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处经》开示(七)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24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居士大德们:
今天晚上,我们将继续来学习《大念处经》里面佛陀所教导的各种威仪以及正知的部份。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佛陀教导禅修者应当如何在行、住、坐、卧当中保持正念与正知:
「再者,诸比库,比库在行走时,了知:『我行走。』或站立时,了知:『我站立。』或坐着时,了知:『我坐着。』或躺卧时,了知:『我躺卧。』」
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了佛陀教导禅修者,他们应当:
「再者,诸比库,比库在前进、返回时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时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时保持正知,持桑喀帝、钵与衣时保持正知,食、饮、嚼、尝时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时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着、睡眠、觉醒、说话、沉默时保持正知。」
这里的保持正知巴利叫做sampajànakàrã。 sampajàna是正知,如果我们从巴利语的词源里面来分析会更加了解:jàna是知道,是清楚知道;而pajàna,jàna加上pa,就变成说这种知道是更加清楚的,清楚地知道,我们可以说是了知;再加上sam,sam有二种意思:第一种是正确的,正确地、清楚地了知;第二种是完全的,所以我们把sampajàna翻译成正知,它包括了完全地、正确地、清楚地、透彻地去知道。所以,这种知道佛陀在这里是用kàrã,不是用很表层的知道而是用智慧去了知。然后说到kàrã,他的原形是kàrin,是作的意思,表示一种行为,正在持有这种行为,拥有这种行为叫kàrã,在巴利的词语里面它就变成kàrã,如果从直接的翻译就是作正知,这里的kàrã也是表示对于正知那种拥有的一种状态,因此我们就翻译成保持正知。这是从句法那种词源上来分析的。
我们在上一次解释了这一段经文,解释正知(sampajàna)的时候,分为四种正知,这四种正知分别是:
第一种是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
第二种是适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
第三种是行处正知(gocarasampaja¤¤a);
第四种是无痴正知(asammohasampaja¤¤a)。
我们在昨天晚上大家学习了有益正知跟适宜正知。
有益正知就是无论我们的身心是处于任何一种状态,无论我们要做任何的事情,都要先考虑这一种行为是不是于善法中有利益,有利益的我们才去做。我们也应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应当防护好心,守护好心,不要让心给贪、忧、恶、不善法所侵漏。在看的时候,在听的时候、在嗅的时候、尝的时候、触的时候、思维的时候,都应当如此地保持正念正知。
同时,有些事情我们去做,有了利益我们还必须要依时、依地、依人而看适不适合、适不适宜。而不应当以为这件事是有利益的就冒冒然,不看时、不看地、不看人而去很莽撞地、鲁莽地去做。
所以这两种都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在正式的修法当中,这两种还不是属于止、观禅修,还没有纳入修行禅法的范围。它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在平时当中,应当保持正念正知的一种训练、一种心态。
那接着的那两种,它就已经涉及到禅修的层面了。
下面的gocarasampaja¤¤a,gocara我们翻译成行处。但是把它拆开来,go是牛,cara是行,牛所行的范围,这只是个比喻,是从它的词源来分析,在这里是指心的范围。
同时,我们也应当了解,佛陀在讲到《别解脱律仪戒》(Pàtimokkhasa§varasila)的时候,也有一句话叫做正行与行处具足(àcàragocarasampanno)。在这一句话佛陀讲到别解脱律仪这里的行处,是指作为一位比库,他的正当的去处。然而在这里所说的“gocara”词是一样,然而它的意义是不同的。前面那里就是讲哪些地方是比库应当去的,哪些地方是不应当去的,不应当去的叫做非行处,应当去的叫做行处。然而在这里的gocara是指心所取的境界、心的所缘,这里的行处是指心的范围。
