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念处经》开示(四)▪P3

  ..续本文上一页觉知到呼吸,难道我还会走到哪里去吗?我的心还会偏离到哪里去吗?会的!很容易。在《清凈道论》里面提到了当我们在专注呼吸、专注业处的时候,不应当注意呼吸的自性相以及共相。

  什么是自性相呢?呼吸里面的四大的特相就是自性相。什么是共相呢?你去专注它的无常、苦、无我、不凈这个就是属于共相。专注在呼吸心很容易跑开,很容易就跑到它的自性相或者跑到它的共相里面去。

  我们先说自性相(Sabhàva-lakkhaõa)。当我们在专注呼吸的时候,如果稍微去专注呼吸的柔软,可不可以专注到呼吸的柔软呢?可以是吧?是的。呼吸的柔软是不是呼吸?是还是不是?不是。呼吸的柔软不是呼吸!那是什么呢?是呼吸里面的地大的特相;如果说感觉呼吸那种平滑是不是呼吸?不是!也是呼吸里面地大的特相;如果专注呼吸的那种流动呢?比如说,呼吸从外面一直流到鼻腔然后经过气管流到肺部或者流到腹部,然后在呼气的时候又从腹部或者肺部经过气管,然后又流出鼻腔,注意它的那种流动,这样的话我们可不可以说他在专注呼吸呢?不能!因为他在专注呼吸的流动,流动是水大的特相;如果他在这边去专注冷暖,比如说当他吸气的时候,他感觉外面的风吸进鼻腔,然后这边凉凉的感觉,他去注意这个是呼吸,当他呼气的时候,他感觉到由于体内的气已经呼出来,然后这里感觉到暖暖的,那这个时候他是不是在专注呼吸?

  不是!因为他在专注火大。如果感觉到呼吸的那种力量,比如说冲进去那种风的鼓动、推动,这个时候他也不是在专注呼吸,他是在专注呼吸里面的风大。所以,无论你是专注呼吸的软、平滑、流动、凉、冷、暖、热、推动等等,你都不是在专注呼吸,你都不是在修阿那巴那。你是在修四大,在修四界分别,你在专注呼吸里面的地界、火界、风界或者它的水界。那个时候已经偏离了修行的目标了,你的所缘把取的那些错了。就好象现在有一个邮递员,他要把一封信投到某一家里,结果他认错了门牌,投错信了,这个很容易出事的。

  同样的,我们修行安那般那念,我们一定要以阿那巴那为我们的所缘,也就是佛陀在这里讲到的:「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所以呼吸本身是我们禅修的目标,而不是呼吸里面的自性相或者共相。所以也不要去观呼吸是无常、呼吸是苦、呼吸是无我、呼吸是不净,这些都不要去观,这个时候不是这样的责任。

  如果说一定要观呼吸里面的地、水、火、风,那么佛陀在之后的那一段就会讲到,就会教。但是,如果你要培育定力的话,一定不要去注意这些东西,你注意这些东西的话就找错门了,找错对象了,因此只应当把心放在呼吸这些概念上,知道呼吸就够了。

  同时,也不应当把心偏离于呼吸本身,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人喜欢把心去注意自己的感觉,注意鼻头的感觉,或者注意人中的感觉,当呼吸经过这里(鼻头)的时候他感觉凉凉的,或者说当他呼气的时候感觉这里暖暖的,然后他就注意这里的感觉。当他注意这里的感觉的时候,也不是专注阿那巴那,他是专注触所缘,他是在专注皮肤的感觉,用皮肤的感觉去专注触所缘。

  我们修习阿那巴那念、入出息念、入出息是属于法所缘。因为法所缘一共有六种,其中有一种是属于pa¤¤atti――施设法、概念法。呼吸是概念法,它是法所缘,是意门专注的目标,而不是身门专注的目标,所以不应当用自己的触觉来修习阿那巴那念,而应当用心,用我们的意门,用我们的意识来感知、觉知我们的呼吸。

  在我们辨别所缘的同时也应当知道不要用眼睛看,有些人喜欢用眼睛盯着这里、这里一点。如果这样盯着的话,久而久之他会感觉到眉间、印堂这边会涨涨的或硬硬的,或者感觉到鼻梁这边会硬硬的,然后如果他再持续地这样修行,再用眼睛去看,最后他会感觉头部涨涨的,最后他不敢修阿那巴那,因为一修头部就很紧、很重,有很多副作用。因此我们不应当用眼睛去看!如果用《阿毗达摩》来分析,非常容易了解,眼睛看的是颜色的所缘,耳朵听的是声音的所缘,我们心感觉的是法所缘,所以呼吸是法所缘,应当用我们的意门。用我们的意门来感知,而不是用眼睛看。所以当我们找到了所缘之后,我们就只是知道自己入、出的呼吸就可以了。

  我们也不应当随着呼吸出气,出到体外,也不应当跟随着呼吸进到体内,《清凈道论》举了三个例子。其中有一个例子是守门人的例子。守门人的例子就是一个守门人,他的职责只是去留意经过城门里的那些人,对已经进到城里面的那些过客不是他的职责,已经出到城门外的人也不是他的职责,他的责任只是去检查、留意正经过城门里的那些人。

