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森林裏面成就的。
所以,佛陀指示了很好的地方提供我們禅修,最好的地方就是很閑靜、很安靜的地方。今天我們大家非常有幸來到了寶峰禅寺,寶峰禅寺確實是山清水秀的地方,這裏氣候也很宜人,山啊水啊都非常好。所以我們也就象佛陀在這部經裏教導的,來到阿蘭若,來到空閑的地方,在這裏大家可以放下其它那些世俗的工作、家庭瑣碎的事務、生活的壓力、工作的責任等等,來到這邊能夠專心的禅修。所以我們應當好好地把握時機,把握機會。
接著佛陀就講,我們來到了一個很適合修行、很好的環境之後,我們應當「結跏趺坐」,就對我們的姿勢首先提出了要求,在四種威儀中坐是最好的。行走雖然是可以禅修,但它不適合于培育非常強而持久的定力。站立也是可以,但是站立久了未免會産生腳酸痛等等現象,如此也不適合于培育非常持久的定力。而躺臥的姿勢由于過于舒適,而不適合于平衡精進根和定根,很容易就睡著了。所以在四種威儀當中坐姿是最好的,因此佛陀非常鼓勵坐姿,以坐姿來培育我們的定與慧。結跏趺坐我們可以隨個人的能力,能夠雙盤、雙跏趺是最好的。
因爲雙跏趺坐是非常穩的,很容易掌握好平衡點。然而對于大多數的禅修者來說,不一定每個人都可以很持久地結跏趺坐。那麼單盤也是可以的,對于有些人來說,單盤也是很困難的,那麼他就散盤。有時候散盤也覺得不舒適,那麼他可以一只腳在前,一只腳在後,或者說左腳在前,右腳在後都可以。總之,我們坐的腳的姿勢要注意好兩點:
第一點是要舒適。因爲舒適它可以減少痛、麻、痹、酸,這些由于身體的不舒適而會影響到我們專注的這些因素。所以第一個要求是舒適。如果想要舒適地坐著的話,我們建議大家在坐墊後面盡量墊高一點,可以墊四指高或者更高,墊子不要太硬也不適合太軟,就象毯子卷起來那種軟硬度就最適合。如果純粹象有些棉枕頭或海綿枕頭就過于軟,象木頭就過于硬,如果象毯子那樣坐下來就非常舒適。這樣舒適就更容易使我們的心少放在由于專注于身體那些覺受上,或者出現痛、麻等等的現象上。
第二要點就是要持久。剛開始要練習禅坐的時候,是非常好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要求禅修者盡量坐久一點,不要頻頻換腿,如果說一個禅修者在坐了20分鍾、30分鍾、40分鍾就換腿,而且聽其自然,以後當他的定力培育起來的時候,他一到了那個時候他的腿就很酸了,他就不能夠過這個關,所以在定力還沒有培育起來,還不能夠持續地、沒有幹擾地、沒有雜念地專注的時候,他可以把腿上的功夫先打好,能夠坐1個小時、1個半小時、2個小時那是最好的,坐著就不要動。然而對于初學者來說可能會有點困難,爲什麼呢?
因爲可能到了45分鍾之後,由于腳的麻、痛、酸等會影響到他身體有極不舒服的感受會生起,這個時候他的心沒辦法去持續地專注。那這個時候,我們建議他應當再堅持忍一下,不要說身體有一點點的不舒適,然後立刻就放懈。如果太過放任自己身體的感覺的話,那麼以後身體的姿勢很容易會成爲你禅修的障礙,所以當痛、麻、酸生起的時候,先忍5分鍾、10分鍾。
如果你能夠忍過5分鍾,10分鍾,最好是越久越好。之後當你再坐的時候,可能第二坐還是會這樣,然而第叁座,第四座之後,你就可以更久,比如你是40分鍾你的腿開始酸的話,你一直忍到50分鍾,你忍了兩、叁座之後,你就可以很輕松地坐50分鍾,然後再把你的極限點拉到1個小時。如果你經過兩叁天這樣訓練的話,你要坐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那就不成問題了。因此第二個要點是要持久。然而也不要說拼命地在那邊忍,如果確實忍不住,而且這種腳的痛、麻已經影響到對自己的身體帶來極大的不舒適的感覺的時候,這個時候還是應當非常有正念地慢慢地把腳放下來,換換腿,然後再持續地把心收回到自己的業處上。
所以大家要記得,在結跏趺坐、在盤腿的時候,我們要記住二點:第一點要舒適;第二點要持久。
之後應當保持身體的正直。在《清凈道論》裏面說了脊椎骨是一節連一節的。正就是不要歪,不要歪向左,不要歪向右,頭也不要歪,保持身體中正。這中正最好就是說如果你前面站著一個人,他看上去就是從頭頂一直到鼻子中間他都是一條垂直線。或者說你的眉心、你的鼻梁、下巴到你的肚臍之間它都是一條垂直線,這個叫做正。
有的禅修者坐著坐著就會變歪了,歪了就會偏向一邊,這個叫做不正。不正就是歪。直是指我們的脊椎骨要保持那種自然的S型,要正直,保持那種自然的挺直。這裏的直我們應當避免二個極端:不要認爲直就繃得很緊,好象脊椎骨要讓它變成一條棍子,這種情況沒必要。沒必要挺胸,沒必要收腹,也不要低頭,而是要讓自己的脊椎骨自然地保持正直,不要耷拉下去,我發現還是有些禅修者他習慣性坐著坐著他的脊椎骨就變成C字型,而不是自然的S型。而這個叫不直,不是叫直。所以我們的上半身要保持既正且直。也就是這裏所說的「保持其身正直」的意思。