在义注里面说:「选择有益及适合的之后,在三十八种业处中,把取自己心所喜爱的业处作为行处,在前往托钵时把它带着而行走。」
义注里面就举出往前走为例子。我们在这里就看到了有一句话叫「三十八种业处」。三十八种业处跟《清净道论》里面说到的「四十种业处」其实是一样的。正如我们在前几节课提到的,有时候我们会提到是四十种业处,有时候是三十八种业处。《清净道论》里面很明确地就讲到了四十种业处。
然而在《伍波萨他经》(Uposathasuttü)里面说到应当次第而学、次第而行、次第而做,那里面它就提到了三十八种所缘,而在这里又出现了三十八种业处,其实是一样的。所谓的三十八种业处,是跟自己的业处不同的开合而已。
白遍跟光明遍是非常相近的,因此在三十八种业处当中把这两种业处合二为一;而限定虚空遍当他把遍相扩大之后,又跟作为无色里面的空无边处定它的所缘是非常相像的,因此依照所缘法,就把这二种又合而为一。
所以,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三十八种业处跟《清净道论》里所说的四十种业处还是一个意思。这三十八种业处或者说四十种业处都好,它指的都是所缘(àrammaõa),什么的所缘?心的所缘,所以这里的行处很明显它是指心的所缘,而且这里的所缘都是属于止,培育定的所缘,而不是观的所缘。那在这句话里面,很明显,行处明觉就是我们无论是在行、住、坐、卧当中,我们在做任何的事情当中,都应当把取我们自己的根本业处,特别是对于在修止阶段,培育定力的阶段,他更应当这么样做。
在义注里面就举出了很详细的例子来说明一位比库应当如何在托钵的时候来履行这种行处正知,里面就提到了一个例子:
比如说,有一位比库他早上起来之后,先打扫好塔园,然后做好晨间的义务,比如说刷牙、洗脸等等,然后再做那些奉事导师(àcariya,阿阇梨)、奉事戒师的义务之后,那他可以再回去禅修,之后他可以去托钵,他就先到佛塔那边去礼佛,然后走的时候一直把业处放在心中的第一位而行走,这样的行走就是他把业处带去;后来等他托了钵之后,然后由于他为居士们说法,(居士们)给他供养,结果他回来的时候就把他的业处忘了,所以这种在义注里面说到就是:「把业处带去,没有带回来。」
还有另外一种,由于早上起来的时候,肚子太饿了,由于业生火界抓住他的胃,使他的胃感觉到很饥饿,所以他就急急忙忙做了晨间的义务,他就走到村里面去托钵,等他喝了一点粥,已经消除了饥饿之火之后,他才把他的业处找回来,然后再慢慢地走回去。这种就是:「没有把业处带去,然而把业处带回来。」
还有第三种人,就是属于漫不经心的、放逸的、懈怠的比库,他去的时候没有把业处带去,回来的时候也没有把业处带回来。
第四种就是真正履行了沙门的义务的。他去的时候一直把业处放在第一位,回来的时候也把业处放在第一位,这样去托钵。
在义注里面对每一种它都举了很详细的例子,所以这些例子我们取跟我们实际在禅修当中有关的。因为义注里面讲的都是托钵的,如果大家有机会成了南传的比库的话,那么这些都很实在,很实用。然而现在在这里讲,也许实践难度有点大。
那么,我们就只依照义注里面所介绍的那种修行方法,再结合现在来说,我们应当如何在行走时专注我们的业处呢?
业处有两种:
第一种业处是根本业处。什么是根本业处呢?根本业处就是你依照这种业处,这种禅修的方法,一直到培育了定力,之后你再以这一种业处所培育的定力再转修vipassanà,这称为根本业处;
还有另外一种业处称为一切处业处,一切处业处通常在上座部传统里面有四种:第一种是佛随念,是忆念佛陀的功德;第二种是修行慈心,慈、悲、喜、舍的「慈」;第三种是修习不净,观照内在三十二身分的不净或观照外在尸体的不净;第四种是死随念,时时把生死的「死」放到第一位。这是称为一切处业处。
一切处业处是一切的南传禅修者他都应当修习的,根本业处是因人而宜,每个人都不同的。比如说你选择的是阿那巴那,那么你就是只是专注于你的呼吸;如果你修习的是慈心,那么应该持续地散播慈爱;如果你修习的是不净,你始终都把三十二身分保持在你心中的第一位;如果你是修白骨的话,你始终都把白骨的想保持在第一位。根本业处是因人而宜,但是一切处业处是所有人都必须得修习的。
那我们在这里讲到的在行走的时候应当如何的来专注呢?应当如何来保持我们的业处呢?
在这里,我们就以根本业处为例子。在现在我们这个禅修营里边,大部分的禅修者都是正在很精进地修习阿那巴那,那么我们就以阿那巴那为例子来讲一下。
在行走的时候应当如何保持心专注在阿那巴那业处,把我们的呼吸放在第一位呢?行走的时候有两种行走的方法:
第一种就是在固定的一个范围内的行走方法,这种就是我们所指的经行;
第二种就是我们平时无论要去任何一个地方,乃至到禅修营结束之后大家回到自己的家里,只要你能够有正念,只要你把你的业处一记起来,就可以用的方法。
我们先讲第一种,如何经行。
如果大家选择的业处是阿那巴那,那么阿那巴那的…
《《大念处经》开示(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