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处经》开示(六)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23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居士大德们:
我们今天将一起来学习《大念处经》(Mahàsatipaññhànasuttaü)。我们在上一次一起学习了佛陀教导修习入出息念(ànàpànasati)的次第。在经文里面佛陀教导了在这一个教法正法、律中出家的比库:「前往阿兰若,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现起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这是第一步,就是当一位禅修者专注呼吸,修阿那巴那的时候,他应当去一个安静的地方,然后保持姿势的端正以后,就把他的正念现起于鼻端这一带,在这里建立起他的业处,之后,他应当依照四个步骤来培育自己的定力。
第一个阶段是入出息念,就是只是专注于入出的呼吸,所以在经文里面说:
ß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û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之后,如果他的呼吸变得平缓、变得柔和、变得柔顺,他可能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长短息的阶段: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这个是第二个步骤,就是长短息的阶段。
如果他的呼吸继续地变得更加微细,他可以进入第三个阶段:
他学:「我将觉知一切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一切身行而出息。」
这个是第三个阶段,一切身行就是全息,对于呼吸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开始、中间、结尾他都保持觉知。
之后如果他的呼吸越来越微细,到最后感觉到很平静,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绵绵密密,他可以进入第四个阶段: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这是第四个阶段,那个时候他的呼吸已经是非常微细了,然后他依照这样的次第,依次专注自己的入出息、专注气息、专注息,最后他把心只是专注在息上,依次他经历了遍作相、取相、似相,如果他的似相非常稳固,而光明晃耀,他可以把心投进似相。如果能够维持很长的一段时间,他有可能证得了初禅。
证得初禅之后,他应该练习初禅的五自在,之后再练习进入第二禅,依次进入第三禅、第四禅。如果一位禅修者通过专注自己的呼吸,培育阿那巴那念,他能够以此修止达到第四禅。达到第四禅之后,如果禅修者他还想修习其它的业处他可以继续修习;如果不是的话,他要以阿那巴那为根本的业处来转修vipassanà,转修观的话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作为呼吸行者的方法。呼吸行者的方法就是他先辨识呼吸里面的色法,然后再寻找呼吸必须要有个依身,有个依处,这种依处就是所依身,然后他再对这个所依身修习色业处,之后这个所依身还有名法的,然后再修习色法、名法,然后再找它们的因,如此经历了见清净、度疑清净,就是用名色辨别智来证得见清净,然后再用缘摄受智修习缘起来证得度疑清净,之后他再进一步观照名法、色法以及它们的因的无常、苦、无我,而次第地培育思维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一直到道智和果智。这个是作为呼吸行者的修行方法。
如果是作为禅那行者就是另外一种方法,他可以从禅那当中出定之后再观察,在有分那里去查禅支。其实所谓的禅支只是心所而已,比如说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其实是五种心所。他在辨识心所之后再进一步辨识在禅那当中的名法,比如说:初禅有三十四个名法;第二禅有三十二个名法;第三禅有三十一个名法;第四禅也有三十一个名法。他依次辨识了这些名法之后,他再辨识禅那心是由什么为依处呢?
他会发现还是所依身,于是他先修习名法,再修习色法,如此他进入了名色辨别智,之后再寻找名色法的因,他将会发现无明、爱、取、行、业等等导致这个所依身跟这些名法生起的因,然后他依此修习缘起而证得了缘摄受智,证得缘摄受智之后他可以再进一步观照色法、名法以及它们因的无常、苦、无我,依次地培育思维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等等一直到道智跟果智。
这个就是我们在上一次讲到如何从阿那巴那转入修观的方法。这个也是在义注里面的方法,义注里面讲得很清楚。之后佛陀就继续讲具体应当如何修观,佛陀在这部经里说:
ßIti ajjhattaü và 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 bahiddhà và 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 ajjhattabahiddhà và 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û
佛陀说:
「如此,或于内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外身随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
这就是佛陀具体教导如何修观的方法。在这里必须要知道佛陀在这部经里面,除了阿那巴那这个业处几乎每一个业处,就是在《大念处经》里面的二十一种业处,他都会教导我们要内观、外观、内外观。因此,如果一位禅修者要修行vipassanà的话,他不能够只是内观,因为在《无碍解道》和《清净道论》里面很明确地说:「如果一位禅修者只是内观(就是只是观自己的五蕴,只是观自己的名色法的话),他是不能够证得道果、不能够证得涅槃的,他还必须要外观。」外观就是说他还必须要观他人的五蕴,以及观称为无执取色的,那些没有生命的,比如说山、河、房屋等等这些。为什么呢?
