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念處經》開示(四)

  《大念處經》開示(四)

  寶峰禅寺禅修營

  2007年6月20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各位禅修營員們,晚上好:

  我們今天將繼續來學習《大念處經》。

  昨天,我們大家一起討論了佛陀講的《大念處經》的總說部分,在這部份裏面佛陀指出了:

  「此一行道,能清淨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如理,現證涅槃,此即是四念處。」

  「是哪四念處呢?」他們分別是:「以身隨觀身而住」、「以受隨觀受而住」、「以心隨觀心而住」、「以法隨觀法而住」。在這裏佛陀就提出了修行的四種所緣所取的四種禅修的對象,這四種禅修對象分別是身、受、心、法。如果一位禅修者能夠以熱誠、正知、具念的態度來修行,觀照身、受、心、法這四種所緣爲無常、苦、無我、不凈,他將能夠調伏世間的貪、憂,也就是能夠斷除一切的煩惱。

  接著佛陀就繼續講,到底什麼是身念住呢?什麼是以身隨觀身而住呢?在以身隨觀身而住之後,佛陀就講到了十四種修行的方法。這十四種修行的方法:

  第一種是入出息念(ànàpànassati);

  第二種是四種威儀,也就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

  第叁種是正知(sampajàna),也就是以一切的身體動作、身體的狀態,吃飯、咀嚼、喝水、大小便利、乃至睡眠、說話、沈默等等一切時、一切的姿勢、一切的狀態下都保持正知;

  第四種佛陀就講了修行厭惡作意,厭惡作意也就是在《清凈道論》裏面稱爲「身至念」的,我們一般所提到的叁十二身分的修行方法;

  接著又提到了九種墓墟觀或者說墳場觀;

  最後一種是四界分別或者稱爲界作意。

  所以,一個安般念,一種四威儀,一種正知,一種厭惡作意,一共是四種,再加九種,一共是十叁,再加上四界分別,就是十四種。這十四種他所取的所緣是以色法爲主,所以稱爲身念處。

  

  接著,佛陀就先講了身念處當中的阿那巴那念,就是入出息念。經文在這裏講的:

  ßKatha¤ca pana, bhikkhave, bhikkhu 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

   û

  Katha¤ca,這裏的ca是連接著katha¤,那麼,怎麼,katha¤是如何。Pana是連接詞又,然而,那麼的意思。

  Bhikkhave,上次講過,這是對當時以比庫爲主的聽衆稱呼。Bhikkhu是教法當中出家修行的比庫。

  Kàyànupassã viharati

  「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于身隨觀身而住呢?」在這裏佛陀用發問的形式提醒那些聽衆們注意。

  

  然後佛陀說:

  ßIdha, bhikkhave, bhikkhu ara¤¤agato và rukkhamålagato và su¤¤àgàragato và nisãdati pallaïkaü àbhujitvà ujuü kàyaü paõidhàya parimukhaü satiü upaññhapetvà. 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 û這裏佛陀就講出了修行阿那巴那念,注意入出息念時的那些准備的工作,前行,前方便。

  Bhikkhave,是佛陀稱呼那些比丘們。

  Idha,是于此,在這裏,idha的意思是自教法當中,是以世尊的正法、律當中,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雖然在其它的教法當中,在其它的外道當中也有專注呼吸的方法,比如說印度教也有注重調息的方法、理氣的方法等等,在中國的道教也有類似吐納之類的方法。然而在這裏所講到的觀呼吸它是直接以證得禅那之後再修觀的,是作爲觀的前方便,修行vipassanà的前方便來說的,而且唯有在世尊的正法、律當中才是最透徹的,因此這裏說到的idha是在此、于此正法、律當中的意思。

  Bhikkhu是在此正法、律當中出家受具足戒的那些禅修者。

  Ara¤¤agato và,ara¤¤a,古代翻譯成阿蘭若,我們可以理解成是野外、樹林、空閑處,閑靜的地方,沒有嘈雜的地方。

  Rukkhamåla,rukkha是樹;måla是根,在這裏是樹下。Gato是去到,它是表示過去分詞,已經去到,就是來到了阿蘭若,來到了樹下。

  Su¤¤àgàragato,su¤¤à是空的;àgàra 是屋子,所以是空閑處或者是空屋。Nisãdati 是坐下來。然後pallaïkaü àbhujitvà保持結跏趺坐。

  Ujuü kàyaü paõidhàya,ujuü是正直,kàyaü是身體,paõidhàya是意願的意思,保持他的身體正直。Parimukhaü是面前。Satiü是念。Upaññhapetvà是把念現起于面前。

