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念處經》開示(六)

  《大念處經》開示(六)

  寶峰禅寺禅修營

  2007年6月23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各位居士大德們:

  我們今天將一起來學習《大念處經》(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我們在上一次一起學習了佛陀教導修習入出息念(ànàpànasati)的次第。在經文裏面佛陀教導了在這一個教法正法、律中出家的比庫:「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閑處,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現起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這是第一步,就是當一位禅修者專注呼吸,修阿那巴那的時候,他應當去一個安靜的地方,然後保持姿勢的端正以後,就把他的正念現起于鼻端這一帶,在這裏建立起他的業處,之後,他應當依照四個步驟來培育自己的定力。

  第一個階段是入出息念,就是只是專注于入出的呼吸,所以在經文裏面說:

  ß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û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之後,如果他的呼吸變得平緩、變得柔和、變得柔順,他可能進入第二個階段,就是長短息的階段:

  「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這個是第二個步驟,就是長短息的階段。

  如果他的呼吸繼續地變得更加微細,他可以進入第叁個階段:

  他學:「我將覺知一切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一切身行而出息。」

  這個是第叁個階段,一切身行就是全息,對于呼吸的整個過程,無論是開始、中間、結尾他都保持覺知。

  之後如果他的呼吸越來越微細,到最後感覺到很平靜,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綿綿密密,他可以進入第四個階段: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這是第四個階段,那個時候他的呼吸已經是非常微細了,然後他依照這樣的次第,依次專注自己的入出息、專注氣息、專注息,最後他把心只是專注在息上,依次他經曆了遍作相、取相、似相,如果他的似相非常穩固,而光明晃耀,他可以把心投進似相。如果能夠維持很長的一段時間,他有可能證得了初禅。

  證得初禅之後,他應該練習初禅的五自在,之後再練習進入第二禅,依次進入第叁禅、第四禅。如果一位禅修者通過專注自己的呼吸,培育阿那巴那念,他能夠以此修止達到第四禅。達到第四禅之後,如果禅修者他還想修習其它的業處他可以繼續修習;如果不是的話,他要以阿那巴那爲根本的業處來轉修vipassanà,轉修觀的話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作爲呼吸行者的方法。呼吸行者的方法就是他先辨識呼吸裏面的色法,然後再尋找呼吸必須要有個依身,有個依處,這種依處就是所依身,然後他再對這個所依身修習色業處,之後這個所依身還有名法的,然後再修習色法、名法,然後再找它們的因,如此經曆了見清淨、度疑清淨,就是用名色辨別智來證得見清淨,然後再用緣攝受智修習緣起來證得度疑清淨,之後他再進一步觀照名法、色法以及它們的因的無常、苦、無我,而次第地培育思維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一直到道智和果智。這個是作爲呼吸行者的修行方法。

  如果是作爲禅那行者就是另外一種方法,他可以從禅那當中出定之後再觀察,在有分那裏去查禅支。其實所謂的禅支只是心所而已,比如說五禅支:尋、伺、喜、樂、一境性,其實是五種心所。他在辨識心所之後再進一步辨識在禅那當中的名法,比如說:初禅有叁十四個名法;第二禅有叁十二個名法;第叁禅有叁十一個名法;第四禅也有叁十一個名法。他依次辨識了這些名法之後,他再辨識禅那心是由什麼爲依處呢?

  他會發現還是所依身,于是他先修習名法,再修習色法,如此他進入了名色辨別智,之後再尋找名色法的因,他將會發現無明、愛、取、行、業等等導致這個所依身跟這些名法生起的因,然後他依此修習緣起而證得了緣攝受智,證得緣攝受智之後他可以再進一步觀照色法、名法以及它們因的無常、苦、無我,依次地培育思維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等等一直到道智跟果智。

  這個就是我們在上一次講到如何從阿那巴那轉入修觀的方法。這個也是在義注裏面的方法,義注裏面講得很清楚。之後佛陀就繼續講具體應當如何修觀,佛陀在這部經裏說:

  ßIti ajjhattaü và 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 bahiddhà và 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 ajjhattabahiddhà và 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û

  佛陀說:

  「如此,或于內身隨觀身而住,或于外身隨觀身而住,或于內外身隨觀身而住。」

  這就是佛陀具體教導如何修觀的方法。在這裏必須要知道佛陀在這部經裏面,除了阿那巴那這個業處幾乎每一個業處,就是在《大念處經》裏面的二十一種業處,他都會教導我們要內觀、外觀、內外觀。因此,如果一位禅修者要修行vipassanà的話,他不能夠只是內觀,因爲在《無礙解道》和《清淨道論》裏面很明確地說:「如果一位禅修者只是內觀(就是只是觀自己的五蘊,只是觀自己的名色法的話),他是不能夠證得道果、不能夠證得涅槃的,他還必須要外觀。」外觀就是說他還必須要觀他人的五蘊,以及觀稱爲無執取色的,那些沒有生命的,比如說山、河、房屋等等這些。爲什麼呢?

