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步,一定要穩。
進入第二禅,他可以省思:「初禅是非常接近于敵對的欲界以及五蓋的,而且在初禅裏面有尋跟伺的攪動,所以它是很低劣的,它不如第二禅那麼殊勝。」然後他再決定舍棄尋、伺這兩種禅支,然後進入只有喜、樂、一境性的第二禅。
如果他可以進入第二禅之後,那麼就象經典裏面描述的:
「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禅而住。」
「尋、伺寂止」因爲初禅的時候有「尋」跟「伺」,在這個時候他已經舍掉了,也就是這個時候「尋」跟「伺」兩種心所已經沒有了。「內潔淨」他的內心已經非常甯靜、非常平靜。「心專一性」就是心的一境性,在這個時候顯得特別明顯。「無尋、無伺」由于之前已經把「尋」、「伺」兩種禅支已經舍掉了,所以「定生喜、樂」。由于沒有「尋」、「伺」這兩種禅支的攪動、兩個心所的攪動,這個時候他的定力已經達到更高的一個層次了,所以生起的那種「喜」與「樂」是很明顯的,而且一境性也是很明顯的。因此第二禅有叁個禅支:「喜、樂、一境性。」所以「具足第二禅而住」。
如果一位禅修者能夠達到第二禅,他必須要繼續練習第二禅的五自在,練習了第二禅的五自在之後,他應當再學習進入第叁禅。進入第叁禅他必須得先入第二禅,從第二禅出定以後,再省思:「第二禅還是接近于敵對的初禅,而且第二禅有那種喜的攪動,因此它是很低劣的,它不如只有樂與一境性的第叁禅殊勝。」于是,他就決定說:「我要把喜禅支舍掉而進入更加寂靜、更加殊勝的第叁禅。」
如果他可以證得了第叁禅,那麼就猶如佛陀描述的一樣:
「離喜,住于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具足第叁禅而住。」
這個時候喜禅支或者喜心所已經離了,他的心住于平靜,具足念與正知,這個時候他的身,這裏的身是名身,就是他的心已經受了殊勝的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就是他的心平等、正念非常強而且住于快樂,具足第叁禅而住。第叁禅是最樂的,在世間的樂受當中,第叁禅的樂受是最殊勝的,爲什麼呢?因爲第叁禅的樂受連喜心所都沒有,那種樂是等于說很有滲透性的,就好像一個遭到夏天炎熱的熱惱的人完全地把身體泡在一個非常清涼的山底裏面的泉水那樣,而且是沁心涼、透心涼的那一種樂。這種樂沒有夾雜著喜的攪動,而只是那種非常有滲透性的那種樂,這是第叁禅。
如果能夠證得第叁禅以後,他必須要練習第叁禅的五種自在。練習了五自在之後,他必須再繼續修第四禅。修第四禅之前,他必須得次第地先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從第叁禅出定之後,他要省思第叁禅的缺點:「因爲第叁禅還有樂,樂跟喜是很相近的,它接近于敵對的喜,所以它不如第四禅的舍(中舍)那麼平靜、那麼寂靜。」因此,他決定要舍去樂而進入只有舍跟一境性的第四禅。當他舍去了樂受而變換了舍受之後,他可以證得第四禅。
如果他可以證得第四禅,那麼就正如佛陀所說的:
「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之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具足第四禅而住。」
這裏的「舍斷樂」就是第叁禅的樂跟之前的樂,「舍斷苦」,這裏的苦是早在之前已經舍掉,以及「先前的喜」,這裏的喜是第二禅之前的喜,跟憂就是在欲界的憂早已經滅沒了,早已經在第四禅的時候沒有了。「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他具足了舍,當時他的受是舍的,念,他的正念非常清淨,這時候只有兩種禅支即舍禅支、一境性,「具足第四禅而住。」
因此,我們把這四種禅那,把初禅稱爲離生喜樂,把第二禅稱爲定生喜樂,把第叁禅稱爲離喜妙樂,把第四禅稱爲舍念清淨。所以如果一位禅修者他可以依次地證得這四種色界禅那的話,那麼他就將能夠體驗到佛陀所講的,什麼叫「離生喜樂」,什麼叫「定生喜樂」,什麼叫「離喜妙樂」以及什麼叫「做舍念清淨」。
在經文裏面說:
「諸比庫,這就稱爲正定(sammàsamàdhi)。」
如果一位禅修者可以依次地依照阿那巴那這種業處來修行,他可以次第地證得色界的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那麼我們再回來看經文:
