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念处经》开示(四)▪P4

  ..续本文上一页果禅修者的气息变得更加柔和,更加绵长,更加缓慢的时候,他可以知道:当我入息的时候我的呼吸是不是长,出息的时候是不是长,这个就是在经典里面所说到的。偶尔有时候他的呼吸会有几下比较短的,这个时候也要知道呼吸比较短。这里的短是急促的意思。他可以这样做到就进入了第二个步骤,然而他也不应当把心放在长跟短上,不要把心放在这些字上,还是把它放在呼吸上,只是这个时候再加多一个心,就是知道在这时候的呼吸是长的。

  如果他可以持续地这样专注,他的气息会变得更加的微细,更加的缓慢,更加的柔和。而在这个时候,他可以进入第三个阶段: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这里的全身,巴利文叫做sabbakàyapañisaüvedã。sabbakàya,这里的kàya是身,我们在上节讲到了,这里的「身」是什么身?是呼吸身(assàsapassàsakàya),也就是呼吸的本身。sabba是入息和出息的整个过程,他都应当保持觉知,所以我们不应当理解成自己的全身,从字面上sabbakàya是全身。

  但是我们上节课已经讲到了「身」有三种身:

  第一种是呼吸身;

  第二种是所生身,就是我们的色身;

  第三种是名身,就是我们的心跟心所,就是名法、是指我们的精神现象。

  所以这里的「身」是指呼吸身,也就是这里所说的「全身」是指我们呼吸的整个过程,因此我们说这个过程叫做「全息的阶段」。全,是整个的意思。

  在全息的阶段,禅修者应当保持他的心更加微细,为什么呢?因为心微细了才能够专注呼吸的微细。由于禅修者这个时候他已经坐了一段时间或者说他已经经常地这样坐,他的定力慢慢地提升,他的定力慢慢地提升,那么他的身心会感觉到更加柔和,由于身心更加柔和,他的呼吸会越来越柔和,变得越缓慢。有时候他会发现到他的呼吸变得很微细、很绵长。因为他的呼吸变得很微细,所以他的心也要变得细,这样的话,才能够达到心跟所缘跟呼吸的平行。如果心还是很粗的话,他就跟他的呼吸不相应,为了让心达到更微细,因此他必须对呼吸的整个过程都保持了知。

  那这里说的sabbakàya是什么呢?是开始、中间、结尾或者我们称为初、中、后。什么是开始?什么是中间?什么是结尾呢?也就是因为呼吸这个时候已经变得缓慢了,所以它经过这一带的时间也长。举个例子:假如说由于呼吸已经变得非常缓慢,它可以用30秒钟(这个30不一定精确),30秒钟是吸气、30秒钟是呼气的话,那么前面的10秒钟是初,中间的10秒钟是中间,后面的10秒是后。然后在出气的时候也是,刚开始的10秒钟是初、中间的10秒钟是中间、后面的10秒钟是后。

  他就持续地把心注意到呼吸的整个过程,所以他的开头,中间,结尾都保持觉知,保持了了分明,这个时候他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全息的阶段或者说一切身的阶段。如果他可以这样做,他会发现到他的定力会提升得非常快,因为他的心很微细了,而且他的心可以跟呼吸达到同步相应,呼吸细他的心跟着细,然后他的定力就能够更快地提升。

  如果在这个时候禅相还没有出现的话,那么他可以进入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就是:

  ßPassambhayaü kàyasaïkhàraü.û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这里的passambhayaü 是平静,使呼吸平静下来。kàyasaïkhàraü是身行,在这里还是指我们的呼吸本身。第四个阶段说叫做微息的阶段,或者说叫做止息的阶段。当呼吸已经变得非常微细的时候,有时候他发现他的呼吸已经若隐若现,似有似无,非常绵绵密密。在这个时候,他有时候会感觉找不到自己的呼吸,感觉到呼吸不见了,其实这个时候并不是呼吸不见了,而是呼吸非常微细。

  阿那巴那念、修入出息念跟其它的业处有一个不同的地方,这是阿那巴那念的特殊之处:修其它的业处它的所缘是越修越清楚的;但是修阿那巴那念偏偏相反,是越修所缘越不清楚,是不是?

  如果说大家修白遍,越修越不清楚,那么,白遍是不可能成的,是不是?如果是大家修白骨想,越修白骨想越朦胧,这个也是不成的。如果修慈心,你所散播慈爱的对象越来越朦胧,这个也是不成的。然而修阿那巴那念、修我们的呼吸,是越修所缘越不清楚,越修呼吸会不见了,是由于刚开始呼吸是粗或者呼吸是细,细之后呼吸就会平静,平静下来对于这个业处来说是好现象,非常好。

  然而在这个时候很容易困惑,因为那个时候他的呼吸不见了,他会感觉到心已经没有所缘了,心已经没有一个安住之处了,也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所以很多人会困惑。在这个时候他不应当困惑、不应当迷惑,他应当想这个时候是非常好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他的呼吸变得很微细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他的禅相出现,那么他就将心很稳地放在禅相上,如果呼吸还是很粗的话,他会一时专注在禅相,一时专注在呼吸,所以他的定力没办法提升。而且对于阿那巴那这种业处来说呼吸越微细越好。然而应当如何去解决心的困惑、心没有着落的这种现象呢?

  他应当把心也变得非常微细,应当把心也平静下来,然后安住在这点,只是安住在这里的区域就够了,不要去找呼吸,更不应当在这个时候刻意地去改变他的呼吸,如果改变他的呼吸,他的气息会由于刻意地改变而气息会变得躁动,而心这个时候也开始动乱,所以他只应当把很平静的心,很单纯的心放在这个鼻头这一带的区域。

  在这个时候我们也应当在这里提一提《清凈道论》里说:

  「故具足念与慧的比库不应当从鼻头之外去找」。

  也就是说还是应当在这个区域,就在那边把心安住在那里,不要去寻找,不要去改变呼吸,只是安住在这边就可以了,为什么呢?这个时候虽然他的呼吸已经不见了,感觉到不见了,事实上还在,他已经没有感觉到呼吸,也没有感觉到入息,也没有感觉到出息,乃至到很微细的息都没有了,然而还是有息在。什么是息呢?在这个时候,假如(只是假如不是教大家去尝试)这个时候他把手指放在鼻头还是会感觉到有一种暖暖的暖气在这边,这个是息。这个时候的息已经很微细了,微细到平静下来,那就将心安住在这里。

  如果他的心可以安住在微息上,乃至到平静微息上,他会发现到他的定力又更上一层楼,他就只应当把心安住在这里。在这时候我们会打一个比喻,就好象把一个非常清澈的水杯,装了一杯很纯凈的水,然后把一块冰块轻轻地放在水杯里,就这样让他的心只是沉在这里就够了,不要去动它,让它持续地保持在这里,然后慢慢地他的定力就会提升。定力提升之后应当如何继续再提升乃至证得禅那呢?我们明天晚上继续来学习。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向: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萨度!萨度!萨度!

  

  

《《大念处经》开示(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