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念处经》开示(六)▪P2

  ..续本文上一页是修行的方法。

  然而修行的次第呢,佛陀在这里就讲到了:「或于身随观生起之法,」这里的生起之法就是比如说当一位禅修者观到所生身的时候,什么是所生身的生起之法呢?这个要追溯到缘起,是无明、爱、取、行、业有,所以必须要观照所生身,所生身里面有四种色法:

  第一种是业生色。这里的业是过去所造的业。因为我们现在所受的这一堆果报五蕴,它并不是这一生的业造成的,不是这一生所造作的业,它是由前一生所造作的业,而产生果报带来的。所以我们现在这一堆五蕴称为果报五蕴,或者称为异熟五蕴。这种异熟是什么的异熟?是过去业的异熟,前一生,乃至到更远过去、更早的过往生里面所造的某一种业,在我们前一生临终的时候成熟然后带来今生的结生;

  第二种色法是心生色。心生色就不是由过去的业造成的,它是由现在的心、今生的心造成的;

  第三种是时节生色;

  第四种是食生色。食生色是由我们所吃下去的食物所产生的色法。

  同时,对于名法我们也要观照它们的因缘。我们今生的名法也分为几种:

  第一种是异熟心。异熟心是果报心,它是由过去生的业所带来的。所以我们今生会遇到一些善的果报、不善的果报,然而也有一些是由今生所带来的;

  第二种是唯作心。唯作心它没有所谓的过去的因或现在的因,它只是产生它的作用的因;

  第三种是善心和不善心。善心和不善心就是今生的,它的缘只是今生的缘,并不是由过去所带来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既要承受过去生所造的善和不善业所带来的异熟、带来的果报,同时我们在今生也可以造下善和不善的业,所以不能够完全依赖过去的业。我们现在的境遇由过去决定,我们也可以从现在决定未来。然而,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些好和不好,它跟过去的业的成熟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有了好和不好的果报,我们要承受;然而我们还是可以控制自己,如果是生起了善的果报、善的异熟,我们可以生起善心,但很容易也生起不善心。比如说当过去的善业成熟,我们能够享受到一些乐报,享受一些乐报的时候,很容易生起贪,贪就是不善心,然而如果我们好好地珍惜这种善报,去多做福德。比如说,现在有健康,我们利用这种健康好好地去禅修,这样的话就在善的异熟的基础上,再造善业。

  由于过去生的一些不善业成熟,我们会承受到一些不善的果报。比如说,身体的病痛,或者说一些东西的不见、失去呀等等,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如理作意的话,将会生起不善心,将会生起嗔恨心,因此我们也要如理作意,要做无常想。或者说见到不喜欢的人,我们要修慈、修悲,乃至到我们也可以修忍耐、忍辱。

  当一个人追到这一堆的果报五蕴:色、受、想、行、识,它们有它们过去生起的因,也有今生生起的因,所以这个称为「于身随观生起之法」。之后当他已经培育起了缘摄受智之后,他还必须得再观照所谓的五蕴,所谓的五蕴之因,也就是名色法之因,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这个时候当他一直地观照这些的无常、苦、无我之后,他应当再继续修习思维智。如果修习思维智之后,他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四十种思维法、七色观法、七非色观法、十八大观、七随观这些,他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观照所有的名法、色法跟它们的因都是无常、苦、无我或不净的。因此,他培育起:

  「或于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于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

  这时,他已经到达了生灭随观智的阶段。在生灭随观智阶段的禅修者必须以两种观法来观:

  第一、他必须要观刹那生灭;

  第二、他必须要观缘生灭。

  刹那生灭就是要观到名、色法当下的生灭;观缘生灭就是观照过去的因已经生灭了,现在的果也正在生灭,以这两种方法观。所以,佛陀在这一段话里面就提到了三种观智:观生起法就是缘摄受智;观坏灭法是思维智;观生起、坏灭之法是生灭随观智。所以这个是在修观的次第里面佛陀所教导的。

  然后佛陀又说:

  ß`Atthi kàyo”ti và panassa sati paccupaññhità hoti yàvadeva ¤àõamattàya pañissatimattàya anissito ca viharati, na ca ki¤ci loke upàdiyati.û

  「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在这里也是佛陀教导修观的次第。佛陀说:「他现起『有身』之念,」这里的「有身」(atthi kàyo),atthi就是有、存在的意思,kàyo就是身。什么是「有身」之念呢?「『只有身,而没有(所谓的)有情、没有人、没有女人、没有男人、没有自我、没有我的自我、没有我、没有我的、没有谁人,也没有谁的,(只是一个称为所谓的身的。)』他现起如此之念。」所以,在这里就是他建立的身并不是说目的,而是现起身之念,现起身之念是为了什么呢?

