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念处经》开示(四)▪P2

  ..续本文上一页在森林里面成就的。

  所以,佛陀指示了很好的地方提供我们禅修,最好的地方就是很闲静、很安静的地方。今天我们大家非常有幸来到了宝峰禅寺,宝峰禅寺确实是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气候也很宜人,山啊水啊都非常好。所以我们也就象佛陀在这部经里教导的,来到阿兰若,来到空闲的地方,在这里大家可以放下其它那些世俗的工作、家庭琐碎的事务、生活的压力、工作的责任等等,来到这边能够专心的禅修。所以我们应当好好地把握时机,把握机会。

  

  接着佛陀就讲,我们来到了一个很适合修行、很好的环境之后,我们应当「结跏趺坐」,就对我们的姿势首先提出了要求,在四种威仪中坐是最好的。行走虽然是可以禅修,但它不适合于培育非常强而持久的定力。站立也是可以,但是站立久了未免会产生脚酸痛等等现象,如此也不适合于培育非常持久的定力。而躺卧的姿势由于过于舒适,而不适合于平衡精进根和定根,很容易就睡着了。所以在四种威仪当中坐姿是最好的,因此佛陀非常鼓励坐姿,以坐姿来培育我们的定与慧。结跏趺坐我们可以随个人的能力,能够双盘、双跏趺是最好的。

  因为双跏趺坐是非常稳的,很容易掌握好平衡点。然而对于大多数的禅修者来说,不一定每个人都可以很持久地结跏趺坐。那么单盘也是可以的,对于有些人来说,单盘也是很困难的,那么他就散盘。有时候散盘也觉得不舒适,那么他可以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或者说左脚在前,右脚在后都可以。总之,我们坐的脚的姿势要注意好两点:

  第一点是要舒适。因为舒适它可以减少痛、麻、痹、酸,这些由于身体的不舒适而会影响到我们专注的这些因素。所以第一个要求是舒适。如果想要舒适地坐着的话,我们建议大家在坐垫后面尽量垫高一点,可以垫四指高或者更高,垫子不要太硬也不适合太软,就象毯子卷起来那种软硬度就最适合。如果纯粹象有些棉枕头或海绵枕头就过于软,象木头就过于硬,如果象毯子那样坐下来就非常舒适。这样舒适就更容易使我们的心少放在由于专注于身体那些觉受上,或者出现痛、麻等等的现象上。

  第二要点就是要持久。刚开始要练习禅坐的时候,是非常好的机会。所以我们会要求禅修者尽量坐久一点,不要频频换腿,如果说一个禅修者在坐了20分钟、30分钟、40分钟就换腿,而且听其自然,以后当他的定力培育起来的时候,他一到了那个时候他的腿就很酸了,他就不能够过这个关,所以在定力还没有培育起来,还不能够持续地、没有干扰地、没有杂念地专注的时候,他可以把腿上的功夫先打好,能够坐1个小时、1个半小时、2个小时那是最好的,坐着就不要动。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有点困难,为什么呢?

  因为可能到了45分钟之后,由于脚的麻、痛、酸等会影响到他身体有极不舒服的感受会生起,这个时候他的心没办法去持续地专注。那这个时候,我们建议他应当再坚持忍一下,不要说身体有一点点的不舒适,然后立刻就放懈。如果太过放任自己身体的感觉的话,那么以后身体的姿势很容易会成为你禅修的障碍,所以当痛、麻、酸生起的时候,先忍5分钟、10分钟。

  如果你能够忍过5分钟,10分钟,最好是越久越好。之后当你再坐的时候,可能第二坐还是会这样,然而第三座,第四座之后,你就可以更久,比如你是40分钟你的腿开始酸的话,你一直忍到50分钟,你忍了两、三座之后,你就可以很轻松地坐50分钟,然后再把你的极限点拉到1个小时。如果你经过两三天这样训练的话,你要坐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那就不成问题了。因此第二个要点是要持久。然而也不要说拼命地在那边忍,如果确实忍不住,而且这种脚的痛、麻已经影响到对自己的身体带来极大的不舒适的感觉的时候,这个时候还是应当非常有正念地慢慢地把脚放下来,换换腿,然后再持续地把心收回到自己的业处上。

  所以大家要记得,在结跏趺坐、在盘腿的时候,我们要记住二点:第一点要舒适;第二点要持久。

  

  之后应当保持身体的正直。在《清凈道论》里面说了脊椎骨是一节连一节的。正就是不要歪,不要歪向左,不要歪向右,头也不要歪,保持身体中正。这中正最好就是说如果你前面站着一个人,他看上去就是从头顶一直到鼻子中间他都是一条垂直线。或者说你的眉心、你的鼻梁、下巴到你的肚脐之间它都是一条垂直线,这个叫做正。