之後應當「使正念現起于面前。」這裏的念(sati)就是我們的心念,正念。面前,《清凈道論》說是業處。就是我們把我們的心放在業處上。什麼是業處呢?kammaññhāna,業處我們可以有二種理解:
第一種就是修行的法門,修行的方法,就是平時所說到的法門,這裏我們稱爲業處;
第二種就是我們修行的地方,我們心工作的地方。比如我們修習阿那巴那的業處就是在這裏(指鼻孔到人中周圍的地方)。kamma是工作、業、作業。ññhāna是地方、處所。
所以我們要在這邊去調伏我們的心,訓練我們的心。就是在鼻頭這一帶的區域,而這裏就是我們的業處。所以我們專注業處有兩種意思:第一種,如果我們的業處選擇的是呼吸這種禅修法門的話,那麼呼吸就是我們的業處;
第二種我們說專注你的業處,把你的心放在業處上,也可以理解成把你的心放在這裏(指鼻孔到人中周圍的地方),覺知這裏的呼吸。而對于修習四界分別的話,那麼他的業處就是地、水、火、風四大。如果是修習叁十二身分的禅修者來說,他的業處就是發、毛、爪、齒、皮、肉、筋、骨、肋、膜、腎等等這些叁十二身分。對于修白骨想的禅修者來說,骨的想、骨的相就是他的禅修業處。
在我們調整好身體的姿勢之後,還必須得要注意:當我們坐下來找一個舒適的墊子墊著,之後,先調整一下身體的姿勢,檢查一下身體是不是端正,鼻梁骨是不是正直,腿是不是舒服,如果這樣檢查之後,認爲身體都已經調好了,那麼再看一看身體是不是還有哪個地方繃緊的,因爲從實踐上證明有些禅修者坐久了就會發現到他的肩膀痛或者脖子痛或者腰這邊痛等等。
因爲有些禅修者在坐著坐著的時候他們會自覺不自覺地,一般所說的下意識地就會聳肩啊或者繃得很緊,有的人就咬緊牙關,有的人脖子繃得很緊,自然地就會這樣。所以這時候我們要求大家先檢查一下身體是不是還有些地方繃緊的或者有用力的現象,如果有,把它放松,不要讓身體有任何繃緊的,扭曲的和用力的現象。
讓身體處于一種很自然的、很輕松的那種狀態。然後再想,我的心是不是現在還牽挂著過去、還是不是牽挂著未來呢?還是不是牽挂著工作、還是不是牽挂著家人呢?如果有的話,應當把這些放下。不要讓心再追逐過去,也不要讓心憧憬著或計劃著未來,回到當下,安住于這裏所說的:「把正念現起于面前。」回到現在、當下的呼吸。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到來。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想它也沒有用,未來的還沒有到來,計劃太多也沒有用,因此,最現實的,最實在的就是把握好當下。
如果這些前期工作都做了,那麼閉上眼睛,把心放在呼吸跟鼻孔出口的這個地方,這一帶,就是我們應當專注呼吸的地方。我們應當如何來確定這個地方呢?無論是在鼻孔出口的地方,無論是左鼻孔右鼻孔也好,或者說人中這個地方也好,嘴唇上方這邊也好,總之,在這個區域能夠感覺到呼吸那就在那個地方感覺呼吸。然而不要隨著它進去鼻腔裏面,也不要離開這個區域而注意呼吸。
對于有些禅修者來說可能會有些困難,那麼我們會教他一種方法:嘗試做一下深呼吸,深深地吸一口氣,然後用心地去感覺,在人中或者鼻孔出口這一端,這一片那種感覺,看是不是能夠感覺到吸進去的氣;然後再呼氣,把氣呼出來,然後再仔細用心地感覺,如果可以感覺到,那就對了,就在這裏覺知呼吸;等做了一二次深呼吸之後,然後再把心平靜下來,然後再專注自己的呼吸。如果我們已經找到了接觸點,也就是說我們把念已經現起于面前(parimukhaü)。
然後,那麼我們就應當做下一步。
ß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û
So是他。Satova assasati,assasati是入息,我們的吸氣。Satova passasati,passasati是我們的出氣、出息。
所以,是入、出息。這個時候「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也就是說,他把他的心念只是安住在自己的入、出息就可以了。
什麼叫做阿那巴那?阿那巴那是巴利語ànàpàna,它的意思就是assasati(入息)、passasati(出息)。我們的吸氣,呼氣,這就是阿那巴那。
所以我們平時說修阿那巴那念,念于阿那巴那就是我們念于呼吸。爲什麼在這裏要強調「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呢?也就是說:只有呼吸的本身才是我們專注的目標。我們修阿那巴那的業處,除了呼吸以外,那些都不是我們應當專注的目標。那有的人說,我就在這邊…
《《大念處經》開示(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