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看的时候,不会说当这一心念一生起立刻就往西看,他会先想:
「让我在往西看的时候,贪与忧不侵漏我的心。」
同样地,当他想要行走的时候,他不会一想到要行走就立刻去行走,而是他会先想:
「让我在行走的时候,贪与忧不侵漏我的心。」
这种修行的方法在这里是属于有益正知。
什么是贪、忧不侵漏其心呢?我们在以前已经讲到了贪是属于哪一类的心呢?是属于贪根心。而忧是属于哪一类的心呢?是属于嗔根心。贪根心和嗔根心里面都有痴心所。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行走的时候,他想:
「我在行走的时候不生起贪、嗔、痴,不让贪、嗔、痴找到机会侵漏自己的心,占据自己的心。」
就好像佛陀说:
「如盖屋不密,必为雨浸漏。」
一个房子如果瓦片破了个洞或屋顶破了个洞,一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漏下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守护好诸根,没有守护好心念,没有守护好正念,他的心必定会为贪、忧二不善法而侵漏。所以如果用这样的修行方法称为有益正知。
也就是在行走的时候,他保持正念正知,而不让贪、嗔、痴,不让妄想、妄念、执着有机会侵漏他的心,有机会趁虚而入;在站立时他保持正念正知,不让贪、嗔、痴,不让恶、不善法有机会侵漏他的心;当他坐着的时候,他不让贪、嗔、痴有机会侵漏他的心;他躺卧的时候,也同样不让他的心被贪、嗔、痴有机可乘;而且,当他在穿衣的时候,他也应当如此保持正念;当他在拿钵的时候,也应当如此保持正念。
这里说的桑喀帝(saïghàñi),古代翻译成僧伽梨。在穿衣的时候保持正念正知;在拿钵的时候保持正念正知;在托钵的时候保持正念正知;前往入村的时候保持正念正知;正在接受钵食的时候保持正念正知;当他取得了食物之后,往回走时他保持正念正知;当他在吃东西、吃食物的时候保持正念正知;他在喝水的时候保持正念正知;他在咀嚼的时候保持正念正知;他在尝味的时候保持正念正知;他在大便、小便的时候也保持正念正知;他在说话的时候也保持正念正知;沉默的时候也保持正念正知。所以这就是佛陀在这部经里面所说的,乃至到把手举起来,把手放下,把腿抬起,把腿放下,都是这样保持正念和正知。
正念和正知在第一种明觉里面就是不要让心被贪嗔痴所侵漏,不要让它们有机可乘。同时当我们在行走的时候也应当考虑:「去一个地方是不是有益?」这里的利益不是说我们平时所说的有利可图、有钱可赚这样的利益,这里的利益是善法的利益。
比如说当我们要去听经的时候,我们想:「听经是有利益的,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获得未曾听闻的法,如果是已经听闻过的法,能够令其增长。」当我们想去见大长老的时候,我们想:「我们可以去亲近大长老,可以去聆听大长老的教诲、教诫。」当我们去礼敬佛塔的时候,我们应当想:「礼敬佛塔是很有利益的,因为它可以培育我们修佛随念。」当我们去亲近僧团的时候,我们想:「亲近僧团是很有利益的,因为亲近僧团可以让我们生起恭敬,让我们积累福报。」等等这些,当我们前进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这个是有益的,这个是无益的,当我们在权衡了有益和无益之后,我们选择有利益的去行、去做,这个是有益正知。
第二个正知是适宜正知(sappàyasampaj a¤¤a)。适宜正知是在行走时先考虑是否适宜,然后选择适宜的而行。有利益但是不一定是适当的,为什么呢?