  在這裏佛陀首先指出了我們禅修最好的場所,特別是對于初學者,如果要培育定力,他必須得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幽靜的地方,少嘈雜、少噪音,遠離喧囂的地方。爲什麼這樣呢?因爲對于初學者來說,由于定力還沒有培育起來,所以他的心很容易受到外緣的影響,因此要找一個很安靜的地方。

  「阿蘭若」,根據律教法來說,是在一個村口最外圍的地方,一個中等身材的人投石頭,石頭所落到的地方叫做村的郊外。從石頭落的地方撿起石頭再投一次,再投一次這個地方叫次分,就是中間的地帶。此外的那些非村的地方,就稱爲「阿蘭若」。這是《律藏》的分法。

  在經教裏面的分法就更嚴格,就是要象一個弓師的500張弓,一張弓師就相當于一掌手那麼大的弓,現在來說差不多兩米,2米乘500差不多是一公裏那麼遠,方圓一公裏都沒有村落,沒有村莊的地方叫做阿蘭若。這就是經教裏的分別。也就是我們一般來說森林、野外、荒郊都可以稱爲阿蘭若(ara¤¤a),沒有噪音的。

  接著是rukkhamåla,是樹下,是找森林裏面的樹下、還有空閑處、空屋,總之就是沒有任何幹擾的地方。爲什麼要這樣呢?因爲人的心沒有經過調伏的話,是躁動不安的。人的心有什麼樣的特性呢?它總是會去追求自己所喜歡的目標,是不是?因爲根據《阿毗達摩》來說,心總是有個目標的,心必須得有個目標。如果我們沒有去調伏心,那麼心就順著它自然的喜好、性情,去粘著,去追逐那些它自己認爲是可以得到快樂的目標。

  比如說一個在家人,當他無聊的時候,他會想要去看一場電影,看DVD,或者去逛街,聽一些喜歡聽的音樂,買那些漂亮的衣服、時髦的衣服、去打扮等等。人的心如果不經調伏的話,它總是會趨向自己喜好的目標,追求一些聲色的外緣。如果我們不遠離這些目標,特別是初學者,那麼,心始終很容易被這些外緣所吸引。

  如果在城市裏面、在村莊裏面,一個人想要找到安靜的地方都很難,因爲有人的聲音、有車的聲音、有音樂的聲音、孩子的哭叫聲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嘈雜的,很難讓心平靜下來。也就是說在《清凈道論》裏有一句話說:「聲音是禅那的尖刺」。

  我想現在有一些禅修者已經慢慢的培育起定力,但是他的定力培育到某一個階段,然而還沒有非常穩固的時候,當他聽到聲音是不是非常刺耳啊?是不是一聽到一些很微細的聲音,特別是人講話的聲音,他都會感覺到很生氣啊,是不是?所以在我們禅修的時候,剛開始的階段,我們最好是要找一個很安靜、很幽靜的地方、少嘈雜的地方。

  找到以後,剛開始坐下來時,心還是會隨著它自己的喜好,去追求自己所認爲喜好的、可愛的、可喜的、美好的目標,是不是?大家坐下來是不是想著過去的欲樂,計劃著未來?結營之後怎麼去大吃一頓,有沒有?或者說去想象一個欲樂的目標來自己娛樂自己,會不會?心就是這麼樣,心很難讓它安靜下來,很難調伏,佛陀也說過「心是非常難調的」。然而,調伏心是非常好的!

  因爲心有趨向于樂,而避開苦的那種特性。所以我們如果真正要得到樂,我們先要訓練自己。爲什麼呢?因爲如果一個人習慣于追尋欲樂的話,因爲欲樂是無常的,是過患很多的,是樂味少的,過患多的,如果任由心去追尋欲樂的目標,任由心放縱、放逸,它會帶來無窮的過患,會帶來無邊的痛苦。

  由此,我們要端正身、語、意。端正身、語、意,我們可以從調心開始。在調心時,我們先要暫時的離開那些聲色所緣,要離開這些欲樂的誘惑。因此佛陀說要「來到阿蘭若,來到樹下、空閑處。」佛陀指示,這個是禅修最好的地方。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自古以來很多那些高僧大德他們都是出在深山,正如深山多出棟梁材。所以很多有成就者很少住在大城市裏面,有很高的成就的,都是在深山裏經過一番磨練,磨練以後他才有所成就的。

  佛陀也是在嘎亞(gayà)的苦行林那裏經過六年,而不是在鬧市區裏成就的,是不是?他不是在大城市裏成就的。你看,象沙利補答(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馬哈摩嘎喇那(Mahàmoggallàna,摩诃目犍連)尊者他們都是在森林裏面,而且早期佛教很多那些阿拉漢們,那些聖者們,他們都是在森林裏面,雖然他們托缽的時候,教化衆生的時候,他們會在城市裏面,盡管他們到處雲遊,然而真正他們的成就是…

《《大念處經》開示(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