  所以,如果我们要修行阿那巴那念,我们要注意入出息念的话,我们的职责也只是专注经过鼻孔、鼻头跟人中这一带的呼吸,对已经进去的呼吸跟对已经出来的呼吸不是我们心的责任,不要去管,只是在这一带就可以了。而同时也不应当理解成叫你看门你就真的是看门不是看人,也就是说,你去找自己皮肤的感觉。

  我们在上次时讲到的笑话,就是叫他看门,他就把门背着,结果他的家里被偷了东西,他的主人怪他,他说:我是把门看着的,我把门背着的。所以我们应当要找对对象,不要找错对象。就是说,叫我们去专注呼吸我们就只是专注呼吸,是在这里(指人中部位)专注呼吸而不是在其它地方专注呼吸,而且专注呼吸不要去专注自己的感觉,然后就能够专注在鼻孔出口处或者人中这一带的呼吸,就让心只是知道它的呼吸就可以了,知道进的呼吸,知道出的呼吸。这样持续地让心保持很单纯很平静地知道呼吸。

  那么对于禅修者来说,刚开始专注呼吸的时候,确实会有一些困难,因为刚才已经提到了,他的心老是会追忆过去,计划着未来,或去想着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清凈道论》就建议我们在这个时候应当数息,数我们的呼吸。如何数息呢?我们把数息当成是一种工具、一种方便,也就是在入出息的时候,再把它加一个数字。

  在入息的时候要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时候知道出的息;之后,再加一,心中默念一,然后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清凈道论》里面说道不应当少于五,因为少于五,心由于那种活动区间过于小,未免容易搅动不安,也不应当大于十、过于十,因为如果数字太长的话他的心会过于散慢。应当在五跟十之间选一个数字。我们鼓励大家用八,数到八,因为时时在提醒我们应当培育八正道。选择十也可以,如果是选择八那么就数到八,然后再重新从一开始。

  不要继续数下去,继续数下去的话有二种情况:第一,你的心很容易散;第二,如果依然任你的心数下去的话,数数跟没有数是一个样,数数、数息已经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数息呢?因为数息是建立我们的心在一个时间段里面不会漂走,不要给妄念拉走。因此,应当在数息之前,先下个决心,决意:“让我从一数到十,这段时间段内,我的心不要给妄想拉走”。然后开始数息:入、出、一;入、出、二、入、出、三;入、出、四……然后当你在数呼吸,无论是数到十或数到八的任何一种方法,只要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如果妄想起来,这个时候不应当再数下去,回到一,重新来过。如果你还是听任自己继续数下去的话,那么还是会跟刚才的状况一样。

  第一、如果有妄想来,你自己听之任之,那么以后已经习惯了,就会一边打妄想一边数数;

  第二、如果你经常还是一有妄想来就继续数下去的话,那么你对妄想的敏锐度会越来越低,越来越低,最后,打妄想跟不打妄想你都不能够察觉到;

  第三、如果一边数数一边打妄想的话,那么数与不数都一样,数息完全失去它本来的意思、意义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训练心,让心在从一数到八这段期间内不要有任何杂念,一有杂念我们就必须回到一,一有杂念就回到一,以前数的不算。这样反复几次,直到你成功从一数到八,之后再下多一次决意,再从一数到八,这样慢慢地让心越来越平静,越来越能够安分守己地觉知自己的呼吸。如果可以这样做到了,那么你就可以持续地让心保持从一数到八,从一数到八,如果这样持续地可以专注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小时,你的心都很少给杂念拉走,那么你就可以放弃数息,毕竟数息只是一个方法,只是限定我们的心在某一个时间段、在某个期间内不漂走、不给妄想打败的这种方法。

  同时在数息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我们不应当把心放在数字上,还是应当把心放在呼吸本身,毕竟数字是帮助我们约束自己的心,限定心的一种工具、方法。如果把心放在数字上而且只是在数数,而不是在数呼吸,这个又偏离了我们的禅修目标。

  如果他可以这样平静地专注在入、出息上,可以专注半个小时,四十五分钟,一个小时,乃至更久的时间,这个时候他会发现到他的呼吸已经不会象刚刚坐下来的时候那样急促、那么短暂。而心会变得越来越平静、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柔和。这个时候他可以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就象在《大念处经》里讲到的: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就进到了第二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只是觉知入出息;第二个步骤是知道长短息。

  应当注意这里的长息(dãgha),它的直接意思是「长」,但在这里并不是指空间的长度,而是指时间的长度。什么叫「长」呢?由于禅修者慢慢地他的心已经更加平静了,他的呼吸会变得更加缓慢,呼吸变得缓慢了,那么经过这里(指业处)的时间就会更长。是不是?所以「长」是指经过业处这个地方的呼吸变得长,变得更加绵长,所以「长」是这个意思。

  如…

《《大念处经》开示(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