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念處經》開示(五)

  《大念處經》開示(五)

  寶峰禅寺禅修營

  2007年6月21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各位禅修營員們:

  今天晚上,我們將一起繼續來學習《大念處經》裏面佛陀對阿那巴那這一部分的開示。在昨天晚上我們一起學習了佛陀教導修行阿那巴那念,修行入出息念的四個步驟。

  這四個步驟分別是:入出息、長短息、全息、之後是微息。

  一位禅修者在修行阿那巴那念,專注自己呼吸的時候,隨著他心念的專注,他的氣息會變得越來越緩慢、越來越柔和、越來越平靜、越來越微細。隨著氣息的平靜、微細,他的心也變得更甯靜,而他的定力也在增長。在禅修者專注自己阿那巴那的時候,這個時候當他專注在呼吸的時候,那個時候,他的呼吸相在上座部佛教稱爲「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遍作相就是禅修者所專注在鼻頭裏的呼吸,然而根據一位禅修者專注阿那巴那念、專注自己的呼吸,從他一直專注呼吸的進出,到呼吸的長短,呼吸的全息,呼吸的微息,任何一個階段都有可能會産生禅相。

  禅相一共有叁種:

  第一種稱爲「呼吸」(parikamma-nimitta);

  第二種稱爲「取相」(uggaha-nimitta);

  第叁種稱爲「似相」(pañibhàga-nimitta)。

  如果說一位禅修者要依照修習阿那巴那這種業處而證得禅那的話,那麼禅相是必要的。爲什麼呢?因爲學習過《阿毗達摩》的禅修者就非常清楚,在佛陀教導的四十種業處當中,有二十二種業處是必須得有禅相,有似相的。大家還記得是哪二十二種嗎?

  在四十種業處當中,有二十二種業處是必須得有禅相的,這二十二種業處都可以證得禅那:

  第一是十遍。十種遍分別是: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

  第二是十種不淨。分別是:膨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骸骨相。一共有十種不淨相,俗稱不淨觀,這十種不淨相本身也就是禅修業處所專注、所取到的相;

  還有一種是《清淨道論》裏面的十隨念中的「身至念」(kàyagatàsati),也就是叁十二分身,這種業處也必須要有相,相是叁十二身分的相;

  還有另外一種是阿那巴那念或者稱爲入出息念,它也必須要有相。

  在四十種業處當中,有叁十種業處可以證得禅那。哪叁十種呢?就是(上面)二十二種加四種梵住或四種無量心(慈、悲、喜、舍)再加上四種無色定,這叁十種業處可以證得禅那,其余的十種只能夠達到近行定而已。

  在這叁十種業處當中,十種不淨跟身至念只能夠達到初禅,而慈、悲、喜叁種無量心可以達到第叁禅,舍無量心(upekkhà)只能夠達到第四禅,而地遍、水遍、火遍、風遍等十種遍以及阿那巴那,可以達到第四禅(色界的第四禅),而四種無色依次可以達到四種無色界定,它們分別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這些也稱爲禅定或禅那,因此俗稱的四禅八定就是四種色界禅那再加上四種無色界定,所以稱爲四禅八定。

  如果要修習阿那巴那證得「禅那」,相(nimitta)是必要的,爲什麼呢?因爲在剛才所提到的二十二種業處當中,禅那心的所緣就是相,比如說要修習不淨,他必須得取不淨相,取這種不淨相而達到禅那。

  如果要修習叁十二身分,比如修習「白骨想」(aññhika-sa¤¤à),他必須得有很清晰的白骨相才能夠入禅那,因爲白骨相是禅那心的所緣。

  如果要修地遍,那麼他必須取地遍的遍相,取到地遍的遍相之後,然後數數地作意地遍的遍相使它變成似相,然後再以地遍的遍相成爲他禅那心的所緣,無論這種禅那心是初禅、第二禅、第叁禅或是第四禅。

  同樣的,如果修阿那巴那念的話也是,它必須得成就阿那巴那念的似相。或者說如果有些人在修習阿那巴那,他們並沒有講到禅相、並沒有講到似相,他們同樣也可以修阿那巴那,但是,是不能夠證得禅那的,他們只是在專注呼吸而已。

  佛陀在《大念處經》裏面教導了這一種阿那巴那的部分是以證得第四禅爲主的,爲什麼呢?我們接下去講經文的時候就很容易知道了。雖然說在經文裏面沒有直接提到阿那巴那這部分,但是在之後《大念處經》裏面就有提到四種禅那,提到色界的四種禅那。

  如果我們翻開《大念處經》的最後那一部分,再往前就是法念處裏面最後一種念處是四聖谛,四聖谛裏面的道聖谛,最後一種是正定,而佛陀說正定是什麼?什麼是八聖道裏面的正定呢?就是這四種禅那。所以在注解裏面很明確地講到,佛陀在講這一部分就是修習止禅達到第四禅的。