  佛陀说:「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

  什么是「只是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呢?这句话的巴利是:ßyàvadeva ¤àõamattàya pañissatimattàya.û直译为:「只是为了智的程度与忆念的程度。」在义注里面说:「他现起正念并不是为了其它原因,而只是为了程度越来越超越的智(观智)和正念,也就是说他现起『有身』之念是为了增长正念与正知。」

  因此,很清楚地在修观的过程中,他观照这所谓的「身」是为了培育观智,为了让正念跟正知再次增长。

  下面说到:「他无所依而住」,就是他并不依靠贪依止和邪见依止而住。贪依止是什么呢?假如一位禅修者他修行vipassanà,他修观是为了投生到更好的境界、为了投生到这里、那里,投生到天界的话,他的修行是依止于贪的。如果在他修行的时候,他认为:「我在修行、有一个我在。」这个时候他的修行就依止于邪见,依止于我见。

  然而佛陀教导,如果一位禅修者要修行,要修止、修观,他应当「无所依而住」,也就是不依止于贪、也不依止于见。同时「也不执取于世间的一切」,不执取世间的一切就是他不执取世间的任何色、受、想、行、识,不执取这些五蕴为这是我,这是我的我,或者这是我的自我。

  如果他这样持续地观照色、受、想、行、识,或者说观照名色法,或者说观照眼、耳、鼻、舌、身、意跟所对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没有任何一个可以称为我的,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称为我以及我的自我、我的灵魂、我的大我、我的真我、我的自信,并没有这些所有各种各样的所谓的(古代翻译成我,我所,相在或者我的自我)这些,并没有任何可以供执取的。

  如果他持续地以这样来观照,他的观智会越来越提升,最后乃至到证得阿拉汉道,由此而断尽了一切烦恼。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这个时候他的心就不再执取世间的一切。于是佛陀说:

  ßEvampi kho, bhikkhave, bhikkhu 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û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于身随观身而住。」

  就是用这样的禅修方法。

  在义注里面说:「其中,他摄取入出息念为苦谛,令彼生起的过去渴爱为集谛。」

  在这里就是说他观照到呼吸、呼吸所依的身以及所依的这些名法、色法,这些是称为苦谛。也就是说所谓的身心现象,所谓的五蕴名色法是苦谛。然后由这些而生起的过去世的无明、渴爱等等这些称为集谛,就是苦生起之因。

  「二者的不转起为灭谛,能够遍知苦、舍断集、取灭为所缘的圣道为道谛。」

  因此,在他证得圣道的那一刹那,这四圣谛已经具足了,他能够遍知苦、遍知世间所谓的行法、所谓的名色法是无常、苦、无我的。而且他也了解造成这个世间转起,这个世间生起的是由于众生的业、属于自己的业,同时他也使苦和苦圣谛能够不生起,因此他遍知了苦、断除了集,就是断除了烦恼,能够证悟了涅槃,证悟涅槃称为灭,然后在道心生起那一刹那称为道,因此苦、集、灭、道也一起具足。

  「这就是通过四圣谛努力而达到寂灭,也就是一位修习入出息念的比库乃至证悟阿拉汉的出离之门。」

  因此在这一章,「阿那巴那念」这一部分或者说「入出息」这一部分,我们就可以看到佛陀教导只是一种业处,只是由一位凡夫一直到证悟阿拉汉果断尽一切烦恼的修行过程。我们先以这一个业处为例子,稍微再讲一下,在《大念处经》整部经里面,戒,并没有怎么提到戒,是不是?在这部《大念处经》里面他讲的是以修观为主轴的,而涉及到修定。

  哪些是修定呢?比如说:现在我们所讲的阿那巴那这一章是修定的,而且注解里面很清楚讲到,如果依照阿那巴那修定,他可以达到第四禅,完成了第四禅之后再修观。因此还是止跟观的禅修次第,而且很明确地讲到了修观的方法以及修观的次第。

  为什么佛陀会这么样讲呢?他会忽略戒呢?我们必须要知道,因为佛陀讲这部经的听众,正如我们在第一次讲《大念处经》的因缘的时候就说到,那些听众已经听了很多其它的经了。在《心材喻大经》、《心材喻小经》里面佛陀已经讲到了修行戒定慧的次第,同时在这边讲缘起也很少,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已经对这里的听众讲过《大因缘经》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所以佛陀会直接对这里的人、这里的听众讲以修止和修观的方法,而且特别是注重修观的方法,以及修观的次第。还有另外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这一段经文:

  ßIti aj…

《《大念处经》开示(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