  有的禅修者坐着坐着就会变歪了,歪了就会偏向一边,这个叫做不正。不正就是歪。直是指我们的脊椎骨要保持那种自然的S型,要正直,保持那种自然的挺直。这里的直我们应当避免二个极端:不要认为直就绷得很紧,好象脊椎骨要让它变成一条棍子,这种情况没必要。没必要挺胸,没必要收腹,也不要低头,而是要让自己的脊椎骨自然地保持正直,不要耷拉下去,我发现还是有些禅修者他习惯性坐着坐着他的脊椎骨就变成C字型,而不是自然的S型。而这个叫不直,不是叫直。所以我们的上半身要保持既正且直。也就是这里所说的「保持其身正直」的意思。

  之后应当「使正念现起于面前。」这里的念(sati)就是我们的心念,正念。面前,《清凈道论》说是业处。就是我们把我们的心放在业处上。什么是业处呢?kammaññhāna,业处我们可以有二种理解:

  第一种就是修行的法门,修行的方法,就是平时所说到的法门,这里我们称为业处;

  第二种就是我们修行的地方,我们心工作的地方。比如我们修习阿那巴那的业处就是在这里(指鼻孔到人中周围的地方)。kamma是工作、业、作业。ññhāna是地方、处所。

  所以我们要在这边去调伏我们的心,训练我们的心。就是在鼻头这一带的区域,而这里就是我们的业处。所以我们专注业处有两种意思:第一种,如果我们的业处选择的是呼吸这种禅修法门的话,那么呼吸就是我们的业处;

  第二种我们说专注你的业处,把你的心放在业处上,也可以理解成把你的心放在这里(指鼻孔到人中周围的地方),觉知这里的呼吸。而对于修习四界分别的话,那么他的业处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如果是修习三十二身分的禅修者来说,他的业处就是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肋、膜、肾等等这些三十二身分。对于修白骨想的禅修者来说,骨的想、骨的相就是他的禅修业处。

  在我们调整好身体的姿势之后,还必须得要注意:当我们坐下来找一个舒适的垫子垫着,之后,先调整一下身体的姿势,检查一下身体是不是端正,鼻梁骨是不是正直,腿是不是舒服,如果这样检查之后,认为身体都已经调好了,那么再看一看身体是不是还有哪个地方绷紧的,因为从实践上证明有些禅修者坐久了就会发现到他的肩膀痛或者脖子痛或者腰这边痛等等。

  因为有些禅修者在坐着坐着的时候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一般所说的下意识地就会耸肩啊或者绷得很紧,有的人就咬紧牙关,有的人脖子绷得很紧,自然地就会这样。所以这时候我们要求大家先检查一下身体是不是还有些地方绷紧的或者有用力的现象,如果有,把它放松,不要让身体有任何绷紧的,扭曲的和用力的现象。

  让身体处于一种很自然的、很轻松的那种状态。然后再想,我的心是不是现在还牵挂着过去、还是不是牵挂着未来呢?还是不是牵挂着工作、还是不是牵挂着家人呢?如果有的话,应当把这些放下。不要让心再追逐过去,也不要让心憧憬着或计划着未来,回到当下,安住于这里所说的:「把正念现起于面前。」回到现在、当下的呼吸。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到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想它也没有用,未来的还没有到来,计划太多也没有用,因此,最现实的,最实在的就是把握好当下。

  如果这些前期工作都做了,那么闭上眼睛,把心放在呼吸跟鼻孔出口的这个地方,这一带,就是我们应当专注呼吸的地方。我们应当如何来确定这个地方呢?无论是在鼻孔出口的地方,无论是左鼻孔右鼻孔也好,或者说人中这个地方也好,嘴唇上方这边也好,总之,在这个区域能够感觉到呼吸那就在那个地方感觉呼吸。然而不要随着它进去鼻腔里面,也不要离开这个区域而注意呼吸。

  对于有些禅修者来说可能会有些困难,那么我们会教他一种方法:尝试做一下深呼吸,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用心地去感觉,在人中或者鼻孔出口这一端,这一片那种感觉,看是不是能够感觉到吸进去的气;然后再呼气,把气呼出来,然后再仔细用心地感觉,如果可以感觉到,那就对了,就在这里觉知呼吸;等做了一二次深呼吸之后,然后再把心平静下来,然后再专注自己的呼吸。如果我们已经找到了接触点,也就是说我们把念已经现起于面前(parimukhaü)。

  

  然后,那么我们就应当做下一步。

  ß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û

  So是他。Satova assasati,assasati是入息,我们的吸气。Satova passasati,passasati是我们的出气、出息。

  所以,是入、出息。这个时候「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也就是说,他把他的心念只是安住在自己的入、出息就可以了。

  什么叫做阿那巴那?阿那巴那是巴利语ànàpàna,它的意思就是assasati(入息)、passasati(出息)。我们的吸气,呼气,这就是阿那巴那。

  所以我们平时说修阿那巴那念,念于阿那巴那就是我们念于呼吸。为什么在这里要强调「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呢?也就是说:只有呼吸的本身才是我们专注的目标。我们修阿那巴那的业处,除了呼吸以外,那些都不是我们应当专注的目标。那有的人说,我就在这边…

《《大念处经》开示(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