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念处经》开示(七)▪P3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时时都在观照,在修vipassanà。

  如何修习vipassanà呢?在义注里面也讲了几种方法。因为修习vipassanà也有不同的阶段,我们知道修习观智一共有多少个阶段?十六个阶段,称为十六观智。十六观智里面,当然最后那四个观智不属于我们要讨论的范围。因为第十四个观智是道智,只有一个心识刹那;第十三个也不是属于我们讨论的,因为第十三个是属于种性智,它也只是一个心识刹那;第十四是道智,第十五是果智,道智和果智已经是属于出世间智的范围了;而第十六个观智是省察智,他检查自己所证的果位的这种智慧。所以后面那几个观智我们已经排除在修观的过程中。因为它已经是果,前面那几种是我们应当注意而且是可行的、可修的。

  比如说第一个观智是名色辨别智、第二个观智是缘摄受智、第三个观智是思维智、第四个观智是生灭随观智、第五个观智是坏灭随观智、第六个观智是过患随观智、第七个观智是怖畏现起智、第八个观智是厌离随观智、第九个观智是欲解脱智、第十个观智是审察智、第十一个观智是行舍智、第十二个观智是随顺智、第十三个观智是种姓智、第十四个观智是道智、第十五个观智是果智、第十六个观智是省察智。所以这十六观智是次第次第这样生起的。

  对于在修习第一个观智的时候称为名色辨别智。名法和色法我们通俗来说就是我们的身心,以及外在他人的身心,也就是五取蕴:色、受、想、行、识;或者说内在外在的这些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禅修者必须得在经行的时候,在站立的时候,在行走的时候,他都必须得辨识此身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

  比如说身体我们称为色身,色身我们可以依两种方法来修行:

  1、如果说依经教法来说,这个色身只是眼、耳、鼻、舌、身跟心所依处,只是一堆色法而已。眼触门一共有五十四种色法、耳触门有五十四种色法、鼻处触有五十四种色法、舌触门有五十四种色法、身触门有四十四种色法、心所依处有五十四种色法。可以依照经教里面眼、耳、鼻、舌、身、意这种修行方法来观照色法。

  2、也可以依照论教法,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跟食生色这四种方法来观照身体的这些只是一堆色法而已,辨识它只是色。

  为什么称为色呢?色是毁坏意,可坏的所以称为色法。之后他必须要再辨识名法,辨识名法可以依照五蕴里面的四种名蕴来辨识,也就是受、想、行、识,这四种称为名蕴。受是指感受;想是指做标记;行是五十种心所;识是心。

  也可以依照六种心路过程来辨识:眼门心路过程、耳门心路过程、鼻门心路过程、舌门心路过程、身门心路过程、意心路过程。

  眼门心路过程取的所缘是颜色,所以我们平时所说的眼看颜色;耳门心路过程取的所缘是声音;鼻门心路过程取的所缘是气味,我们称为香的;舌门心路过程取的所缘是味道;身门心路过程取的所缘是触,触所缘,也就是地、火、风这三界;而意门心路过程可以取一切的所缘。我们可以依照眼、耳、鼻、舌、身、意这样的六门的心路过程来辨识名法。

  什么叫名法(nàman)? 名法是以朝向的意思而称为名法,朝向什么?朝向所缘。所以一切的名法,包括心与心所,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朝向所缘,面对所缘。

  当一位禅修者能够这样观照这个身只是名法与色法,只是色、受、想、行、识,只是眼、耳、鼻、舌、身、意,只是色、声、香、味、触、法这样而已;然后他再观照内在的名色法,观照外在的名色法,观照内在外在的名色法;当他能够这样观照而发现这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并没有所谓的我,没有所谓的人,没有所谓的有情;而外在的也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没有所谓的人,没有所谓的他;没有所谓的男人、女人;没有所谓的鸡、猪、狗、猫等等。在这个阶段称为名色辨别智。

