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類:也就是色法、心法、心所法。其中的身是屬于色法,第叁個心念處的心是屬于心法,而受及第四種法念處是側重于心所,所以這兩種是屬于心所。
如果用四分法來說呢,就是身、受、心、法,就是這裏所講的四個念處。
如果用五種分法來分呢,五種分法他們分別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五取蘊。色就是這裏所說的身念處,受就是受念處,就是取受念處爲所緣的受,想和行是在法念處。而識,第五種識蘊是屬于這裏第叁種念處——心。因此,我們修四念處,其實是觀照名色法。觀照內在、外在的身、心,是觀照五取蘊。因此,它還是離不開我們平時所觀照的那些。
同時,我們也可以說是眼、耳、鼻、舌、身、意,用六種分法來說也可以,因爲身——眼、耳、鼻、舌、身,在這裏是偏重于身念處的,而意呢,其實已經包括了受、心、法這叁種。
所以講來講去,其實還是講同樣的東西,因爲我們說四念處其實是依所緣來分的。而我們要修行觀(vipassanà)。修觀我們要培育自己的智慧,離不開兩種業處:第一種是色;第二種是名。我們所觀照的就是這五取蘊,五取蘊就是這個身、心,就是諸行法,我們稱爲行法的就是五取蘊,名色法就是五取蘊。說到自己的身、受、心、法還是五取蘊。
在《阿毗達摩》裏面分爲名色法或者分爲色法、心法、心所法也是指五取蘊,也就是這裏所說的世間。所以我們所說的行法、有爲法、世間法、五取蘊、名色法、心、心所跟色法、都是我們觀智的所緣、觀智的目標,最後連我們的觀智本身,能觀的觀智本身也是屬于名法,也是屬于應當被觀照的對象,就是所觀的所緣、能觀的心、能觀的觀智,都必須得觀照,觀照它們是怎麼樣?觀照他們是無常、苦、無我、不淨。
因此,我們這樣地修行,我們就是在修四念處。所以離開了四念處其實沒有其它的法可以再觀,離開了名色法,沒有其它的什麼法可以再觀,是不是?因爲我們觀照的,無論是觀名法也好,觀色法也好,無論是我們觀身、觀受、觀想、觀行、觀識也好,其實都離不開這些有爲、因緣造作之法。
同時,我們觀照四念處也可以對治四種顛倒(vipallàsa)。哪四種顛倒呢?常、樂、我、淨。(nicca、sukha、atta、suddha)。這四種稱爲常、樂、我、淨。衆生這些有情染著于世間,染著于有爲造作之法,認爲他們是常的;認爲是樂的;認爲是我的、有個自己的、有靈魂、有自我的、有大我的、有小我的等等;淨的、圓滿的、美麗的、漂亮的……于是生起了四種顛倒。
以無常的諸行法生起了常想,這稱爲常顛倒;以諸苦法生起了樂想,這稱爲樂顛倒;以無我之法生起了我想、生起了實體的想,生起了本體的想,這個稱爲我顛倒;以不淨的法生起了淨想、生起了圓滿想、生起了美麗想,這個稱爲淨顛倒。由于佛陀爲了要去除衆生的四種顛倒,所以教導了四念處。
有時候,在某一個方面我們也可以把觀身是偏于不淨的,觀受是偏于觀苦的,觀心是偏于無常的,觀法是偏于無我的。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當然,真正在我們修四念處的時候,它並沒有這樣的界定,但是他們如果一定要說略有側重的話,觀身,因爲身是不淨的,很容易觀到。但是,身除了不淨之外,還是無常的、還是苦的、無我的。
觀受的苦是很容易觀到的。然而除了苦之外,它也是無常的、也是無我的、也是不淨的;觀心也是,雖然心是無常的,很容易觀,然而也是可以觀到它是苦的、是無我的、不淨的;觀法也是,真理無我很明顯,然而也可以觀照它的無常、苦跟不淨。因此這些都是屬于我們觀智的目標。是不是?就是身、受、心、法。
由于我們對四念處持續不斷地修行,我們就能夠對于這一個身心的世間,對五取蘊的世間,對諸行法,對世間法,我們的心能夠從此中超越出來,我們就能夠鎮伏、調伏對于這些世間,五蘊的世間,名色法的世間,無常、苦、無我的世間的執著,使心能夠從中抽離出來。因爲抽離出來,所以就能夠調伏對這個世間的染著,這個是屬于貪。
對于這些不可意所緣的那種排斥,這個是憂。因此,佛陀在這裏就說:「如果于身隨觀身而住,于受隨觀受而住,于心隨觀心而住,于法隨觀法而住。只要能夠熱誠、付出精進、正知、要具有智慧、具念、要有正念,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夠出離這個世間,我們就能夠斷除貪啊、憂啊,貪、嗔、癡這些的煩惱。」所以佛陀在這句話說的意思就是這樣。
那麼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講阿那巴那那一章,佛陀教導我們應當如何來修習呼吸念,修習入出息念,那麼今天晚上就講到這裏。
現在大家回向: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Buddh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Dhamma§ på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ñipattiyà Saïgha§ påjemi
Addhàimàyapañipattiyàjàñi-jarà-maraõ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佛!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法!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僧!
切實依此而行,我將解脫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些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些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大念處經》開示(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