「諸比庫,猶如熟練的辘轳匠或辘轳匠的學徒,在長轉時了知:『我在長轉。』在短轉時了知:『我在短轉。』
諸比庫,同樣地,比庫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到了第四禅的時候,呼吸將完全的停止,因此這時他就真正的達到了,「他學:『我將平靜身行。』」
經文在講到這裏,在注解裏面就講到:
如是,此比庫依照「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平靜身行而出息。』」的次第而修習,于入出息相(似相)生起了四種禅那。他從禅那出定之後,把取入出息或禅相。
然後再轉修vipassanà,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在經文講到這裏,即《大念處經》講到這裏是屬于證得色界第四禅的方法。
接下來那一段經文開始就是佛陀教導那些禅修者如果已經證得了禅那,依照阿那巴那念、依照入出息念證得禅那之後,應當如何再轉修觀,再培育觀智。在轉修觀的時候有兩條路,有兩種方法可以轉修,以阿那巴那禅那爲基礎而修習觀業處(vipassanà kammaññhàna)可以分爲兩種:
第一種入出息行者;
第二種禅那行者。
那應當如何轉修觀呢?第一種稱爲入出息行者,入出息行者在他進入了色界的第四禅之後出定,出定之後呢,他就想:「我的入出息是依止什麼?」爲什麼呢?因爲他的呼吸必須得有個依止,而不可能憑空在半空中有個呼吸,是不是?就是他的呼吸到底是依什麼而生、而存在?這個時候他就知道依止依處,什麼是依處呢?業生身就是依處。
我們在前一節課裏面講到了身,佛陀教導這一部經,身有叁種身:
第一種是呼吸身;
第二種是所生身;
第叁種是名身。
呼吸是依照所生身(業生身)而生的,什麼是業生身呢?四大以及四大所造就是業生身。也就是我們這個色身,呼吸是依照我們的色身而生的,所以他就在這個基礎上再辨識身體的四大以及四大所造,他就對這個身體修行色業處。他如此把取了色,依次觀照這個所生身,它由四類的色法所組成。那四類呢?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食生色。然後他次第地再分析業生色裏面有多少種色法,心生色裏面有多少種色法,時節生色裏面有多少種色法,食生色裏面有多少種色法。
他依照次第地修行色業處,之後他在彼所緣中觀照觸、受、想、思、識五種爲名,也就是說這個時候他在觀照他的心,取所緣的時候心會産生觸、受、想、思等這些心所跟識,然後再次第地修習名業處。修習名業處,他如此把取名色之後再尋找它們的因,再去追尋,因爲名色法有存在、有産生必定會有它的因,因此他再修行緣起。當他一直追尋名色法之因的時候,他將見到無明、愛、取等緣起法,之間的禅修方法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在佛學院上課的時候已經比較詳細地講到了,而且在我們上一次禅修營的時候也稍微簡略地講了,因此在這裏不再詳講,也就是說他次第地再修行色業處、名業處跟修行緣起。當他修行緣起法的時候,他將能夠了知這些只是緣以及緣生法而已,緣是什麼?緣是因。緣生法是什麼?緣生法是果。
什麼是緣呢?能夠造成我們今生這一堆五蘊的過去的因就是緣。過去的因是什麼?是無明、愛、取、行、業有。這些由于過去造作的無明、愛、取,過去所造作的行與業,當業果成熟,因緣具足,它使我們投生爲今生的人。那人是什麼呢?人只是一堆緣生法而已,由因緣而生的一堆行法。在十二支緣起裏面分別是:識、名色、六處、觸、受,然後下面的已經是屬于心的煩惱,由于他已經把取了緣以及緣生法,而且他見到了所謂的緣就是過去的因,過去世也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今生也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他並沒有發現在過去、今生有所謂稱爲人的、稱爲有情的,只是一堆急速生滅的名色法而已,只是一堆五蘊而已,過去也是一堆五蘊,今生也是一堆五蘊。沒有所謂的人、沒有所謂的我、沒有所謂的男人、女人、有情、衆生。從而他超越了疑惑,這個就是他達到了度疑清淨的階段。然後他再繼續觀照名色法及其因的無常、苦、無我叁相,令他的觀智次第地增長,乃至證悟阿拉漢果,這就是一位入出息行者證悟阿拉漢的初級之門。