  因爲內觀,觀自己五蘊的無常、苦、無我可以破除對自身的貪愛、我慢、我見;然而如果觀照他人的五蘊爲無常、苦、無我、不淨可以破除對他人的執著。比如說我的兒子、我的丈夫、我的妻子、我的父親、我的母親等等這些執著,也必須要通過外觀,觀照外在的五蘊它們的究竟名色法也只是無常、苦、無我,所以沒有任何的東西可供執取的,可生起貪愛的,可以認爲說有我的、有所謂的兒子、父親、母親、男人、女人等等。因爲這麼樣,所以佛陀又教導在實修的過程中,一定要內觀、外觀、內外觀。

  在這裏所說的內身,既可以說是呼吸身,同時如果在修名色辨別智的時候也應當觀照所生身。外觀的時候也是,這個是對于已經能夠辨識到呼吸身裏面的四大,它們只是一堆色法而已,而不是呼吸,如果只是呼吸的話,那麼呼吸是概念,他沒必要內觀、外觀。因爲在修習vipassanà,修觀的時候,不能夠取概念來觀,不能夠說我的呼吸是無常、苦、無我,也不能夠說人是無常、苦、無我,都不能這樣觀。爲什麼?

  因爲所謂的人在究竟意義上來說是不存在的,是不是?人是什麼?是概念。呼吸是什麼?呼吸也是概念。所以不能夠取概念法來修行,必須要分析到它的究竟色法,然後觀照究竟色法也是無常、苦、無我的,沒有任何可執取的,沒有任何是實體的。

  所以,在這裏所說的內身,是指究竟色法而言,而不是指作爲概念法的呼吸。在義注裏面提到了:「如果觀內身如此是指對自己的內身隨觀而住,于外身是對他人的身隨觀身而住。」因此我們知道,在這裏的內跟外是指我們在實修vipassanà的過程,所以一時觀自己,同時要觀他人的。

  然後經文又說:「或于內外身隨觀身而住。」

  這裏就是它的義注裏面說到:「有時對自己、有時對他人的入出息身隨觀身而住。以這種熟練的業處一個接一個地觀照乃是對于集會時而言的,在獨處時這種雙觀法是不能修的。」

  也就是說如果是在寺院裏面,或者在一個禅堂裏面,當他在修vipassanà的時候,他就可以用這種雙觀法,就是一時觀內在,一時觀外在,內觀、外觀、內觀、外觀,然而如果是一個人在森林裏面獨處獨修的時候,因爲沒有外在的對象,而且在修觀的時候是不能夠靠觀想的,一定要如實地觀照,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能夠靠想象,我想象外面坐著一個人我去觀,這是不能的,而且這樣的觀很有問題。

  所以我們也必須要清楚,在修vipassanà的時候,一定是真實地觀,而不是想象地觀,不是觀想。不像修止業處的時候一樣,我觀想佛像,我觀想這些,觀想那些。在修觀的時候就不能夠(觀想),要如實觀,面前有一個人你就要觀照他的究竟名色法;如果自己,也要觀照自己的究竟名色法。所以這是在修觀和修止的階段不同,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在修止的時候,我們一般所說的那些所謂的「觀」在真正意義上來說不是叫觀。

  當他這樣向內觀、外觀,同時他還必須要做到下面:

  ßSamudayadhammànupassã và kàyasmiü viharati, vayadhammànupassã và kàyasmiü viharati, samudayavayadhammànupassã và kàyasmiü viharati.û

  「或于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于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

  在這裏,就已經講到了修觀的次第,前面那個是指修觀的方法,要內觀、外觀。然而無論是在任何一個觀智的階段,無論是在修名色辨別智的階段、在修緣攝受智的階段、思維智的階段、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的階段都必須要內觀、外觀、內觀、外觀,這個…

《《大念處經》開示(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