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步,一定要稳。
进入第二禅,他可以省思:「初禅是非常接近于敌对的欲界以及五盖的,而且在初禅里面有寻跟伺的搅动,所以它是很低劣的,它不如第二禅那么殊胜。」然后他再决定舍弃寻、伺这两种禅支,然后进入只有喜、乐、一境性的第二禅。
如果他可以进入第二禅之后,那么就象经典里面描述的:
「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
「寻、伺寂止」因为初禅的时候有「寻」跟「伺」,在这个时候他已经舍掉了,也就是这个时候「寻」跟「伺」两种心所已经没有了。「内洁净」他的内心已经非常宁静、非常平静。「心专一性」就是心的一境性,在这个时候显得特别明显。「无寻、无伺」由于之前已经把「寻」、「伺」两种禅支已经舍掉了,所以「定生喜、乐」。由于没有「寻」、「伺」这两种禅支的搅动、两个心所的搅动,这个时候他的定力已经达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了,所以生起的那种「喜」与「乐」是很明显的,而且一境性也是很明显的。因此第二禅有三个禅支:「喜、乐、一境性。」所以「具足第二禅而住」。
如果一位禅修者能够达到第二禅,他必须要继续练习第二禅的五自在,练习了第二禅的五自在之后,他应当再学习进入第三禅。进入第三禅他必须得先入第二禅,从第二禅出定以后,再省思:「第二禅还是接近于敌对的初禅,而且第二禅有那种喜的搅动,因此它是很低劣的,它不如只有乐与一境性的第三禅殊胜。」于是,他就决定说:「我要把喜禅支舍掉而进入更加寂静、更加殊胜的第三禅。」
如果他可以证得了第三禅,那么就犹如佛陀描述的一样:
「离喜,住于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
这个时候喜禅支或者喜心所已经离了,他的心住于平静,具足念与正知,这个时候他的身,这里的身是名身,就是他的心已经受了殊胜的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就是他的心平等、正念非常强而且住于快乐,具足第三禅而住。第三禅是最乐的,在世间的乐受当中,第三禅的乐受是最殊胜的,为什么呢?因为第三禅的乐受连喜心所都没有,那种乐是等于说很有渗透性的,就好像一个遭到夏天炎热的热恼的人完全地把身体泡在一个非常清凉的山底里面的泉水那样,而且是沁心凉、透心凉的那一种乐。这种乐没有夹杂着喜的搅动,而只是那种非常有渗透性的那种乐,这是第三禅。
如果能够证得第三禅以后,他必须要练习第三禅的五种自在。练习了五自在之后,他必须再继续修第四禅。修第四禅之前,他必须得次第地先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从第三禅出定之后,他要省思第三禅的缺点:「因为第三禅还有乐,乐跟喜是很相近的,它接近于敌对的喜,所以它不如第四禅的舍(中舍)那么平静、那么寂静。」因此,他决定要舍去乐而进入只有舍跟一境性的第四禅。当他舍去了乐受而变换了舍受之后,他可以证得第四禅。
如果他可以证得第四禅,那么就正如佛陀所说的:
「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之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
这里的「舍断乐」就是第三禅的乐跟之前的乐,「舍断苦」,这里的苦是早在之前已经舍掉,以及「先前的喜」,这里的喜是第二禅之前的喜,跟忧就是在欲界的忧早已经灭没了,早已经在第四禅的时候没有了。「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他具足了舍,当时他的受是舍的,念,他的正念非常清净,这时候只有两种禅支即舍禅支、一境性,「具足第四禅而住。」
因此,我们把这四种禅那,把初禅称为离生喜乐,把第二禅称为定生喜乐,把第三禅称为离喜妙乐,把第四禅称为舍念清净。所以如果一位禅修者他可以依次地证得这四种色界禅那的话,那么他就将能够体验到佛陀所讲的,什么叫「离生喜乐」,什么叫「定生喜乐」,什么叫「离喜妙乐」以及什么叫「做舍念清净」。
在经文里面说:
「诸比库,这就称为正定(sammàsamàdhi)。」
如果一位禅修者可以依次地依照阿那巴那这种业处来修行,他可以次第地证得色界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那么我们再回来看经文:
「诸比库,犹如熟练的辘轳匠或辘轳匠的学徒,在长转时了知:『我在长转。』在短转时了知:『我在短转。』
诸比库,同样地,比库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到了第四禅的时候,呼吸将完全的停止,因此这时他就真正的达到了,「他学:『我将平静身行。』」
经文在讲到这里,在注解里面就讲到:
如是,此比库依照「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平静身行而出息。』」的次第而修习,于入出息相(似相)生起了四种禅那。他从禅那出定之后,把取入出息或禅相。
然后再转修vipassanà,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在经文讲到这里,即《大念处经》讲到这里是属于证得色界第四禅的方法。
接下来那一段经文开始就是佛陀教导那些禅修者如果已经证得了禅那,依照阿那巴那念、依照入出息念证得禅那之后,应当如何再转修观,再培育观智。在转修观的时候有两条路,有两种方法可以转修,以阿那巴那禅那为基础而修习观业处(vipassanà kammaññhàna)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入出息行者;
第二种禅那行者。
那应当如何转修观呢?第一种称为入出息行者,入出息行者在他进入了色界的第四禅之后出定,出定之后呢,他就想:「我的入出息是依止什么?」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呼吸必须得有个依止,而不可能凭空在半空中有个呼吸,是不是?就是他的呼吸到底是依什么而生、而存在?这个时候他就知道依止依处,什么是依处呢?业生身就是依处。
我们在前一节课里面讲到了身,佛陀教导这一部经,身有三种身:
第一种是呼吸身;
第二种是所生身;
第三种是名身。