  他行走的时候,他可以这样辨别。或者说,他可以在站立的时候他先对自己的身体修四大,之后等到见到色聚了,他再分析色聚里面的究竟色法,当他见到这只是一堆在那里生灭的色法而已,然后他再辨识心所依处里面的色法,之后他再生起一个心说:「我现在准备行走。」这种心称为名法。

  当这种心一生起的时候,立刻有很多的心生色法,就由「我想行走」这样的心所产生的心生色法立刻扩散到全身。而心生色法里面的风界是最强的,然后它带动身体,身体接着就有身表。有了称为身表的这些色法产生了,然后就会有所谓的带动这些色法在那里行走。因此,他可以辨识由心生风界所带动的那些被带动的色法跟心生风界带动的色法,只是一堆色法而已,所以,所行走的只是一堆色法。而当时他想「我要行走」的心跟他在行走的时候的那些所产生的心只是一堆名法而已,因此并没有一个我或者人在那边经行,在那边行走,那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当他能够如此地修行,这个称为他在经行的时候的无痴明觉。这个是属于名色辨别智的阶段。

  如果他在修行思维智的阶段,那么他就不应当只是辨识名色法而已,他应当要观照到名色法的那种无常、苦、无我的相。在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在生灭随观智的阶段所修行的方法。

  1、当一位禅修者站在经行道的时候,他先观照这个所谓的身,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然后他再见到这些名色法极其快速地在那边生灭、生灭、生灭……然后他再尝试走,当他走的时候他会发现到,刚刚站在经行道一端的时候的这一堆名色法已经生灭过去了,灭去了;而正在行走迈开第一步的时候也正在生灭,当他踏下的时候他迈开第一步的名色法已经灭去了,已经刚刚踏下去的那一步的名色法正在生灭。当他迈开第一步的时候,第一步的名色法已经坏灭过去了,而迈开第二步的时候它的名色法正在坏灭;而当他踏下第二步的时候,在刚迈开的时候的名色法已经坏灭了,所以,他如此一直地这样观照一堆名色法的坏灭,然后以此来观无常、苦、我。

  2、也可以更粗略地观就是当他走到经行道的一端的时候,在经行道这一端的那一堆名色法已经灭去了;走在经行道中央的名色法也已经灭去了;当他转身的时候,站立在那一端的名色法也灭去了;所以他以这样的生灭法一直观照,以无常相、苦相、无我相来观照。

  如果持续地这样观照的时候,他的观智会更进一步,他可以继续观坏灭,当他持续地以坏灭观无常、苦、无我的话,他可以在经行的时候都有可能证得阿拉汉果。所以在古代乃至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多禅修者都是在经行的时候证得阿拉汉果的。这是以在经行、在行走的时候修行无痴明觉的方法。

  当然了,在不同的观智阶段有不同观智的修行方法,这种修行方法必须得依照具体的禅修者他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有的时候他在经行的时候他可以观身的所缘,这个时候很明显,他以观身所缘跟起心身所缘的心来观照。

  有时候,他正在观照的时候,也可以观照所观的这些行法跟能观的观智,它们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所以,有时候也应当观和反观。反观和反观观智本身,能观的观智本身,它们也是无常、苦、无我的。如此观:一时观能、一时观所、观能观所,有时候观名法、有时候观色法,有时候观色、有时候观受、有时候观想、有时候观行、有时候观识,有时候观内在、有时候观外在,有时候观过去世、再观今生、再观未来世,以各种各样的方法。

  就正如佛陀在《无我相经》里面说观照五蕴,佛陀说:

  「诸比库,凡所有色,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应当如此以正慧如实观察一切色: 『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我。』」

  所以,再同样地观照受、观照想、观照行、观照识,也是这么样地观照。这个是指在修行vipassanà(毗婆舍那)时候那种实修的观法。

  如果一位禅修者在行走的时候这么样观,在着衣、持钵、在托钵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也是这么样观,那么他就持续地在修无痴正知。

