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念處經》開示(四)▪P3

  ..續本文上一頁覺知到呼吸,難道我還會走到哪裏去嗎?我的心還會偏離到哪裏去嗎?會的!很容易。在《清凈道論》裏面提到了當我們在專注呼吸、專注業處的時候,不應當注意呼吸的自性相以及共相。

  什麼是自性相呢?呼吸裏面的四大的特相就是自性相。什麼是共相呢?你去專注它的無常、苦、無我、不凈這個就是屬于共相。專注在呼吸心很容易跑開,很容易就跑到它的自性相或者跑到它的共相裏面去。

  我們先說自性相(Sabhàva-lakkhaõa)。當我們在專注呼吸的時候,如果稍微去專注呼吸的柔軟,可不可以專注到呼吸的柔軟呢?可以是吧?是的。呼吸的柔軟是不是呼吸?是還是不是?不是。呼吸的柔軟不是呼吸!那是什麼呢?是呼吸裏面的地大的特相;如果說感覺呼吸那種平滑是不是呼吸?不是!也是呼吸裏面地大的特相;如果專注呼吸的那種流動呢?比如說,呼吸從外面一直流到鼻腔然後經過氣管流到肺部或者流到腹部,然後在呼氣的時候又從腹部或者肺部經過氣管,然後又流出鼻腔,注意它的那種流動,這樣的話我們可不可以說他在專注呼吸呢?不能!因爲他在專注呼吸的流動,流動是水大的特相;如果他在這邊去專注冷暖,比如說當他吸氣的時候,他感覺外面的風吸進鼻腔,然後這邊涼涼的感覺,他去注意這個是呼吸,當他呼氣的時候,他感覺到由于體內的氣已經呼出來,然後這裏感覺到暖暖的,那這個時候他是不是在專注呼吸?

  不是!因爲他在專注火大。如果感覺到呼吸的那種力量,比如說沖進去那種風的鼓動、推動,這個時候他也不是在專注呼吸,他是在專注呼吸裏面的風大。所以,無論你是專注呼吸的軟、平滑、流動、涼、冷、暖、熱、推動等等,你都不是在專注呼吸,你都不是在修阿那巴那。你是在修四大,在修四界分別,你在專注呼吸裏面的地界、火界、風界或者它的水界。那個時候已經偏離了修行的目標了,你的所緣把取的那些錯了。就好象現在有一個郵遞員,他要把一封信投到某一家裏,結果他認錯了門牌,投錯信了,這個很容易出事的。

  同樣的,我們修行安那般那念,我們一定要以阿那巴那爲我們的所緣,也就是佛陀在這裏講到的:「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所以呼吸本身是我們禅修的目標,而不是呼吸裏面的自性相或者共相。所以也不要去觀呼吸是無常、呼吸是苦、呼吸是無我、呼吸是不淨,這些都不要去觀,這個時候不是這樣的責任。

  如果說一定要觀呼吸裏面的地、水、火、風,那麼佛陀在之後的那一段就會講到,就會教。但是,如果你要培育定力的話,一定不要去注意這些東西,你注意這些東西的話就找錯門了,找錯對象了,因此只應當把心放在呼吸這些概念上,知道呼吸就夠了。

  同時,也不應當把心偏離于呼吸本身,爲什麼呢?因爲有些人喜歡把心去注意自己的感覺,注意鼻頭的感覺,或者注意人中的感覺,當呼吸經過這裏(鼻頭)的時候他感覺涼涼的,或者說當他呼氣的時候感覺這裏暖暖的,然後他就注意這裏的感覺。當他注意這裏的感覺的時候,也不是專注阿那巴那,他是專注觸所緣,他是在專注皮膚的感覺,用皮膚的感覺去專注觸所緣。

  我們修習阿那巴那念、入出息念、入出息是屬于法所緣。因爲法所緣一共有六種,其中有一種是屬于pa¤¤atti――施設法、概念法。呼吸是概念法,它是法所緣,是意門專注的目標,而不是身門專注的目標,所以不應當用自己的觸覺來修習阿那巴那念,而應當用心,用我們的意門,用我們的意識來感知、覺知我們的呼吸。

  在我們辨別所緣的同時也應當知道不要用眼睛看,有些人喜歡用眼睛盯著這裏、這裏一點。如果這樣盯著的話,久而久之他會感覺到眉間、印堂這邊會漲漲的或硬硬的,或者感覺到鼻梁這邊會硬硬的,然後如果他再持續地這樣修行,再用眼睛去看,最後他會感覺頭部漲漲的,最後他不敢修阿那巴那,因爲一修頭部就很緊、很重,有很多副作用。因此我們不應當用眼睛去看!如果用《阿毗達摩》來分析,非常容易了解,眼睛看的是顔色的所緣,耳朵聽的是聲音的所緣,我們心感覺的是法所緣,所以呼吸是法所緣,應當用我們的意門。用我們的意門來感知,而不是用眼睛看。所以當我們找到了所緣之後,我們就只是知道自己入、出的呼吸就可以了。

  我們也不應當隨著呼吸出氣,出到體外,也不應當跟隨著呼吸進到體內,《清凈道論》舉了叁個例子。其中有一個例子是守門人的例子。守門人的例子就是一個守門人,他的職責只是去留意經過城門裏的那些人,對已經進到城裏面的那些過客不是他的職責,已經出到城門外的人也不是他的職責,他的責任只是去檢查、留意正經過城門裏的那些人。

