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处经》开示(五)
宝峰禅寺禅修营
2007年6月21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 (三遍)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各位禅修营员们:
今天晚上,我们将一起继续来学习《大念处经》里面佛陀对阿那巴那这一部分的开示。在昨天晚上我们一起学习了佛陀教导修行阿那巴那念,修行入出息念的四个步骤。
这四个步骤分别是:入出息、长短息、全息、之后是微息。
一位禅修者在修行阿那巴那念,专注自己呼吸的时候,随着他心念的专注,他的气息会变得越来越缓慢、越来越柔和、越来越平静、越来越微细。随着气息的平静、微细,他的心也变得更宁静,而他的定力也在增长。在禅修者专注自己阿那巴那的时候,这个时候当他专注在呼吸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呼吸相在上座部佛教称为「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遍作相就是禅修者所专注在鼻头里的呼吸,然而根据一位禅修者专注阿那巴那念、专注自己的呼吸,从他一直专注呼吸的进出,到呼吸的长短,呼吸的全息,呼吸的微息,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可能会产生禅相。
禅相一共有三种:
第一种称为「呼吸」(parikamma-nimitta);
第二种称为「取相」(uggaha-nimitta);
第三种称为「似相」(pañibhàga-nimitta)。
如果说一位禅修者要依照修习阿那巴那这种业处而证得禅那的话,那么禅相是必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学习过《阿毗达摩》的禅修者就非常清楚,在佛陀教导的四十种业处当中,有二十二种业处是必须得有禅相,有似相的。大家还记得是哪二十二种吗?
在四十种业处当中,有二十二种业处是必须得有禅相的,这二十二种业处都可以证得禅那:
第一是十遍。十种遍分别是: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
第二是十种不净。分别是: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一共有十种不净相,俗称不净观,这十种不净相本身也就是禅修业处所专注、所取到的相;
还有一种是《清净道论》里面的十随念中的「身至念」(kàyagatàsati),也就是三十二分身,这种业处也必须要有相,相是三十二身分的相;
还有另外一种是阿那巴那念或者称为入出息念,它也必须要有相。
在四十种业处当中,有三十种业处可以证得禅那。哪三十种呢?就是(上面)二十二种加四种梵住或四种无量心(慈、悲、喜、舍)再加上四种无色定,这三十种业处可以证得禅那,其余的十种只能够达到近行定而已。
在这三十种业处当中,十种不净跟身至念只能够达到初禅,而慈、悲、喜三种无量心可以达到第三禅,舍无量心(upekkhà)只能够达到第四禅,而地遍、水遍、火遍、风遍等十种遍以及阿那巴那,可以达到第四禅(色界的第四禅),而四种无色依次可以达到四种无色界定,它们分别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些也称为禅定或禅那,因此俗称的四禅八定就是四种色界禅那再加上四种无色界定,所以称为四禅八定。
如果要修习阿那巴那证得「禅那」,相(nimitta)是必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刚才所提到的二十二种业处当中,禅那心的所缘就是相,比如说要修习不净,他必须得取不净相,取这种不净相而达到禅那。
如果要修习三十二身分,比如修习「白骨想」(aññhika-sa¤¤à),他必须得有很清晰的白骨相才能够入禅那,因为白骨相是禅那心的所缘。
如果要修地遍,那么他必须取地遍的遍相,取到地遍的遍相之后,然后数数地作意地遍的遍相使它变成似相,然后再以地遍的遍相成为他禅那心的所缘,无论这种禅那心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或是第四禅。
同样的,如果修阿那巴那念的话也是,它必须得成就阿那巴那念的似相。或者说如果有些人在修习阿那巴那,他们并没有讲到禅相、并没有讲到似相,他们同样也可以修阿那巴那,但是,是不能够证得禅那的,他们只是在专注呼吸而已。
佛陀在《大念处经》里面教导了这一种阿那巴那的部分是以证得第四禅为主的,为什么呢?我们接下去讲经文的时候就很容易知道了。虽然说在经文里面没有直接提到阿那巴那这部分,但是在之后《大念处经》里面就有提到四种禅那,提到色界的四种禅那。
