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念处经》开示(七)▪P2

  ..续本文上一页意思就是呼吸,因此,在行走的时候也应当去觉知呼吸,对呼吸保持正念与正知。如何保持正念与正知呢?我们在经行的时候,可以先选择一段固定的距离的一段路,大概是二十到二十五步左右。太短也不适合,因为太短要经常转身,由于它的范围太过狭窄而可能使身心变得容易动荡、动摇;如果太长,又由于心会漫不经心而变成有一些懈惰。因此我们取大概是二十几步或者十几米这一段距离,作为我们的经行道。

  目前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的寺院里面或者说那些丛林道场里面,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经行道。当我们选择了经行道之后,这些经行道必须得是直线的,不要弯曲的,是一条直线。我们先站在经行道的一端,然后就专注自己的呼吸,对于已经证得了禅那的禅修者来说,他可以先在经行道上闭上眼睛,然后专注自己的呼吸,等呼吸变成禅相就可以很快地入禅,随自己的喜好,可以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当你在经行道的一端进到第四禅之后,再从第四禅出来,然后慢慢地张开眼睛,之后就把心放在这里。因为闭上眼睛的时候禅相非常明亮、晃耀,但是当睁开眼睛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息,而禅相这时可能会由于外界的色所缘冲击所以它变得不清,这个时候没关系,我们就微微地张开眼睛,就象半开的莲花一样,眼睛垂视着眼前大概一到二米的地方,或者说一旬的地方,然后把呼吸放在心中的第一位,慢慢地起步走。走的时候,持续地也是专注在自己的呼吸,不要去专注身体的状态,也不要去专注脚步的移动,只是了知呼吸就可以了。

  由于在经行的时候跟在禅坐的时候不同,经行的时候由于眼睛要张开,这个时候精进根跟定根更容易达到平衡,而在禅坐的时候,由于眼睛是闭着的,而心是谢绝、杜绝一切的外缘,除了呼吸之外,这时候更容易集中。因此,在我们禅坐的时候,可以很专注地去觉知我们的呼吸,而在经行的时候我们只是知道自己的呼吸就可以了。对于呼吸的那些很微细的相状也许在经行的时候没有那么明显,这个时候我们就只是觉知到呼吸或者说有些禅修者他也可以知道呼吸的进出都没关系,以这样的方式把心调整好之后慢慢地走。

  在走的时候我们应当知道不要造作。不要刻意让自己的步伐变得非常非常的慢,也不要走得太快,是以中速的方式这样走,慢慢地走。走的时候不要去注意身边的这些事情,不要去注意身体的感觉,只是觉知呼吸,慢慢地走,然后从经行道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然后转过身来,再走回这一端……就这样来回地走,这是经行的方法。

  在义注里面也提到一种很实用的方法。义注里面提到古代的那些比库们,当他们去托钵的时候,他们一直都把业处放在心中的第一位而行走。当他们走着走着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生起了妄想,他就停下来,当他一停下来的时候,后面的那些比库见到前面的那位比库停下来,他也会停下来,如果第三位见到前面的那两位停下来,他也会停下来。

  这个时候走在前面的比库他就会想:「啊,我现在一停下来,因为我有妄想,妄想生起了所以我停下来,那后面的比库一定知道现在我在生起妄想了。」所以他就赶快要把妄想去除掉,如果还是不去除掉的话:「啊,现在后面已经等着那么多的比库,如果我现在还不把这些妄想去除掉的话,我将会很惭愧。」

  所以他就用这种谴责心的办法,把妄想去除掉。如果妄想还是来势很凶,不能够去除掉的话,那么他索性停止走路,在路边坐下来,当见到前面的那些比库坐下来,后面的也会坐下来,所以他就用这样的方法强迫自己,一定要保持正念正知于自己的业处。如果用这样的方法以后,当他的妄想已经去除掉了,然后他再慢慢地继续行走。

  我们就可以借鉴这种古代的这些尊者们修行的方法。当我们经行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妄想一生起,我们不应当再继续行走,停下来。一但停下来的时候,旁边的那些禅修者说:「哦,他现在在打妄想。」由于这样的话,有惭愧心的禅修者他会知道:「我现在打妄想,如果我继续停下来,很多人都会知道,所以我应当好好守护自己的心,保持正念正知,把妄想去除。」然后再继续行走。

  要做到这么样,而且一定要这样做。不要说有妄想了置之不理,还是继续走,这样走的话对我们的禅修是有危害的,为什么呢?

