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念處經》開示(四)▪P4

  ..續本文上一頁果禅修者的氣息變得更加柔和,更加綿長,更加緩慢的時候,他可以知道:當我入息的時候我的呼吸是不是長,出息的時候是不是長,這個就是在經典裏面所說到的。偶爾有時候他的呼吸會有幾下比較短的,這個時候也要知道呼吸比較短。這裏的短是急促的意思。他可以這樣做到就進入了第二個步驟,然而他也不應當把心放在長跟短上,不要把心放在這些字上,還是把它放在呼吸上,只是這個時候再加多一個心,就是知道在這時候的呼吸是長的。

  如果他可以持續地這樣專注,他的氣息會變得更加的微細,更加的緩慢,更加的柔和。而在這個時候,他可以進入第叁個階段: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這裏的全身,巴利文叫做sabbakàyapañisaüvedã。sabbakàya,這裏的kàya是身,我們在上節講到了,這裏的「身」是什麼身?是呼吸身(assàsapassàsakàya),也就是呼吸的本身。sabba是入息和出息的整個過程,他都應當保持覺知,所以我們不應當理解成自己的全身,從字面上sabbakàya是全身。

  但是我們上節課已經講到了「身」有叁種身:

  第一種是呼吸身;

  第二種是所生身,就是我們的色身;

  第叁種是名身,就是我們的心跟心所,就是名法、是指我們的精神現象。

  所以這裏的「身」是指呼吸身,也就是這裏所說的「全身」是指我們呼吸的整個過程,因此我們說這個過程叫做「全息的階段」。全,是整個的意思。

  在全息的階段,禅修者應當保持他的心更加微細,爲什麼呢?因爲心微細了才能夠專注呼吸的微細。由于禅修者這個時候他已經坐了一段時間或者說他已經經常地這樣坐,他的定力慢慢地提升,他的定力慢慢地提升,那麼他的身心會感覺到更加柔和,由于身心更加柔和,他的呼吸會越來越柔和,變得越緩慢。有時候他會發現到他的呼吸變得很微細、很綿長。因爲他的呼吸變得很微細,所以他的心也要變得細,這樣的話,才能夠達到心跟所緣跟呼吸的平行。如果心還是很粗的話,他就跟他的呼吸不相應,爲了讓心達到更微細,因此他必須對呼吸的整個過程都保持了知。

  那這裏說的sabbakàya是什麼呢?是開始、中間、結尾或者我們稱爲初、中、後。什麼是開始?什麼是中間?什麼是結尾呢?也就是因爲呼吸這個時候已經變得緩慢了,所以它經過這一帶的時間也長。舉個例子:假如說由于呼吸已經變得非常緩慢,它可以用30秒鍾(這個30不一定精確),30秒鍾是吸氣、30秒鍾是呼氣的話,那麼前面的10秒鍾是初,中間的10秒鍾是中間,後面的10秒是後。然後在出氣的時候也是,剛開始的10秒鍾是初、中間的10秒鍾是中間、後面的10秒鍾是後。

  他就持續地把心注意到呼吸的整個過程,所以他的開頭,中間,結尾都保持覺知,保持了了分明,這個時候他就進入了第叁個階段,就是全息的階段或者說一切身的階段。如果他可以這樣做,他會發現到他的定力會提升得非常快,因爲他的心很微細了,而且他的心可以跟呼吸達到同步相應,呼吸細他的心跟著細,然後他的定力就能夠更快地提升。

  如果在這個時候禅相還沒有出現的話,那麼他可以進入第四個階段。第四個階段就是:

  ßPassambhayaü kàyasaïkhàraü.û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這裏的passambhayaü 是平靜,使呼吸平靜下來。kàyasaïkhàraü是身行,在這裏還是指我們的呼吸本身。第四個階段說叫做微息的階段,或者說叫做止息的階段。當呼吸已經變得非常微細的時候,有時候他發現他的呼吸已經若隱若現,似有似無,非常綿綿密密。在這個時候,他有時候會感覺找不到自己的呼吸,感覺到呼吸不見了,其實這個時候並不是呼吸不見了,而是呼吸非常微細。

  阿那巴那念、修入出息念跟其它的業處有一個不同的地方,這是阿那巴那念的特殊之處:修其它的業處它的所緣是越修越清楚的;但是修阿那巴那念偏偏相反,是越修所緣越不清楚,是不是?

  如果說大家修白遍,越修越不清楚,那麼,白遍是不可能成的,是不是?如果是大家修白骨想,越修白骨想越朦胧,這個也是不成的。如果修慈心,你所散播慈愛的對象越來越朦胧,這個也是不成的。然而修阿那巴那念、修我們的呼吸,是越修所緣越不清楚,越修呼吸會不見了,是由于剛開始呼吸是粗或者呼吸是細,細之後呼吸就會平靜,平靜下來對于這個業處來說是好現象,非常好。

  然而在這個時候很容易困惑,因爲那個時候他的呼吸不見了,他會感覺到心已經沒有所緣了,心已經沒有一個安住之處了,也不知道放到哪裏去了,所以很多人會困惑。在這個時候他不應當困惑、不應當迷惑,他應當想這個時候是非常好的。爲什麼呢?因爲當他的呼吸變得很微細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他的禅相出現,那麼他就將心很穩地放在禅相上,如果呼吸還是很粗的話,他會一時專注在禅相,一時專注在呼吸,所以他的定力沒辦法提升。而且對于阿那巴那這種業處來說呼吸越微細越好。然而應當如何去解決心的困惑、心沒有著落的這種現象呢?

  他應當把心也變得非常微細,應當把心也平靜下來,然後安住在這點,只是安住在這裏的區域就夠了,不要去找呼吸,更不應當在這個時候刻意地去改變他的呼吸,如果改變他的呼吸,他的氣息會由于刻意地改變而氣息會變得躁動,而心這個時候也開始動亂,所以他只應當把很平靜的心,很單純的心放在這個鼻頭這一帶的區域。

  在這個時候我們也應當在這裏提一提《清凈道論》裏說:

  「故具足念與慧的比庫不應當從鼻頭之外去找」。

  也就是說還是應當在這個區域,就在那邊把心安住在那裏,不要去尋找,不要去改變呼吸,只是安住在這邊就可以了,爲什麼呢?這個時候雖然他的呼吸已經不見了,感覺到不見了,事實上還在,他已經沒有感覺到呼吸,也沒有感覺到入息,也沒有感覺到出息,乃至到很微細的息都沒有了,然而還是有息在。什麼是息呢?在這個時候,假如(只是假如不是教大家去嘗試)這個時候他把手指放在鼻頭還是會感覺到有一種暖暖的暖氣在這邊,這個是息。這個時候的息已經很微細了,微細到平靜下來,那就將心安住在這裏。

  如果他的心可以安住在微息上,乃至到平靜微息上,他會發現到他的定力又更上一層樓,他就只應當把心安住在這裏。在這時候我們會打一個比喻,就好象把一個非常清澈的水杯,裝了一杯很純凈的水,然後把一塊冰塊輕輕地放在水杯裏,就這樣讓他的心只是沈在這裏就夠了,不要去動它,讓它持續地保持在這裏,然後慢慢地他的定力就會提升。定力提升之後應當如何繼續再提升乃至證得禅那呢?我們明天晚上繼續來學習。

  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回向: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佛!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法!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僧!

  切實依此而行,我將解脫生老死!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薩度!薩度!薩度!

  

  

《《大念處經》開示(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