞過的法,能夠令其增長。」當我們想去見大長老的時候,我們想:「我們可以去親近大長老,可以去聆聽大長老的教誨、教誡。」當我們去禮敬佛塔的時候,我們應當想:「禮敬佛塔是很有利益的,因爲它可以培育我們修佛隨念。」當我們去親近僧團的時候,我們想:「親近僧團是很有利益的,因爲親近僧團可以讓我們生起恭敬,讓我們積累福報。」等等這些,當我們前進的時候,我們可以考慮這個是有益的,這個是無益的,當我們在權衡了有益和無益之後,我們選擇有利益的去行、去做,這個是有益正知。

  第二個正知是適宜正知(sappàyasampaj a¤¤a)。適宜正知是在行走時先考慮是否適宜,然後選擇適宜的而行。有利益但是不一定是適當的,爲什麼呢?

  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當我們的一位同修,一位法師他做錯了,我們知道後,我們去指正他,我們去幫助他,說說他,叫他以後注意一點,這個是不是有益的?是有益的,然而如果在不適當的場合裏,比如說當他正在講經的時候,或者說他正在跟信衆說法的時候,或者說在很多法師面前我們當面去指正他,這個是不是適宜呢?即使有益也不一定適宜,不一定適合,是不是?所以在考慮到有益的時候,我們應當考慮到是不是適合,是不是適宜。

  又比如說在義注裏面提出:當我們去聽聞佛法,聽那些大長老講開示的時候,這是有益的。然而當那裏圍著很多的男男女女在那裏,如果我們去聽聞佛法,有可能由于見到了一些誘惑性的目標,而令我們的心容易被貪所侵漏;或者說當在村裏面徹夜地說法的時候,如果自己去聽聞佛法,而未免會因爲一些不善的所緣,或者會看到一些誘惑性的目標而使心會動搖,所以這個時候不一定適合。

  又比如說我們去禮敬佛塔是有利益的,然而在佛塔裏正舉行著盛大的聚會,那些來自各地的男男女女,那些青年男女打扮得像木偶一樣,像那些戲裏面的演員一樣那麼漂亮,如果這個時候你去禮敬佛塔,是不是適合?這個是不適合的。所以在這裏所說的適宜、正知就是當我們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先考慮它是不是有益,如果有利益,對善法有幫助,我們還必須要考慮是不是適合。

  再舉個例子,當我們有問題想要問長老,想要問上座的時候,我們知道詢問、辯問是有利益的。然而如果大長老正在打坐,正在禅修,這個時候就不適合,是不是?同樣的,當大長老正在跟很多信衆說法,這個時候也是不適合的,是不是?或者說當大長老由于口誤說錯了一句話,如果我們當衆去指責他:「尊者,你現在說錯了。」這個也是不適合的,是不是?

  因此當我們無論是在行走、坐、站立、躺臥,無論是做任何事情,除了有益正知之外,我們也要適宜正知。比如說當我們要穿袈裟的時候,穿袈裟是有益的,它可以抵禦寒冷、抵禦炎熱、抵禦芒蚊,風吹日曬以及爬蟲類的觸咬,能夠遮住羞處。然而如果自己的身體是很虛弱的話,你穿著很粗重的袈裟,是不適合的。如果說穿的袈裟已經很髒了,如果再繼續穿,這個也是不適合的。

  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也是一樣。我們吃東西是有益的,爲什麼?因爲它能夠滋養我們的身體,能夠維持梵行,能夠滅除由于饑餓産生的苦受,能夠由于不爲吃得過飽、過份、過量,而産生新的新受。由于正當地、適量地吃東西,他可以存活,沒有過失而安住。然而如果說吃那些過度,比如說煎炸的食物,可能會使自己的身體産生不適;或者說吃一些又熱又冷的食物,會使自己的胃腸不好。這樣的話,雖然我們適當的乞缽食是有益的,然而由于不適當的飲食,或者吃得過多,或者吃得過少,而使自己的身體産生不適的感受,這個也是不適宜的。所以這個是在穿衣跟在飲食的時候的適宜正知。

  依此類推,其它的明覺也是這樣。就是在穿衣、持缽、乞食、在喝東西、吃東西、乃至說話、沈默、行、住、坐、臥等等,一切時我們都可以保持如此的正念與正知。

  那還有兩種正知,它們分別是行處正知和無癡正知。對于這兩種正知應當如何修行呢?它直接關系到我們如何在行、住、坐、臥,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行止、觀的問題。前面的這兩種正知其實還不是真正的修習止與修習觀,還不算,嚴格來說它只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保持正念,是屬于正念的修行。

  比如說當我們見到一個不可喜所緣,或者說有人在吵、在說話的時候,這個時候立刻就生起了嗔恨心,這個時候我們要知道這種嗔恨心是沒有利益的,我們把它平息下來,這時候在嚴格上來說還不叫做修止,也不叫做修觀。這是屬于第一種有益正知,選擇把心平靜下來,不要生氣,不要因爲一點點外緣,一點點的所緣心就被牽住了。

  那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保持正念正知,又保持在業處上,又持續地培育戒定慧、在修行止觀呢?那麼我們明天再繼續一起來學習。

  下面我們一起來回向:

  

  現在我們大家一起來回向功德: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Buddh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Dhamm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Saïgha§ påjemi

  Addhàimàyapañipattiyàjàñi-jarà-maraõ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佛!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法!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僧!

  切實依此而行,我將解脫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些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些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大念處經》開示(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