如果我们翻开《大念处经》的最后那一部分,再往前就是法念处里面最后一种念处是四圣谛,四圣谛里面的道圣谛,最后一种是正定,而佛陀说正定是什么?什么是八圣道里面的正定呢?就是这四种禅那。所以在注解里面很明确地讲到,佛陀在讲这一部分就是修习止禅达到第四禅的。
那么一位禅修者如何修习阿那把那念一直达到第四禅呢?我们在上节课讲到了,当禅修者在专注自己呼吸的时候慢慢地他会体验到他的呼吸越来越微细、他的心越来越平静,那无论是在入出息的阶段或者在长短息的阶段,或者在全息的阶段或者在微息的阶段,禅修者都有可能体验到光。刚开始的时候,光是比较朦胧的,然而我们也必须要知道在修阿那巴那的时候光和禅相是不同的,不能够说一位禅修者在禅坐的过程中看到了光就叫做禅相,禅相不等于光。
光是什么?禅相是什么?当禅修者在专注呼吸的时候,很可能随着定力的提升,他会感觉到好象额头处或者眼前、脸的前面或者鼻孔的上端会有蒙蒙胧胧的光,这种光随着他的心越来越平静,这些光会越来越强烈,因此很多禅修者就怀疑到底是不是现在正坐在太阳底下呢?还是说现在正开着灯呢?甚至有些禅修者在晚上禅修的时候,他会感觉现在谁开灯了,然而当他稍微睁开眼睛的时候,外面是漆黑一团的,然而一闭上眼睛他会发现他的眼前很亮。这些其实都是属于光,还不是禅相。
很多禅修者随着定力提升的时候,他会感觉到、经验到这种现象。然而在这个时候,他不应当去注意光,因为光不是修习阿那巴那的所缘。他只应持续地注意在呼吸上,而不应当去理睬光。如果当他去注意光的话,那么,不久光会不见,会消失,而且他的定力会掉。
他持续地专注在鼻头的呼吸上,慢慢地,他会觉得光会越来越强,而且越来越贴近他的鼻头。有时候,他会感觉到在鼻头前面一片的,有时候会感觉到在这边,有时候会消失,在这个时候,他也不应当太快去注意光,而应当持续地专注呼吸,甚至有时候光会对他造成干扰,他会感觉到光太刺眼了,刺眼到他的心有时候会给光吸引住,这个时候也应当注意不要去理光,只是持续地保持心念在呼吸上就可以了。
当他这样持续地专注在呼吸上的时候,慢慢地他会发现到光已经贴近了鼻头,而随着定力的提升,他会发现到他的呼吸已经变成了光,而光本身就是从呼吸这边呼出来的。唯有在这个时候,我们说出现在鼻头里的,这一带的光才叫做禅相,或者说是由他的呼吸所转变成的才称为禅相,而之前的那些叫做光,光不是修习阿那巴那念应当专注的对象,而禅相才是。
那光是怎么样来的呢?如果学过《阿毗达摩》的禅修者就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在我们人一生当中,除了结生心不会产生心生色之外,其它依照意门所产生的心都有可能产生心生色法。如果我们人生起的是善心,他所产生的心生色法会更强。包括有分心也能够产生光,这些光里面是由许许多多色聚组成的,这些色聚里面都有一种称为颜色的究竟色法,光是从这些颜色里面所产生的。
如果当一个人他的定力越强,那么由这种定力的心所产生的心生色法也是越强的,而心生色法里面的火界又会产生新一代的时节生色,而时节生色里面的颜色也是很亮的。因此,随着一个人的定力越来越强,那么他会体验到越来越强的光。然而光有可能笼罩着身体,乃至到散播在体外。
比如说我们的佛陀,我们的佛陀他的光非常强。因为佛陀的心是非常殊胜的,所以佛陀的心很强,而由这些非常强的心所产生的心生色也是非常强的,这些心生色里面的光也是很强,而且,在心生色里面的火界产生的时节生色也是很强的,所以这种光可以照射、放射到很远的地方。这些光都是属于色法,但是它是由很强的心所产生的。
同样的,当一位禅修者随着定力的提升,他可以体验到各种各样的光。刚开始的时候,光有可能是有些颜色,比如说红色、黄色、蓝色、紫色、白色等等,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你的定力提升,你的心加强,光是自然的,然而还必须要注意光不是我们禅修应当注意的对象。
在这个时候,有些禅修者如果没有人指导,或者他们缺乏经论的基础,很容易就在这个时候会栽跟斗,会走向歧途。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定力已经培育到一定的程度,而他会经历一些光或者会看到一些景象。如果他认为这些景象是一种境界,那么,他这样的心念一生起,由于他的定力已经提升到某一些程度,就会变现出非常多的那些境界出来。
如果他再认为这个是境界,心一去追,然后这些境界会层出不穷,会显出一些非常舒适的、很殊胜的,他可能看到山河大地,或者说他感觉到自己飞上天空等等。甚至有些人在这个时候他尝试控制自己的心或者训练自己的心,他会感觉到自己可以飞,他还可以去到他自己想去的地方,甚至有所谓的神游,或者说所谓的灵魂出窍,在这个阶段它都可以变现出来。然而这些都是由心「想」而生,一不注意他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本来他应当在定力提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继续应当按照正确的途径去训练,然而他走向了歪路。这种已经培育出来…
《《大念处经》开示(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