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当我们的一位同修,一位法师他做错了,我们知道后,我们去指正他,我们去帮助他,说说他,叫他以后注意一点,这个是不是有益的?是有益的,然而如果在不适当的场合里,比如说当他正在讲经的时候,或者说他正在跟信众说法的时候,或者说在很多法师面前我们当面去指正他,这个是不是适宜呢?即使有益也不一定适宜,不一定适合,是不是?所以在考虑到有益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是不是适合,是不是适宜。
又比如说在义注里面提出:当我们去听闻佛法,听那些大长老讲开示的时候,这是有益的。然而当那里围着很多的男男女女在那里,如果我们去听闻佛法,有可能由于见到了一些诱惑性的目标,而令我们的心容易被贪所侵漏;或者说当在村里面彻夜地说法的时候,如果自己去听闻佛法,而未免会因为一些不善的所缘,或者会看到一些诱惑性的目标而使心会动摇,所以这个时候不一定适合。
又比如说我们去礼敬佛塔是有利益的,然而在佛塔里正举行着盛大的聚会,那些来自各地的男男女女,那些青年男女打扮得像木偶一样,像那些戏里面的演员一样那么漂亮,如果这个时候你去礼敬佛塔,是不是适合?这个是不适合的。所以在这里所说的适宜、正知就是当我们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先考虑它是不是有益,如果有利益,对善法有帮助,我们还必须要考虑是不是适合。
再举个例子,当我们有问题想要问长老,想要问上座的时候,我们知道询问、辩问是有利益的。然而如果大长老正在打坐,正在禅修,这个时候就不适合,是不是?同样的,当大长老正在跟很多信众说法,这个时候也是不适合的,是不是?或者说当大长老由于口误说错了一句话,如果我们当众去指责他:「尊者,你现在说错了。」这个也是不适合的,是不是?
因此当我们无论是在行走、坐、站立、躺卧,无论是做任何事情,除了有益正知之外,我们也要适宜正知。比如说当我们要穿袈裟的时候,穿袈裟是有益的,它可以抵御寒冷、抵御炎热、抵御芒蚊,风吹日晒以及爬虫类的触咬,能够遮住羞处。然而如果自己的身体是很虚弱的话,你穿着很粗重的袈裟,是不适合的。如果说穿的袈裟已经很脏了,如果再继续穿,这个也是不适合的。
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吃东西是有益的,为什么?因为它能够滋养我们的身体,能够维持梵行,能够灭除由于饥饿产生的苦受,能够由于不为吃得过饱、过份、过量,而产生新的新受。由于正当地、适量地吃东西,他可以存活,没有过失而安住。然而如果说吃那些过度,比如说煎炸的食物,可能会使自己的身体产生不适;或者说吃一些又热又冷的食物,会使自己的胃肠不好。这样的话,虽然我们适当的乞钵食是有益的,然而由于不适当的饮食,或者吃得过多,或者吃得过少,而使自己的身体产生不适的感受,这个也是不适宜的。所以这个是在穿衣跟在饮食的时候的适宜正知。
依此类推,其它的明觉也是这样。就是在穿衣、持钵、乞食、在喝东西、吃东西、乃至说话、沉默、行、住、坐、卧等等,一切时我们都可以保持如此的正念与正知。
那还有两种正知,它们分别是行处正知和无痴正知。对于这两种正知应当如何修行呢?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在行、住、坐、卧,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止、观的问题。前面的这两种正知其实还不是真正的修习止与修习观,还不算,严格来说它只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正念,是属于正念的修行。
比如说当我们见到一个不可喜所缘,或者说有人在吵、在说话的时候,这个时候立刻就生起了嗔恨心,这个时候我们要知道这种嗔恨心是没有利益的,我们把它平息下来,这时候在严格上来说还不叫做修止,也不叫做修观。这是属于第一种有益正知,选择把心平静下来,不要生气,不要因为一点点外缘,一点点的所缘心就被牵住了。
那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保持正念正知,又保持在业处上,又持续地培育戒定慧、在修行止观呢?那么我们明天再继续一起来学习。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向: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向功德: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Buddh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Dhamm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Saïgha§ påjemi
Addhàimàyapañipattiyàjàñi-jarà-maraõ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些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些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大念处经》开示(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