  比如说在穿衣的时候,他会想:「这件衣服,这件袈裟只是一堆色法,一堆时节色法而已,它并没有感觉、并没有意识;当它穿在身上的时候,这个身体也是一堆没有意识的身体,它只是一堆色法而已。正是由于这件衣碰触到身净色而产生的身识,所以才会产生我在穿衣这样的感觉;而其中的衣服跟这个身体是属于色法,而现在想我在穿衣或者想穿衣这样的心导致穿衣动作这样的名法,是属于名法。」然后再观照色法也是无常、苦、无我;再观照名法也是无常、苦、无我。这是在穿衣的时候,在拿钵的时候也是一样、在托钵的时候也是一样、在吃饭的时候也是一样,都可以如此来持续地修观。

  因为修观那个时候,智慧是第一的。由于智慧是第一,所以这个时候称为asammoha,asammoha就是无痴。它对于所观的所缘保持了了分明,保持清清楚楚,这个称为sampaja¤¤a,称为正知。

  如果一位禅修者他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持续地在任何的身体姿势,四种威仪:行、住、坐、卧,在穿衣、持钵,往前看,往旁看,屈、伸手臂等等任何时候他都可以这样做,那么这个就称为他履行了佛陀的教法。

  能够做到佛陀在《大念处经》里面所讲到的:

  「诸比库,比库在前进、返回时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时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时保持正知,持桑喀帝、钵与衣时保持正知,食、饮、嚼、尝时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时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着、睡眠、觉醒、说话、沉默时保持正知。」

  因此如果一位禅修者,一位出家人,一位比库,他真正地有很强的出离心,他有很强的道心的话,他应当在任何时候,任何诸威仪当中,持续地用这四种正知来调伏他的心,来让自己的心始终都是在修行当中。无论是修行有益正知也好、修行适宜正知也好、修行行处正知也好、修行无痴正知也好,如果一位禅修者能够这样的话,那么他的修行也是无时无刻的。

  接着,佛陀又继续讲到了在修观时候的具体方法以及次第,佛陀说:

  「如此,或于内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

  特别是在修无痴正知的时候,他不仅仅应当观照内在的这一堆名色法是无常、苦、无我的;他也应当观照外在的名色法,也是无常、苦、无我的;同时他也必须得观照一切的非实体色,就是我们说的物体,没有有情,非有情的物体,也是无常、苦、无我的。他一时观照内身,一时观照外身,一时观照内外身。

  「于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这是在缘摄受智的阶段。

  「或于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这个是思维智的阶段。

  「或于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这个是生灭随观智的阶段。

  「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我们说观照身,这里的「身」事实上并不是人、不是我、不是有情,不是男人、女人,然而为了能够增长正知与正念,所以他现起「有身」这样的念。

  「他无所依而住。」

  他的修行并不依止于邪见,也不依止于贪。

  「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不执取世间的色、受、想、行、识。这样的话,他就能够做到他的心从诸漏中解脱出来。哪诸漏呢?欲漏、有漏、无明漏、还有一种见漏。

  见漏是初道所断的,欲漏是三道所断的,无明漏跟有漏是第四道所断的。所以如果一位禅修者完全地断除了一切的烦恼他就称为漏尽者。一位漏尽者,他不会执取世间的一切,不会执取世间的诸行法,不会执取色、受、想、行、识,不会执取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当他能够做到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已经在佛陀的教法当中有稳固的立足处,他已经完成了作为沙门的义务。

  我们今天晚上讲四种威仪以及正知的部份就讲到这里,那么下面讲厌恶作意以及讲戒作意的,也就是讲三十二身分跟讲界分别的,我们只能够在下一期的禅修营里面一起来学习了。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Buddh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Dhamm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Saïgha§ påjemi

  Addhà imàya pañipattiyà jàñi-jarà-maraõamhà 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些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些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大念处经》开示(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