  那麼一位禅修者如何修習阿那把那念一直達到第四禅呢?我們在上節課講到了,當禅修者在專注自己呼吸的時候慢慢地他會體驗到他的呼吸越來越微細、他的心越來越平靜,那無論是在入出息的階段或者在長短息的階段,或者在全息的階段或者在微息的階段,禅修者都有可能體驗到光。剛開始的時候,光是比較朦胧的,然而我們也必須要知道在修阿那巴那的時候光和禅相是不同的,不能夠說一位禅修者在禅坐的過程中看到了光就叫做禅相,禅相不等于光。

  光是什麼?禅相是什麼?當禅修者在專注呼吸的時候,很可能隨著定力的提升,他會感覺到好象額頭處或者眼前、臉的前面或者鼻孔的上端會有蒙蒙胧胧的光,這種光隨著他的心越來越平靜,這些光會越來越強烈,因此很多禅修者就懷疑到底是不是現在正坐在太陽底下呢?還是說現在正開著燈呢?甚至有些禅修者在晚上禅修的時候,他會感覺現在誰開燈了,然而當他稍微睜開眼睛的時候,外面是漆黑一團的,然而一閉上眼睛他會發現他的眼前很亮。這些其實都是屬于光,還不是禅相。

  很多禅修者隨著定力提升的時候,他會感覺到、經驗到這種現象。然而在這個時候,他不應當去注意光,因爲光不是修習阿那巴那的所緣。他只應持續地注意在呼吸上,而不應當去理睬光。如果當他去注意光的話,那麼,不久光會不見,會消失,而且他的定力會掉。

  他持續地專注在鼻頭的呼吸上,慢慢地,他會覺得光會越來越強,而且越來越貼近他的鼻頭。有時候,他會感覺到在鼻頭前面一片的,有時候會感覺到在這邊,有時候會消失,在這個時候,他也不應當太快去注意光,而應當持續地專注呼吸,甚至有時候光會對他造成幹擾,他會感覺到光太刺眼了,刺眼到他的心有時候會給光吸引住,這個時候也應當注意不要去理光,只是持續地保持心念在呼吸上就可以了。

  當他這樣持續地專注在呼吸上的時候,慢慢地他會發現到光已經貼近了鼻頭,而隨著定力的提升,他會發現到他的呼吸已經變成了光,而光本身就是從呼吸這邊呼出來的。唯有在這個時候,我們說出現在鼻頭裏的,這一帶的光才叫做禅相,或者說是由他的呼吸所轉變成的才稱爲禅相,而之前的那些叫做光,光不是修習阿那巴那念應當專注的對象,而禅相才是。

  那光是怎麼樣來的呢?如果學過《阿毗達摩》的禅修者就比較容易理解,因爲在我們人一生當中,除了結生心不會産生心生色之外,其它依照意門所産生的心都有可能産生心生色法。如果我們人生起的是善心,他所産生的心生色法會更強。包括有分心也能夠産生光,這些光裏面是由許許多多色聚組成的,這些色聚裏面都有一種稱爲顔色的究竟色法,光是從這些顔色裏面所産生的。

  如果當一個人他的定力越強,那麼由這種定力的心所産生的心生色法也是越強的,而心生色法裏面的火界又會産生新一代的時節生色,而時節生色裏面的顔色也是很亮的。因此,隨著一個人的定力越來越強,那麼他會體驗到越來越強的光。然而光有可能籠罩著身體,乃至到散播在體外。

  比如說我們的佛陀,我們的佛陀他的光非常強。因爲佛陀的心是非常殊勝的,所以佛陀的心很強,而由這些非常強的心所産生的心生色也是非常強的,這些心生色裏面的光也是很強,而且,在心生色裏面的火界産生的時節生色也是很強的,所以這種光可以照射、放射到很遠的地方。這些光都是屬于色法,但是它是由很強的心所産生的。

  同樣的,當一位禅修者隨著定力的提升,他可以體驗到各種各樣的光。剛開始的時候,光有可能是有些顔色,比如說紅色、黃色、藍色、紫色、白色等等,但是我們知道這種光是一種自然現象。如果你的定力提升,你的心加強,光是自然的,然而還必須要注意光不是我們禅修應當注意的對象。

  在這個時候,有些禅修者如果沒有人指導,或者他們缺乏經論的基礎,很容易就在這個時候會栽跟鬥,會走向歧途。因爲這個時候他的定力已經培育到一定的程度,而他會經曆一些光或者會看到一些景象。如果他認爲這些景象是一種境界,那麼,他這樣的心念一生起,由于他的定力已經提升到某一些程度,就會變現出非常多的那些境界出來。

  如果他再認爲這個是境界,心一去追,然後這些境界會層出不窮,會顯出一些非常舒適的、很殊勝的,他可能看到山河大地,或者說他感覺到自己飛上天空等等。甚至有些人在這個時候他嘗試控製自己的心或者訓練自己的心,他會感覺到自己可以飛,他還可以去到他自己想去的地方,甚至有所謂的神遊,或者說所謂的靈魂出竅,在這個階段它都可以變現出來。然而這些都是由心「想」而生,一不注意他就認爲自己很了不起。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本來他應當在定力提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繼續應當按照正確的途徑去訓練,然而他走向了歪路。這種已經培育出來…

《《大念處經》開示(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