  因为在行走的时候,有妄想你仍然继续行走,这样的话你养成习惯了,以后你就会一边走路一边打妄想,经行已经没有意义了。

  你必须得学会妄想一起来的时候你的心立刻就觉知到:「这个是妄想,要把它断除掉。」经常这样训练的话,你的心就会越来越敏锐。就好象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保安或者警察,一旦在他负责的范围内出现了小偷,他非常警觉他就说:「小偷来了,要盯住他。」由于很负责的警察或者保安,他负起自己的责任,所以小偷下不了手。

  同样地,如果我们的心保持正念正知,很好地守护我们的根门与心的话,那么妄想也无机可乘。因此在经行的时候,不要漫不经心地走,不要胡思乱想,也不要东张西望。行走的时候把呼吸放在第一位,然后慢慢地行走,有妄想了,停下来,还是有妄想就站在那里不要动,一直等这些妄想去除掉再走。

  还是不行,要用谴责自己或者责备自己的方法:「你看你这个愚痴人,现在你站在这边,你不惭愧吗?他们都很精进地经行,我站在这边,大家都知道我在打妄想。」有惭愧的人经过这样地谴责自己,他慢慢地就能够把心收摄,然后又回到自己的业处,这样来行走。

  这种方法就正如我们修阿那巴那的时候用数息的方法一样。在数息的时候也是一样,无论数到哪里,只要有妄想来,重新来过,不要继续再数。道理是一样的。这个是经行的方法。

  我们在平时走路的时候,应当如何把我们的业处放在第一位呢?也就是说,在非禅坐也非经行的日常生活的时候,应当怎么样呢?

  方法也有很多。比如说,当大家禅坐已经完了,十一点了,这个时候应当是要吃饭的时候。那这个时候你会想是不是已经放松了自己的心念呢?是不是你一听到引磬敲的声音时,人虽然还在座位,但是你的心已经跑到饭堂了,用斋堂那里去了,会不会?如果会,这个时候应当把心收回来,不要急,饭菜少不了你的。你应当再下决心:「让我很正念地把腿放下,调整好姿势,然后可以做一些准备的运动,然后慢慢地再起身」。起身之后,这时你可以下决心:「让我从禅堂走到用斋堂,这段期间我的心不漂走。」然后就把呼吸放在第一位、放在心中第一的位置,然后慢慢地走过去,而不要急急忙忙地走,匆匆忙忙地走,或者赶着去走;而要这样很有专注地、正念正知地行走。

  如果大家在上班的时候也是,比如说你从自己的家要走到车库要去拿车开车的时候,也是(下决心):「让我从这里走到车库的时候,我的心不漂走。」然后这样子走,开车门也很有正念地开车门,打开车引擎也是很有正念的。

  如果说你要去乘坐巴士,打出租车,也是应当保持正念正知。

  无论任何时候,只要你的正念生起,你就可以禅修,把我们的心念,把我们的业处始终放在心中第一的位置。你的正念一生起就可以禅修。为什么?

  1、因为修习阿那巴那业处的禅修者,他的禅修是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大家认不认同这句话?修习阿那巴那的禅修者,觉知自己呼吸的禅修者,他任何时候,何时何地,只要他没有在睡眠,他都可以禅修。那什么时候可以禅修,什么时候不能够禅修呢?只要你的正念生起,就可以禅修,只要你在胡思乱想,你就不能禅修。

  因此,修阿那巴那的禅修者有很殊胜的地方,就是只要正念生起,只要有正念正知,何时何地都可以禅修。对于坐、对于卧、对于吃饭、穿衣、持钵等等也是,在做任何的动作乃至到大便、小便他都可以如此地禅修。这种禅修者,他持续地把业处放在第一位,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在实践佛陀教导的行处正知,这是在《大念住经》里面刚才我们所说的那种。

  2、对修白骨想的禅修者也一样。如果修白骨的话始终他都把白骨想放在第一位,行走的时候,他只见一具白骨在经行道里行走,并没有所谓的我、有情,只是一堆白骨行走,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也是同样。

  3、对于修行慈心的禅修者也是。他在一切时候都向他恭敬的人、他认识的人、他不喜欢的人、一切所见到的人、一切所没见到的人、他能够见到的众生、没见到的众生,都散播慈爱,让他的心始终都住于慈爱当中。无论他的身体是处于行、站立、坐着或躺卧,这样的人在《应作慈爱经》里面说,这是一种称为梵住的人,梵住者。

  4、对于修习三十二身分的禅修者也一样。他可以持续地观照自己的三十二身分,只是一堆三十二身分在行走,没有我在行走。

  5、对修习四界分别的禅修者也是一样。如果说在行走的时候,风界是很明显的,风界的特相,因为风界的特相是动、推动;站立的时候,支持跟重是很明显的;而在坐的时候,重也是很明显的,支持也是很明显的。所以他在行住坐卧的时候,照样还可以修习四界分别,乃至到他也可以依照十二个特相的次第,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推动这样的次第来持续地观照也可以,或者说在行住坐卧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特相明显,他就观照这样一个特相,这样也可以,因此懂得禅修的人是无时无地都可以禅修的。

  这是对于把取止业处禅修和修行行处正知的方法。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四种正知asammohasampaja¤¤a,asammoha直接翻译成无痴,sammoha的意思是迷惑,迷乱,痴迷。Asammoha是sammoha加上a表示否定,不迷惑的,不迷乱的,不痴迷的。Asammoha的意思也是智慧的意思,sampaja¤¤a是正知。

  如何修习无痴正知呢?也就是在前进等时候不迷惑。不迷惑的意思…

《《大念处经》开示(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