因为内观,观自己五蕴的无常、苦、无我可以破除对自身的贪爱、我慢、我见;然而如果观照他人的五蕴为无常、苦、无我、不净可以破除对他人的执着。比如说我的儿子、我的丈夫、我的妻子、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等等这些执着,也必须要通过外观,观照外在的五蕴它们的究竟名色法也只是无常、苦、无我,所以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供执取的,可生起贪爱的,可以认为说有我的、有所谓的儿子、父亲、母亲、男人、女人等等。因为这么样,所以佛陀又教导在实修的过程中,一定要内观、外观、内外观。
在这里所说的内身,既可以说是呼吸身,同时如果在修名色辨别智的时候也应当观照所生身。外观的时候也是,这个是对于已经能够辨识到呼吸身里面的四大,它们只是一堆色法而已,而不是呼吸,如果只是呼吸的话,那么呼吸是概念,他没必要内观、外观。因为在修习vipassanà,修观的时候,不能够取概念来观,不能够说我的呼吸是无常、苦、无我,也不能够说人是无常、苦、无我,都不能这样观。为什么?
因为所谓的人在究竟意义上来说是不存在的,是不是?人是什么?是概念。呼吸是什么?呼吸也是概念。所以不能够取概念法来修行,必须要分析到它的究竟色法,然后观照究竟色法也是无常、苦、无我的,没有任何可执取的,没有任何是实体的。
所以,在这里所说的内身,是指究竟色法而言,而不是指作为概念法的呼吸。在义注里面提到了:「如果观内身如此是指对自己的内身随观而住,于外身是对他人的身随观身而住。」因此我们知道,在这里的内跟外是指我们在实修vipassanà的过程,所以一时观自己,同时要观他人的。
然后经文又说:「或于内外身随观身而住。」
这里就是它的义注里面说到:「有时对自己、有时对他人的入出息身随观身而住。以这种熟练的业处一个接一个地观照乃是对于集会时而言的,在独处时这种双观法是不能修的。」
也就是说如果是在寺院里面,或者在一个禅堂里面,当他在修vipassanà的时候,他就可以用这种双观法,就是一时观内在,一时观外在,内观、外观、内观、外观,然而如果是一个人在森林里面独处独修的时候,因为没有外在的对象,而且在修观的时候是不能够靠观想的,一定要如实地观照,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能够靠想象,我想象外面坐着一个人我去观,这是不能的,而且这样的观很有问题。
所以我们也必须要清楚,在修vipassanà的时候,一定是真实地观,而不是想象地观,不是观想。不像修止业处的时候一样,我观想佛像,我观想这些,观想那些。在修观的时候就不能够(观想),要如实观,面前有一个人你就要观照他的究竟名色法;如果自己,也要观照自己的究竟名色法。所以这是在修观和修止的阶段不同,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修止的时候,我们一般所说的那些所谓的「观」在真正意义上来说不是叫观。
当他这样向内观、外观,同时他还必须要做到下面:
ßSamudayadhammànupassã và kàyasmiü viharati, vayadhammànupassã và kàyasmiü viharati, samudayavayadhammànupassã và kàyasmiü viharati.û
「或于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
在这里,就已经讲到了修观的次第,前面那个是指修观的方法,要内观、外观。然而无论是在任何一个观智的阶段,无论是在修名色辨别智的阶段、在修缘摄受智的阶段、思维智的阶段、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的阶段都必须要内观、外观、内观、外观,这个…
《《大念处经》开示(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