呼吸是依照所生身(业生身)而生的,什么是业生身呢?四大以及四大所造就是业生身。也就是我们这个色身,呼吸是依照我们的色身而生的,所以他就在这个基础上再辨识身体的四大以及四大所造,他就对这个身体修行色业处。他如此把取了色,依次观照这个所生身,它由四类的色法所组成。那四类呢?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食生色。然后他次第地再分析业生色里面有多少种色法,心生色里面有多少种色法,时节生色里面有多少种色法,食生色里面有多少种色法。
他依照次第地修行色业处,之后他在彼所缘中观照触、受、想、思、识五种为名,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在观照他的心,取所缘的时候心会产生触、受、想、思等这些心所跟识,然后再次第地修习名业处。修习名业处,他如此把取名色之后再寻找它们的因,再去追寻,因为名色法有存在、有产生必定会有它的因,因此他再修行缘起。当他一直追寻名色法之因的时候,他将见到无明、爱、取等缘起法,之间的禅修方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在佛学院上课的时候已经比较详细地讲到了,而且在我们上一次禅修营的时候也稍微简略地讲了,因此在这里不再详讲,也就是说他次第地再修行色业处、名业处跟修行缘起。当他修行缘起法的时候,他将能够了知这些只是缘以及缘生法而已,缘是什么?缘是因。缘生法是什么?缘生法是果。
什么是缘呢?能够造成我们今生这一堆五蕴的过去的因就是缘。过去的因是什么?是无明、爱、取、行、业有。这些由于过去造作的无明、爱、取,过去所造作的行与业,当业果成熟,因缘具足,它使我们投生为今生的人。那人是什么呢?人只是一堆缘生法而已,由因缘而生的一堆行法。在十二支缘起里面分别是:识、名色、六处、触、受,然后下面的已经是属于心的烦恼,由于他已经把取了缘以及缘生法,而且他见到了所谓的缘就是过去的因,过去世也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今生也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他并没有发现在过去、今生有所谓称为人的、称为有情的,只是一堆急速生灭的名色法而已,只是一堆五蕴而已,过去也是一堆五蕴,今生也是一堆五蕴。没有所谓的人、没有所谓的我、没有所谓的男人、女人、有情、众生。从而他超越了疑惑,这个就是他达到了度疑清净的阶段。然后他再继续观照名色法及其因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令他的观智次第地增长,乃至证悟阿拉汉果,这就是一位入出息行者证悟阿拉汉的初级之门。
在这里就很明确地讲到,我们修行阿那巴那在证得禅那之后应当如何转修观而提升我们的观慧,修vipassanà一直到我们完全地断除烦恼。
还有第二条路,第二种方法就是禅那行者的方法。刚才说的是入出息行者的方法,是依照先观照色法,因为我们的呼吸里面有很多的色法,然后他依照因为呼吸,依照所依身,这个身也是色法,呼吸也是色法,他就从辨识色法开始,先修色法再修名法。
现在我们将讲第二种禅那行者,他是先修名法再修色法,是怎么样修行呢?禅那行者亦如此思维:「这些禅支是依止什么呢?」因为在禅修者修每一种禅那之后,他都必须要查禅支。他已经懂得如何查禅支,那当他要转修观的时候他就不能够只是把心转向于查禅支了。这个时候,他就必须思维:「这些禅支到底它是依止什么呢?」
他会发现它也是依止依处,业生身就称为依处,而禅支称为名,称为名法,业生身称为色法。然后他就再次第地辨识在禅支里面的五种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初禅时)。然后依照这五种禅支再依次地辨识初禅的三十四种名法,就是一个心再加上三十三个心所,他这样辨识之后,他再辨识因为禅那还必须有个所依身,他现在还是属于一个人嘛,所以禅那心不能够离开色法而独存。不能够说证得禅那,心就到处飘,不是的,还必须有所依身,这个色身就是他禅那心的依处,然后他再回来辨识这个业生身。
业生身有四种色法,分别是: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跟食生色。他依次地以辨识禅那的名法为名,辨识这个业生身为色法,他如此辨别名色法之后再寻找他们的因,再往过去生推,当他见到了无明、爱、取等缘相之后,他了知:这些只是缘以及缘生法而已,除了缘跟缘生法之外,没有所谓的有情、所谓的人、所谓的我,从而他超越了疑惑,也就是说他达到了度疑清净,他修习缘起达到了度疑清净,之后他再继续观照名色法及其因的无常、苦、无我,而令其观智次第地增长,乃至达到阿拉汉。这就是一位禅那行者证悟阿拉汉的出离之门。
那么,当一位禅修者在修习阿那巴那,次第地证得了色界的四种禅那之后,他不应当满足于禅那,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禅那只是我们培育定力的一种方便,他的目标必须是慧,因为依定而发慧,慧的近因是定,什么是近因?近因就是直接的原因。所以当一位禅修者拥有了强而有力的定力之后,他必须要再继续修观培育慧,唯有培育慧,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才有可能证悟圣道与圣果,才有可能断除烦恼。
所以佛陀在这里教导,虽然在这部经里面教导的是修习阿那巴那,但是在达到了色界第四禅之后,还必须要继续再修观,所以我们看佛陀只是开示阿那巴那这个部分,其实已经讲述了一位禅修者如何从他来到了阿兰若、来到树下、来到空闲处然后次第地培育定力然后再转修观,一直到断除烦恼,证悟阿拉汉果。
那下面还有一段是佛陀教导禅修者应当如何修观的,我们在后天晚上再一起来学习。我们今天晚上就一起学习到这里。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向: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Buddh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Dhamm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Saïgha§ påjemi
Addhàimàyapañipattiyàjàñi-jarà-maraõ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些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些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大念处经》开示(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