在這裏就很明確地講到,我們修行阿那巴那在證得禅那之後應當如何轉修觀而提升我們的觀慧,修vipassanà一直到我們完全地斷除煩惱。
還有第二條路,第二種方法就是禅那行者的方法。剛才說的是入出息行者的方法,是依照先觀照色法,因爲我們的呼吸裏面有很多的色法,然後他依照因爲呼吸,依照所依身,這個身也是色法,呼吸也是色法,他就從辨識色法開始,先修色法再修名法。
現在我們將講第二種禅那行者,他是先修名法再修色法,是怎麼樣修行呢?禅那行者亦如此思維:「這些禅支是依止什麼呢?」因爲在禅修者修每一種禅那之後,他都必須要查禅支。他已經懂得如何查禅支,那當他要轉修觀的時候他就不能夠只是把心轉向于查禅支了。這個時候,他就必須思維:「這些禅支到底它是依止什麼呢?」
他會發現它也是依止依處,業生身就稱爲依處,而禅支稱爲名,稱爲名法,業生身稱爲色法。然後他就再次第地辨識在禅支裏面的五種禅支:尋、伺、喜、樂、一境性(初禅時)。然後依照這五種禅支再依次地辨識初禅的叁十四種名法,就是一個心再加上叁十叁個心所,他這樣辨識之後,他再辨識因爲禅那還必須有個所依身,他現在還是屬于一個人嘛,所以禅那心不能夠離開色法而獨存。不能夠說證得禅那,心就到處飄,不是的,還必須有所依身,這個色身就是他禅那心的依處,然後他再回來辨識這個業生身。
業生身有四種色法,分別是: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跟食生色。他依次地以辨識禅那的名法爲名,辨識這個業生身爲色法,他如此辨別名色法之後再尋找他們的因,再往過去生推,當他見到了無明、愛、取等緣相之後,他了知:這些只是緣以及緣生法而已,除了緣跟緣生法之外,沒有所謂的有情、所謂的人、所謂的我,從而他超越了疑惑,也就是說他達到了度疑清淨,他修習緣起達到了度疑清淨,之後他再繼續觀照名色法及其因的無常、苦、無我,而令其觀智次第地增長,乃至達到阿拉漢。這就是一位禅那行者證悟阿拉漢的出離之門。
那麼,當一位禅修者在修習阿那巴那,次第地證得了色界的四種禅那之後,他不應當滿足于禅那,爲什麼呢?因爲大家都知道,禅那只是我們培育定力的一種方便,他的目標必須是慧,因爲依定而發慧,慧的近因是定,什麼是近因?近因就是直接的原因。所以當一位禅修者擁有了強而有力的定力之後,他必須要再繼續修觀培育慧,唯有培育慧,觀照諸行法的無常、苦、無我才有可能證悟聖道與聖果,才有可能斷除煩惱。
所以佛陀在這裏教導,雖然在這部經裏面教導的是修習阿那巴那,但是在達到了色界第四禅之後,還必須要繼續再修觀,所以我們看佛陀只是開示阿那巴那這個部分,其實已經講述了一位禅修者如何從他來到了阿蘭若、來到樹下、來到空閑處然後次第地培育定力然後再轉修觀,一直到斷除煩惱,證悟阿拉漢果。
那下面還有一段是佛陀教導禅修者應當如何修觀的,我們在後天晚上再一起來學習。我們今天晚上就一起學習到這裏。
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回向: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Buddh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Dhamm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Saïgha§ påjemi
Addhàimàyapañipattiyàjàñi-jarà-maraõ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佛!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法!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僧!
切實依此而行,我將解脫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些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些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大念處經》開示(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