  所以,如果我們要修行阿那巴那念,我們要注意入出息念的話,我們的職責也只是專注經過鼻孔、鼻頭跟人中這一帶的呼吸,對已經進去的呼吸跟對已經出來的呼吸不是我們心的責任,不要去管,只是在這一帶就可以了。而同時也不應當理解成叫你看門你就真的是看門不是看人,也就是說,你去找自己皮膚的感覺。

  我們在上次時講到的笑話,就是叫他看門,他就把門背著,結果他的家裏被偷了東西,他的主人怪他,他說:我是把門看著的,我把門背著的。所以我們應當要找對對象,不要找錯對象。就是說,叫我們去專注呼吸我們就只是專注呼吸,是在這裏(指人中部位)專注呼吸而不是在其它地方專注呼吸,而且專注呼吸不要去專注自己的感覺,然後就能夠專注在鼻孔出口處或者人中這一帶的呼吸,就讓心只是知道它的呼吸就可以了,知道進的呼吸,知道出的呼吸。這樣持續地讓心保持很單純很平靜地知道呼吸。

  那麼對于禅修者來說,剛開始專注呼吸的時候,確實會有一些困難,因爲剛才已經提到了,他的心老是會追憶過去,計劃著未來,或去想著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清凈道論》就建議我們在這個時候應當數息,數我們的呼吸。如何數息呢?我們把數息當成是一種工具、一種方便,也就是在入出息的時候,再把它加一個數字。

  在入息的時候要知道入的息,出息的時候知道出的息;之後,再加一,心中默念一,然後入、出、二;入、出、叁;入、出、四……《清凈道論》裏面說道不應當少于五,因爲少于五,心由于那種活動區間過于小,未免容易攪動不安,也不應當大于十、過于十,因爲如果數字太長的話他的心會過于散慢。應當在五跟十之間選一個數字。我們鼓勵大家用八,數到八,因爲時時在提醒我們應當培育八正道。選擇十也可以,如果是選擇八那麼就數到八,然後再重新從一開始。

  不要繼續數下去,繼續數下去的話有二種情況:第一,你的心很容易散;第二,如果依然任你的心數下去的話,數數跟沒有數是一個樣,數數、數息已經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們爲什麼要數息呢?因爲數息是建立我們的心在一個時間段裏面不會漂走,不要給妄念拉走。因此,應當在數息之前,先下個決心,決意:“讓我從一數到十,這段時間段內,我的心不要給妄想拉走”。然後開始數息:入、出、一;入、出、二、入、出、叁;入、出、四……然後當你在數呼吸,無論是數到十或數到八的任何一種方法,只要在任何一個時間段,如果妄想起來,這個時候不應當再數下去,回到一,重新來過。如果你還是聽任自己繼續數下去的話,那麼還是會跟剛才的狀況一樣。

  第一、如果有妄想來,你自己聽之任之,那麼以後已經習慣了,就會一邊打妄想一邊數數;

  第二、如果你經常還是一有妄想來就繼續數下去的話,那麼你對妄想的敏銳度會越來越低,越來越低,最後,打妄想跟不打妄想你都不能夠察覺到;

  第叁、如果一邊數數一邊打妄想的話,那麼數與不數都一樣,數息完全失去它本來的意思、意義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訓練心,讓心在從一數到八這段期間內不要有任何雜念,一有雜念我們就必須回到一,一有雜念就回到一,以前數的不算。這樣反複幾次,直到你成功從一數到八,之後再下多一次決意,再從一數到八,這樣慢慢地讓心越來越平靜,越來越能夠安分守己地覺知自己的呼吸。如果可以這樣做到了,那麼你就可以持續地讓心保持從一數到八,從一數到八,如果這樣持續地可以專注十分鍾,二十分鍾,半個小時,你的心都很少給雜念拉走,那麼你就可以放棄數息,畢竟數息只是一個方法,只是限定我們的心在某一個時間段、在某個期間內不漂走、不給妄想打敗的這種方法。

  同時在數息的過程中,也應當注意,我們不應當把心放在數字上,還是應當把心放在呼吸本身,畢竟數字是幫助我們約束自己的心,限定心的一種工具、方法。如果把心放在數字上而且只是在數數,而不是在數呼吸,這個又偏離了我們的禅修目標。

  如果他可以這樣平靜地專注在入、出息上,可以專注半個小時,四十五分鍾,一個小時,乃至更久的時間,這個時候他會發現到他的呼吸已經不會象剛剛坐下來的時候那樣急促、那麼短暫。而心會變得越來越平靜、越來越順暢、越來越柔和。這個時候他可以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就象在《大念處經》裏講到的:

  「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就進到了第二個步驟:第一個步驟只是覺知入出息;第二個步驟是知道長短息。

  應當注意這裏的長息(dãgha),它的直接意思是「長」,但在這裏並不是指空間的長度,而是指時間的長度。什麼叫「長」呢?由于禅修者慢慢地他的心已經更加平靜了,他的呼吸會變得更加緩慢,呼吸變得緩慢了,那麼經過這裏(指業處)的時間就會更長。是不是?所以「長」是指經過業處這個地方的呼吸變得長,變得更加綿長,所以「長」是這個意思。

  如…

《《大念處經》開示(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